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音樂產業的不斷與時俱進,觀眾為音樂買單的方式也不斷在調整。過去的年代,你需要一台播放設備 ,可能是黑膠唱片機,可能是卡帶播放器,可能是 CD/MD Player,然後把從唱片行裡精挑細選找到的音樂介質 ,可能是黑膠唱片,可能是磁帶,可能是 CD/MD 付費購買回家後,打開一層層的包裝,看著製作精美的封面、內頁、歌詞頁...等,聽著音響或耳機流淌出的美妙旋律。這一系列的「儀式感」,創造了音樂產業盛極一時的榮華盛世,也讓許多人依然懷念著那個場景。時至近20年來拜科技發展與網路普及之所賜,獲取音樂的方式已經從過去的「真實擁有」轉變成「按需獲取」式的 Live-streaming 般的虛無飄渺。而就商業面而言則是天翻地覆般的改變。
但其實音樂的本質,還是在創作源。
音樂創作者透過作詞作曲編曲...等一系列的靈感實現過程,將音樂「作品」創造出來,有了最源頭的作品,這個產業才開始會有接下來一系列的製作、包裝、發行、宣傳...等動作,讓音樂被更多人聽見。至於商業收益,也逐步轉移到非音樂作品產生之直接收入,例如:週邊商品、商業代言以及近年來最重要的 - 現場演出 。
當我們說演唱會或演出,是去看,還是聽?
這也是中文有趣的地方。當然沒有最正確的官方說法,但當你我與朋友一起相約去演唱會或演出現場時,會怎麼說呢?
「今晚一起去看 Hebe演唱會?」
還是:
「今晚一起去聽 Hebe演唱會?」
大多數人普遍的習慣應該是屬於演奏類型或是藝術性質的節目,在類似演奏廳、音樂廳、歌劇院...等一類場地舉辦,對進場服裝或許有些基本要求的演出,那麼會用「聽」這個詞。因為基本上會有個概念是全場聚焦在舞台上所呈現的聲音表演,可能是男女高音的悠揚聲線與技巧,也可能是交響樂團氣勢恢宏的曲目展現。
至於屬於更普羅大眾化的演唱會,可能是流行音樂歌手的節目內容,除了看表演者個人的表演之外,還會有著一定程度的舞台美術設計、燈光規劃設計、影像視覺設計...等,另外也可能會有諸如全場聯動式的螢光棒,或是灑落的紙條...等節目橋段,讓在演出現場成為五感的全覆蓋綜合體驗。於是說到此類型的表演,我們大多會用「看」來形容。
畢竟別忘了,「視覺」依然是我們最容易被刺激的感官,也是最直覺的感受!
Live Design Award
1988年成立,LIVE DESIGN 主要聚焦在現場演出的設計、科技與製作...等領域,基本上每年會有展覽交易會與論壇,並且成立了 Live Design Awards,享譽現場演出製作屆,被部分媒體譬喻為舞台設計燈光音響界的奧斯卡獎。
Live Design Awards 下面有許多不同的獎項設計,針對的是不一樣領域而有不同的規則。其中一項 Design Achievement Awards 很值得被大家關注一下!
Design Achievement Awards honor design excellence in the fields of lighting design, projection/video design and event production design in the areas of Theatre (including dance and opera), Live For Broadcast and Concerts and Events.
以上擷取自官網的介紹,可約略了解其設定。
今年在入圍者中,來自臺灣的燈光設計師沈佳穎(沈花花)透過其作品 -
Tizzy Bac 20週年演唱會「
鐵之貝克 XX 」獲得在
Stage Lighting 獎項的提名。
在 Live Design 的官方頁面介紹中,可以看到對此提名的簡介。
在連結中,還能見到一段很難得的演出現場精華剪輯,可以看到為了呈現20週年的「雙十」概念,用了兩個 X 作為呈現形象,X 為羅馬數字的十,因此兩個 X 亦即為 二十!利用這個借位主軸,可以在影片中看到精采紛呈的燈光與視覺設計體現。很值得一看!
官網連接中的 Vote here! 可以點擊進去投票,在另兩場也同樣值得讚嘆的強敵環伺下,一起為華人之光集氣吧~
這裡也可以去投票:
下次,去「看 」演唱會時,會不會更關注整體的視覺效果呈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