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新幹線初體驗
來到日本的第一個早晨,有個很美的天空像我們說早安。匆匆背起輕裝背包離開旅社,到斜對面的全家買早餐。昨夜歸來時,附近的居酒屋正是客人離去的高峰,路上到處是身穿西裝、剛喝完的上班族。到了早上,一切彷彿不曾發生過似的,只是個恬靜的小巷。彷彿呼應這氣氛,一旁竟有座江戶時代的木造寺院:東林寺,以三百年姿態面對著這座早已化作水泥叢林的城市。
日本時間早上七點,對剛從臺灣的我們來說生理時鐘是早上六點,我們從JR博多站啟用JR PASS,開啟了未來十四天還本數十倍的JR旅程。安排行程的時候,總想在最短時間內塞進最多的班次與景點,犧牲睡眠與停留時間,當時,我們還不知道這樣有多刺激。
在月台等著我們的,是外型酷似蠶寶寶的800系燕子號。以800系做為新幹線初體驗的鐵道迷大概不多,我們有榮幸成為其中一員。帶著對700T的印象走進車廂,迎面而來的景象令人倒抽一口氣─典雅的木頭內裝、地板花紋、座椅顏色,都與700T完全不同。因為是一早的班次,我們所在的四號車廂幾乎沒有其他乘客,衣著筆挺亮麗的列車長前來驗票的時候,簡直像是專屬服務。更令人吃驚的是,列車長在進出車廂時都會敬禮,而且是很完整的敬禮。除了敬禮,他口中還隨時掛著一句聽起來就很有禮貌的問候語。濃濃的日式風味,在我們的第一班JR、第一班新幹線就震撼無比。
800系燕子號內裝,典雅程度大勝其他新幹線,包含台灣高鐵700T。
列車窗外的風景與台灣高鐵非常相似。九州與臺灣同樣多山,罕見的平原不是開闢成農田就是建設成都市,新幹線高架橋從中如長龍劃過,遇到山岳就鑽隧道,完全無視原有的地理阻隔。正因為如此,九州西部從博多(福岡)到鹿兒島變成了一日生活圈。車站方面也頗似台灣高鐵的現代風,差別在於九州新幹線設有月台門。我們的第一個目的地,是九州的臺中,熊本熊和《蠟筆小新》野原美冴的故鄉─熊本。
02 登熊本城
「JR熊本站是新幹線與在來線共站的車站,想從新幹線轉程在來線,僅需下樓到平面層。就像其他有年代的車站,熊本站的正面看起來方方正正、規模不大,站前廣場就是市電車站,轉乘相當方便。從這裡搭上路面電車,晃過幾公里的市區道路之後,就來到熊本城。」對一般旅客來說,這段敘述大概僅止於此。然而,對我們這種「非典型旅客」來說,搭乘軌道運具移動的過程才是主秀。
路面電車指的是行駛於道路上,以電力做為動力來源、與公路沒有明確阻隔的輕型軌道運輸系統。因此,我們在移動過程中的體驗幾乎等於搭乘公車,遇到紅燈也要停車、有很短的站距等。在臺灣,興建路面電車(輕軌)的甜蜜點很可能早就過了。無論是多麼簡陋的路網,估計出來的經費都是以百億元新台幣為單位,以票價加上廣告收入當然不可能打平興建支出,於是一年拖過一年,直到興建預算變得更高,計畫繼續紙上談兵(註:現在我們已經有了高雄輕軌,但反對聲浪之大不再贅述)。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成長的鐵道迷,在看到路面電車運轉的瞬間,那感動是難以言喻的。對當地人來說,路面電車只是日常風景,說不定還有許多抱怨。但,對於來自臺灣的我們來說,我們用最稀鬆平常的方式實現了夢想。
護城河圍繞的熊本城位在熊本市役所(類似區公所)前,路面電車站非常盡責的將兩個地標並列。在須戶口門買完門票,展開熊本城踏查。就像日本其他名城,熊本城位於附近平野的制高點而易守難攻、保存有當年的石垣,至於最壯觀的天守閣本體及附屬建築都是後來依樣重建的現代建築(註:在4年後的2016熊本地震嚴重毀損)。
在熊本城庭內,我們再度啐了一口日本味:到處都是極為高大的樹木,樹下卻不見落葉蹤影,看起來相當整齊而不協調。在這乾淨的樹下,則有體型巨大、叫聲沙啞的烏鴉棲息著。日本人打掃環境的辛勤程度,讓來自臺灣的我們大開眼界。我們都知道自己家裡附近的公園是什麼樣子─自然來說那樣才是正常的。
城內有熊本城歷史的簡介─熊本城名列日本三大名城之一(另外兩大是名古屋城與大阪城,說法不只一種),最初在戰國時代末期的1607年由加藤清正建立,幕末1877年毀於西南戰爭,直到1960年重建。對比到臺灣歷史的話,熊本城建立時荷蘭人尚未佔領台南,毀壞時清廷剛開始重視臺灣建設,重建時臺灣正好開始出口導向的經濟起飛。以日本史的眼光來看,戰國時代並不算是太古早,以臺灣史來說卻已是歷史時期的最初階段。
熊本城大小天守閣與廣場上的拍照用吉祥物。發現畫面中的武士了嗎?
進入天守閣之前,發現城內有武士出沒。原來是工作人員的角色扮演,讓遊客有種掉進時光隧道的感覺。當然,一旦看到可愛的合照用塑像或休息處的自動販賣機,你就會瞬間回到生活便利、產品無窮的現代世界。進入天守閣之後,發現即使在非尖峰時段還是有不少參觀者,看起來熊本城確實是全九州相當代表性的人文景點。除了滿口日語的小朋友之外,我們還在此遇到第二位來自臺灣的遊客(第一位是在JR博多綠窗口旁巧遇的),並且交換了有關前幾週暴雨造成部分鐵道路線停駛的情報。「臺灣一年旅日人數超過百萬人次」只是個冷冰冰的數字,當你在身在異鄉卻巧遇同鄉,那熟悉的問候才是暖呼呼的。
從天守閣頂往四面望去,整個熊本盡收眼底,從新幹線高架橋到遠方隱身雲霧中的阿蘇火山都看的見。拿著數位相機一張張拍下來,就可以自製全景圖了!看完大天守與小天守的景色,還有城主(也就是江戶時代的大名)實際居住的別館,雖然也是重建的,但完全呈現出日式豪華古典建築的氣勢,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描述楊貴妃故事的壁畫。現在的我們從日本吸收養分,其實以前日本更用力的吸取過中國的養分。
逛完熊本城之後,開始一路走回JR熊本車站。邊走邊拍照、遇到路面電車停更久的結果,使我們低估了走回車站的時間。當我們在站內便利商店買完簡便的午餐,衝上停在月台上的列車時,距離發車大概是以秒計時了。如果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再來悠閒的逛逛!
03 觀光列車出發
在2011年九州新幹線全通以前,率先通車的是最南邊的鹿兒島中央至新八代。新八代站位於熊本南邊,用臺灣來類比約略是彰化。與臺灣不同的是,九州的南半部仍是層巒疊嶂,無論是靠海的鹿兒島本線或靠山的肥薩線兩條在來線皆因路線彎曲、海拔起伏,難以縮短鹿兒島至熊本的行車時間。九州新幹線全通後,鹿兒島本線聯繫鹿兒島與熊本的責任功成身退,由於沿線居民不多,被JR九州切割成為第三部門的肥薩橘子鐵道。我們所持有的JR PASS只適用於JR路線,因此隨著JR集團持續將不賺錢的鄉間路線切割分離,PASS的適用範圍也在持續縮小。幸好,南九州最精采的路線─肥薩線仍是JR九州大力推廣的觀光路線,暫時沒有消失的危機。
好不容易趕上列車的我們,選擇的是JR九州精心設計、串聯三班柴油觀光列車的行程。第一班是熊本出發、前往人吉的九州橫斷特急くまがわ3号(球磨川3號)。車如其名,這班車的特點是可以一覽球磨川風光。就在我們抵達前兩週,九州剛遭遇破紀錄的大雨襲擊,雖然我們行經的路線未受影響,但球磨川黃濁洶湧的河水仍然相當駭人─或許對其他國家來的旅客是如此,不過我們可是臺灣人耶!被暴雨灌飽的溪流之類,是稀鬆平常的景象。拿臺灣的鐵道路線來類比,肥薩線的北半(俗稱川線)與宜蘭線的基隆河河谷相當類似,有種下一站侯硐的感覺。然而,列車內裝讓人一眼就看的出來此地是JR九州─木製椅背、木製地板、綠色絨布椅,雖然已有些陳舊,卻散發出台鐵絕對不會有的設計感。除了硬體,JR九州的服務也相當周到─三班觀光列車的列車長都是年輕女性,藉由親和力得到很棒的搭乘體驗。適逢JR九州成立25週年(也就是國鐵分割民營化25週年),車上發放著我們這群外國觀光客厚著臉皮想合照,她們也分別欣然同意了,真是不好意思。
(待續)
這是《螢幕旅行》專題的第一趟旅行,我們正在第2天的途中。
希望你會繼續這趟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