編輯嚴選
美中關係越來越有斷交之實:駐華大使辭職的背後玄機

2020/09/1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次美國駐華大使布蘭斯塔德(暱稱「不然是他的」)的辭職有一些詭異的地方,值得關注。
布蘭斯塔德,從2017年就擔任美國駐華大使的職務。
(Credit:Gage Skidmore,CC BY-SA 2.0

從談判理論看駐華大使辭職

第一,這跟談判理論有關。你跟對方打交道或展開談判,首先要判斷的是,對方來談真的還是來談假的。
  • 什麼叫做來談真的?就是對方跟你討論計劃A,有誠意。
  • 什麼叫做來談假的?就是對方表面上跟你討論計劃A,但是其實他心中真正要做的是計劃B,所以必須證明計劃A行不通、談不下去,於是有正當性去推動計劃B。
在前者,談判是要追求成交,在後者,談判是要追求破裂,以便證明計劃A沒辦法走下去,所以只好去走計劃B。
「不然是他的」向人民日報投稿,表達美國關於對等外交的一些看法,結果被人民日報拒絕。他接著登在微信上,結果也被刪除,刪除了之後再登,又被刪除。
於是,他就決定辭職不幹了。回到美國之後,他立刻參加一場川普的造勢大會,上去演講,與川普握手。據說這是余茂春向國務卿蓬佩歐提的點子。
延伸閱讀|中美關係:美國駐華大使布蘭斯塔德突然離任 引發諸多猜測

美國要求外交對等,是期待中國的和平演變

川普政府近年來強力推動美中外交關係的「對等原則」。圖為駐華大使布蘭斯塔德2017年就任時,遞交國書給習近平。
第二,美國在證明的是:美國駐華大使不能在中國的媒體上表達美國的看法,而中國駐美大使卻可以在美國的媒體上表達中國的看法。這樣的外交不對等,美國不再接受了。
其實,照這個對等的邏輯推敲下去⋯⋯

⋯⋯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162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吳嘉隆的VIP論壇
吳嘉隆
吳嘉隆
總體經濟學家,攻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研究所博士班時,受教於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Edmund Phelps。現有志於推廣經濟與投資的普及教育,提升台灣投資人對現象的解讀能力。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