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之上?談「超越大盤」

2020/11/2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國外曾有一項研究顯示,多數人都相信,自己的開車技術在平均水準之上。但顯然這與現實世界的情況大相逕挺,因為總有人開車技術好一些,其他人則較差一點。據此研究結果,人類似乎傾向於對自身能力抱持盲目樂觀的態度。
在金融領域,人們時常以「是否超越大盤」,作為對一個交易者能力的判斷標準。
基金經理人若長期表現優於大盤,便可以招募到許多資金;反之,若表現劣於大盤,基金便面臨投資人贖回的壓力。
甚至許多散戶都直觀地將績效與大盤進行比較。自己的表現超越大盤,是一件值得向朋友炫耀的事情;如果別人的投資績效優於自己,但表現卻劣於大盤,便可作為自尊受傷時的安慰劑。
我認為,將績效與大盤進行比較,雖可作為參考投資績效的標準,但並無法作為判斷交易者能力的完美判准。
投資報酬率的依其計算方式的不同,對投資績效結果產生的影響,可能會有很顯著的差異。
例如,甲的交割戶頭中有100萬元現金,而在最近一年度中,只持有成本50萬元的部位,此部位在年末結算時上揚15%,而當年大盤僅上漲10%。若以50萬元部位成本作為初始資本,甲的投資報酬率便為15%,超越大盤5%。但若以交割戶頭中的100萬元作為初始資本,甲的投資報酬率便僅有7.5%,落後大盤2.5%。
時下流行的ETF投資理論中,主張投資人持有股票型ETF,雖無法獲得超越大盤的超額報酬,但可以貼近大盤,藉由參與整體市場的成長,得到幾乎等同於大盤的投資報酬率。
然而現實可行的投資模式中,一般投資人鮮少會單筆將全部資金投入股市,雖然長期而言,股市將隨著經濟增長持續上揚,但短期的價格波動,仍是多數人無法接受的風險。理性而言,單筆買入股票型ETF應是安全的決策,但感性使投資人無法承受短期的巨大跌幅。
因此,將資金分成多筆,進行數次買進,應屬較符合人性的策略。ETF投資理論中,最重要的精隨之一便是平均成本法,以定期定額的方式,持續買進股票ETF,長期而言,買進成本便會因平均而趨於平滑。
若投資股票型ETF時,投資人未執行單筆買進,便必然會在標的指數上揚時,落後其表現。既然如此,投資績效貼近整體市場的股票型ETF,理論上便會因無法單筆投入全部資本,而創造出接近大盤的績效,這種策略原則上無法避免績效落後。
既然被動投資策略的績效原則上無法超越大盤,投資人便只能考慮執行主動型投資。但事實上,主動型投資的結果卻往往令人沮喪。
長年統計資料顯示,儘管短期內有些基金績效顯著打敗大盤,但絕大多數基金經理人的績效,卻無法長期超越整體指數,而且這個比例隨著追蹤時間拉長而不斷下降。
既然連掌握金融市場操作的專業知識的法人都難以長期勝過市場參與者的集體智慧,我們便應對於一般散戶執行主動投資的績效持保留態度。
而現實很殘酷,多數散戶投資股票獲利都很難,更遑論打敗大盤了。套句闕又上老師的話:以為自己在操盤,結果是被盤操。
因此,對於未掌握投資知識的一般投資者而言,定期定額買持續進股票型ETF,不啻是參與股市成長最務實的選擇。
至於是否超越大盤,有句話說得好:總有人賺得比我們多。如果有人想超車,就讓路吧。車速過快未必總是好事,若不小心還可能會發生車禍;這是資產管理的問題,就留著以後討論了。
Wally Lin
Wally Lin
現旅居花東, 具老式浪漫情懷的理性主義者, 剛踏入而立之年, 自得於平淡的生活, 但拒絕成為庸俗的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