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之上?談「超越大盤」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國外曾有一項研究顯示,多數人都相信,自己的開車技術在平均水準之上。但顯然這與現實世界的情況大相逕挺,因為總有人開車技術好一些,其他人則較差一點。據此研究結果,人類似乎傾向於對自身能力抱持盲目樂觀的態度。
在金融領域,人們時常以「是否超越大盤」,作為對一個交易者能力的判斷標準。
基金經理人若長期表現優於大盤,便可以招募到許多資金;反之,若表現劣於大盤,基金便面臨投資人贖回的壓力。
甚至許多散戶都直觀地將績效與大盤進行比較。自己的表現超越大盤,是一件值得向朋友炫耀的事情;如果別人的投資績效優於自己,但表現卻劣於大盤,便可作為自尊受傷時的安慰劑。
我認為,將績效與大盤進行比較,雖可作為參考投資績效的標準,但並無法作為判斷交易者能力的完美判准。
投資報酬率的依其計算方式的不同,對投資績效結果產生的影響,可能會有很顯著的差異。
例如,甲的交割戶頭中有100萬元現金,而在最近一年度中,只持有成本50萬元的部位,此部位在年末結算時上揚15%,而當年大盤僅上漲10%。若以50萬元部位成本作為初始資本,甲的投資報酬率便為15%,超越大盤5%。但若以交割戶頭中的100萬元作為初始資本,甲的投資報酬率便僅有7.5%,落後大盤2.5%。
時下流行的ETF投資理論中,主張投資人持有股票型ETF,雖無法獲得超越大盤的超額報酬,但可以貼近大盤,藉由參與整體市場的成長,得到幾乎等同於大盤的投資報酬率。
然而現實可行的投資模式中,一般投資人鮮少會單筆將全部資金投入股市,雖然長期而言,股市將隨著經濟增長持續上揚,但短期的價格波動,仍是多數人無法接受的風險。理性而言,單筆買入股票型ETF應是安全的決策,但感性使投資人無法承受短期的巨大跌幅。
因此,將資金分成多筆,進行數次買進,應屬較符合人性的策略。ETF投資理論中,最重要的精隨之一便是平均成本法,以定期定額的方式,持續買進股票ETF,長期而言,買進成本便會因平均而趨於平滑。
若投資股票型ETF時,投資人未執行單筆買進,便必然會在標的指數上揚時,落後其表現。既然如此,投資績效貼近整體市場的股票型ETF,理論上便會因無法單筆投入全部資本,而創造出接近大盤的績效,這種策略原則上無法避免績效落後。
既然被動投資策略的績效原則上無法超越大盤,投資人便只能考慮執行主動型投資。但事實上,主動型投資的結果卻往往令人沮喪。
長年統計資料顯示,儘管短期內有些基金績效顯著打敗大盤,但絕大多數基金經理人的績效,卻無法長期超越整體指數,而且這個比例隨著追蹤時間拉長而不斷下降。
既然連掌握金融市場操作的專業知識的法人都難以長期勝過市場參與者的集體智慧,我們便應對於一般散戶執行主動投資的績效持保留態度。
而現實很殘酷,多數散戶投資股票獲利都很難,更遑論打敗大盤了。套句闕又上老師的話:以為自己在操盤,結果是被盤操。
因此,對於未掌握投資知識的一般投資者而言,定期定額買持續進股票型ETF,不啻是參與股市成長最務實的選擇。
至於是否超越大盤,有句話說得好:總有人賺得比我們多。如果有人想超車,就讓路吧。車速過快未必總是好事,若不小心還可能會發生車禍;這是資產管理的問題,就留著以後討論了。
avatar-img
1會員
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內文: 在投資理財的世界裡,主動投資與被動投資(如大盤ETF)一直是討論的焦點。許多人希望通過主動投資,挑選出超越市場表現的個股,並在市場波動中掌握進出場時機。然而,統計數據顯示,絕大多數個人投資者及專業基金經理在長期內無法超越大盤的平均績效。對此,我們將探討理論支持及建議,幫助投資朋友更有效地
Thumbnail
先導正觀念 ETF並不進行"選股" ETF的運作是跟隨特定指數 持有個股 比重 盡可能複製該指數 所以ETF經理人是誰 其實沒什麼差別 就算叫教練我去也可以 按表操課 有什麼難的? ETF會風行 就是統計發現 主動式基金 收了高額的管理費/經理費 但長期來說 績效連打敗大盤都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大盤或者市場指數,比起買飆股,「買大盤」經常看起來不夠好, 市場指數往往是投資人用來作為比較的基準,但常常也是被比下去的那個。例如,今年大盤上漲了20%,聽起來是不錯的成績,直到你看到某位網友炫耀他因為買了一支飆股,年漲幅達200%。在這樣的對比下,大盤的表現馬上相形見絀。 但是當市
Thumbnail
我想這是我最近比較有感觸的,在談論預期報酬、買賣時點、技術分析、風險控管、生活平衡或財務自由等主題之前,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評估當下的環境現況,以及掌握最終的目標。 個人現況 我在股市中浮沉多年,績效與單純持有大盤指數的表現差異頗大。當然,有些時期特別好,例如去年12月,我靠著美國小型股,
Thumbnail
今年的操作一直維持著不錯的節奏,或許和自己心境的變化有很大的關係。雖然在市場多頭之時賺錢本來就容易,但是,在這樣的市況之下,能夠有意識的選擇去做什麼,或不做什麼,對於自己做這些選擇的理由,和可能產生的結果有清楚認知,最終卻會造成很大的差異。
Thumbnail
SPIVA 揭示了主動型基金經理人長期表現的不一致性。最新報告顯示,在過去的二十年中,絕大多數主動基金未能跑贏各自的指數。即使在短期,主動基金經理的表現也不穩定。例如,在美國大盤股和國際股票基金中,只有極少數經理人在長期內能夠戰勝指數。
Thumbnail
【股市投資當自己的經理人】 漲,沒人為了想賠錢才買股票,但是往往都是賠錢收場。由於個人因素我開了許許多多的證券和期貨帳戶,我也曾經私底下問過營業員,到底有多少人賺錢?實在是少之又少,定期定額買基金都會贏過絕大多數的投資人,難道是技術不好嗎?還真不是,每一檔曾經的飆股
Thumbnail
眼光放遠一點,40歲以前是智力和體力的巔峰,讓自己儘量賺得勞力資本的收益,而投資的錢盡量不要為它設限。但40歲或是更老之後,股票收益,也就是金融資本收益,超過了年老力衰的勞力收益,可以將這一大筆的投資,轉為保守一點的高股息ETF,讓這些提領生活費(現金流)的瑣事,交給配息ETF公司來處理即可。
Thumbnail
2023年臺股大盤收盤17945點,上漲26.8%。ETF漲幅幾乎都超越大盤,提供投資獲利的另一個管道。對於沒時間投資理財的人來說,ETF往往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Thumbnail
2023結束了,最近看到新聞說股民平均賺百萬,我相信這個數字是真的,台灣人比你想像的有錢,這些極有錢的人拉高了平均,但是我認為這計算方式有瑕疵。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內文: 在投資理財的世界裡,主動投資與被動投資(如大盤ETF)一直是討論的焦點。許多人希望通過主動投資,挑選出超越市場表現的個股,並在市場波動中掌握進出場時機。然而,統計數據顯示,絕大多數個人投資者及專業基金經理在長期內無法超越大盤的平均績效。對此,我們將探討理論支持及建議,幫助投資朋友更有效地
Thumbnail
先導正觀念 ETF並不進行"選股" ETF的運作是跟隨特定指數 持有個股 比重 盡可能複製該指數 所以ETF經理人是誰 其實沒什麼差別 就算叫教練我去也可以 按表操課 有什麼難的? ETF會風行 就是統計發現 主動式基金 收了高額的管理費/經理費 但長期來說 績效連打敗大盤都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大盤或者市場指數,比起買飆股,「買大盤」經常看起來不夠好, 市場指數往往是投資人用來作為比較的基準,但常常也是被比下去的那個。例如,今年大盤上漲了20%,聽起來是不錯的成績,直到你看到某位網友炫耀他因為買了一支飆股,年漲幅達200%。在這樣的對比下,大盤的表現馬上相形見絀。 但是當市
Thumbnail
我想這是我最近比較有感觸的,在談論預期報酬、買賣時點、技術分析、風險控管、生活平衡或財務自由等主題之前,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評估當下的環境現況,以及掌握最終的目標。 個人現況 我在股市中浮沉多年,績效與單純持有大盤指數的表現差異頗大。當然,有些時期特別好,例如去年12月,我靠著美國小型股,
Thumbnail
今年的操作一直維持著不錯的節奏,或許和自己心境的變化有很大的關係。雖然在市場多頭之時賺錢本來就容易,但是,在這樣的市況之下,能夠有意識的選擇去做什麼,或不做什麼,對於自己做這些選擇的理由,和可能產生的結果有清楚認知,最終卻會造成很大的差異。
Thumbnail
SPIVA 揭示了主動型基金經理人長期表現的不一致性。最新報告顯示,在過去的二十年中,絕大多數主動基金未能跑贏各自的指數。即使在短期,主動基金經理的表現也不穩定。例如,在美國大盤股和國際股票基金中,只有極少數經理人在長期內能夠戰勝指數。
Thumbnail
【股市投資當自己的經理人】 漲,沒人為了想賠錢才買股票,但是往往都是賠錢收場。由於個人因素我開了許許多多的證券和期貨帳戶,我也曾經私底下問過營業員,到底有多少人賺錢?實在是少之又少,定期定額買基金都會贏過絕大多數的投資人,難道是技術不好嗎?還真不是,每一檔曾經的飆股
Thumbnail
眼光放遠一點,40歲以前是智力和體力的巔峰,讓自己儘量賺得勞力資本的收益,而投資的錢盡量不要為它設限。但40歲或是更老之後,股票收益,也就是金融資本收益,超過了年老力衰的勞力收益,可以將這一大筆的投資,轉為保守一點的高股息ETF,讓這些提領生活費(現金流)的瑣事,交給配息ETF公司來處理即可。
Thumbnail
2023年臺股大盤收盤17945點,上漲26.8%。ETF漲幅幾乎都超越大盤,提供投資獲利的另一個管道。對於沒時間投資理財的人來說,ETF往往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Thumbnail
2023結束了,最近看到新聞說股民平均賺百萬,我相信這個數字是真的,台灣人比你想像的有錢,這些極有錢的人拉高了平均,但是我認為這計算方式有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