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香港電影下的溫情攻勢《麥路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麥路人(I'm Livin' it, 2019)

高齡化與均貧現象,儼然成為香港社會中時代的產物。早期陳果導演的九七三部曲,以高度寫實、冷冽的鏡頭語言帶出香港市井生活的淒涼,自2011年的《桃姐》開始掀起一波溫馨趨勢,或許正反應了香港對於中共政權強壓的無奈,只能藉由在創作層面的溫情攻勢慰藉港民們的心靈。

《麥路人》的劇本發想於近年來香港社會衍生出的一種「麥難民」現象,遊民不必露宿風雨街頭,因負擔不起昂貴的租金與水電,而選擇寄居於全天候開放的麥當勞。在這個人來人往的場所中上演了一齣底層居民的殘酷劇場。

郭富城飾演的博哥,原本是投資有成的專業經理人,因挪用公款而入獄,頓時淪為負債累累的窘境。而他所生活的麥當勞內,亦有一群充滿故事性的「麥難民」,作畫維生的口水祥、喪夫而無依無靠的母女、不願面對妻子已逝的消防員等伯、剛離家出走的少年深仔,以及癡心守候博哥的歌女秋紅(楊千嬅 飾)。博哥身攬這群難民大佬的責任,替他們找工作、覓尋食物、甚至動用一些小聰明來賺取微薄的津貼。

raw-image


這些無家可歸的一群人,並非被形塑成既定印象中上街乞討的遊民。雖仍有怨天尤人的心境,他們仍珍視生命的可貴性,努力賺錢來養活自己。生活中巨大的無力感,不免也與香港時局的困境相互呼應。自從2014年香港雨傘革命到去年警民衝突劇烈的反送中運動,長達五年府方與民間失衡的狀態造成人心惶惶;以及中國政府祭出的創作禁令,雙重打壓之下讓香港迅速成為亞洲殞落的一顆星星。誠如我在首段所提及的,外在環境限制了創作者發揮的空間,逐漸也就淡卻了導演的犀利的視角。

不得不讚許片中演員出色的表現,天王郭富城願意拋開明星光環,在拍攝期間禁食讓自己的體態符合遊民的形象;秋紅亦是麥難民中的精神支柱,她的氣質內斂穩重,即使面對大風大浪依舊站得住腳,維繫這群沒有血緣關係的團體,也陪伴博哥走完癌末的旅程。宛如明日黃花的歌女人生,在舞台上唱出今非昔比無盡的滄桑。飾演母親的劉雅瑟在纖細體態中撐起為母則強的偉大。


raw-image

儘管香港面臨回歸後最大的存亡危機,身為觀眾的我們仍能寄居於光影流動的黑盒子中,看著暈黃的燈光照映、麥難民在噴池中歡欣跳舞,感受導演黃慶勳給予社會的絲絲溫情。不敢斷定未來香港電影是否能重返昔日的光景,但政治與電影的強烈關聯性,眼前便是最佳的例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馴虎師的沙龍
12會員
13內容數
馴虎師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9/12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帶有神祕色彩的土耳其浴(Hamam),炎炎的八月夏日午後我和友人在番紅花城Safranbolu閒逛,因為距離回程巴士還有點時間,心血來潮就跑去舊市集正中間的圓頂建築Tarihi Cinci Hamam洗土耳其浴。 土耳其浴(Hamam)一詞,指的就是公共浴場,相傳來自古羅馬人的
Thumbnail
2023/09/12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帶有神祕色彩的土耳其浴(Hamam),炎炎的八月夏日午後我和友人在番紅花城Safranbolu閒逛,因為距離回程巴士還有點時間,心血來潮就跑去舊市集正中間的圓頂建築Tarihi Cinci Hamam洗土耳其浴。 土耳其浴(Hamam)一詞,指的就是公共浴場,相傳來自古羅馬人的
Thumbnail
2022/12/04
公視《我們與惡的距離》入圍第54屆金鐘獎14項金鐘獎,一舉拿下6座獎項,堪稱是當年金鐘的最大贏家。以「無差別殺人事件」及緊湊的故事線創造觀眾高度的共感。編劇呂蒔媛及與惡劇組的努力功不可沒,而支撐劇情背後的功臣,還有來自資策會服務創新研究所(簡稱服創所)副主任徐毓良的助益。 徐毓良副主任日前至台灣藝術
Thumbnail
2022/12/04
公視《我們與惡的距離》入圍第54屆金鐘獎14項金鐘獎,一舉拿下6座獎項,堪稱是當年金鐘的最大贏家。以「無差別殺人事件」及緊湊的故事線創造觀眾高度的共感。編劇呂蒔媛及與惡劇組的努力功不可沒,而支撐劇情背後的功臣,還有來自資策會服務創新研究所(簡稱服創所)副主任徐毓良的助益。 徐毓良副主任日前至台灣藝術
Thumbnail
2021/11/25
在尚未播映前,聲勢浩大的《斯卡羅》打著企圖拍出「台灣第一齣大河劇」之標語 在媒體界大肆宣傳。並由金鐘獎最佳導演得主曹瑞原進行執導,然而在播映完畢後,觀眾似乎無法理解劇情走向、乃至於圈內人吐槽不好看等負面聲浪頗濤洶湧。究竟是這齣戲劇真如觀眾所言這麼難以吞嚥,還是觀眾對於新型態的說故事方式適應不良呢?
Thumbnail
2021/11/25
在尚未播映前,聲勢浩大的《斯卡羅》打著企圖拍出「台灣第一齣大河劇」之標語 在媒體界大肆宣傳。並由金鐘獎最佳導演得主曹瑞原進行執導,然而在播映完畢後,觀眾似乎無法理解劇情走向、乃至於圈內人吐槽不好看等負面聲浪頗濤洶湧。究竟是這齣戲劇真如觀眾所言這麼難以吞嚥,還是觀眾對於新型態的說故事方式適應不良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萬物皆可拋,但尊嚴呢?當警察無預警上門,先拆房再扔掉你的證件,你會作何反應?如果,受害者換成「遊民」或「露宿者」,你還會一樣憤怒、給出一樣的答案嗎?香港導演李駿碩繼跨性別議題的《翠絲》之後,二度將鏡頭轉向社會邊緣人身上,只不過這回《濁水漂流》的主角們,換成了香港社會底層的露宿者。
Thumbnail
萬物皆可拋,但尊嚴呢?當警察無預警上門,先拆房再扔掉你的證件,你會作何反應?如果,受害者換成「遊民」或「露宿者」,你還會一樣憤怒、給出一樣的答案嗎?香港導演李駿碩繼跨性別議題的《翠絲》之後,二度將鏡頭轉向社會邊緣人身上,只不過這回《濁水漂流》的主角們,換成了香港社會底層的露宿者。
Thumbnail
《淪落人》以簡約的故事,帶出真挈的情感。
Thumbnail
《淪落人》以簡約的故事,帶出真挈的情感。
Thumbnail
在台灣,麥當勞普遍營業時間大多是24小時,也因此經常能看到無家可歸的街友、遊民們在麥當勞裡休息睡覺,甚至有時候還會碰上在麥當勞廁所洗漱的人。日本就發明了「麥難民」一詞來稱呼這樣的一群人。「麥難民」的情況,在香港尤為嚴重,而電影《麥路人》正好就以此為背景講述了香港麥難民的窘迫困境與艱難生活。
Thumbnail
在台灣,麥當勞普遍營業時間大多是24小時,也因此經常能看到無家可歸的街友、遊民們在麥當勞裡休息睡覺,甚至有時候還會碰上在麥當勞廁所洗漱的人。日本就發明了「麥難民」一詞來稱呼這樣的一群人。「麥難民」的情況,在香港尤為嚴重,而電影《麥路人》正好就以此為背景講述了香港麥難民的窘迫困境與艱難生活。
Thumbnail
2020年的金馬影展上,入圍最佳紀錄片的《佔領立法會》與入圍劇情短片的《夜更》一齊放映,兩部作品都是香港電影,更重要的是,兩部電影都與香港近年來的社會運動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夜更》用一個晚上的故事,講出許多香港人與我城,正共同面臨著命運的巨大轉變。
Thumbnail
2020年的金馬影展上,入圍最佳紀錄片的《佔領立法會》與入圍劇情短片的《夜更》一齊放映,兩部作品都是香港電影,更重要的是,兩部電影都與香港近年來的社會運動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夜更》用一個晚上的故事,講出許多香港人與我城,正共同面臨著命運的巨大轉變。
Thumbnail
週末利用孩子睡覺的時間,看了郭富城的>。劇中主要描述,在香港24小時營業的麥當勞到了半夜都會有很多街友前來住宿,而這些街友心中的無奈及心中的自我矛盾或生活的窘境迫使這些人只能在這便宜的公共空間休息。 只是我認為在>裡,即郭富城詮釋的博哥,導演塑造他的個性是領袖親切型,但劇中刻畫出博哥是一個領袖表達型
Thumbnail
週末利用孩子睡覺的時間,看了郭富城的>。劇中主要描述,在香港24小時營業的麥當勞到了半夜都會有很多街友前來住宿,而這些街友心中的無奈及心中的自我矛盾或生活的窘境迫使這些人只能在這便宜的公共空間休息。 只是我認為在>裡,即郭富城詮釋的博哥,導演塑造他的個性是領袖親切型,但劇中刻畫出博哥是一個領袖表達型
Thumbnail
在疫情期間,臺灣仍能引進全球電影創作者心血結晶之薈萃,令人欣喜,2020 年高雄電影節「國際短片競賽」網羅來自 23 國的精彩作品,翻開片單,有多部為臺灣首映,甚至國際首映。本篇文章將簡略介紹競賽中的亞洲作品,希望為對的作品找到對的觀眾。
Thumbnail
在疫情期間,臺灣仍能引進全球電影創作者心血結晶之薈萃,令人欣喜,2020 年高雄電影節「國際短片競賽」網羅來自 23 國的精彩作品,翻開片單,有多部為臺灣首映,甚至國際首映。本篇文章將簡略介紹競賽中的亞洲作品,希望為對的作品找到對的觀眾。
Thumbnail
麥路人(I'm Livin' it,2019) 高齡化與均貧現象,儼然成為香港社會中時代的產物。早期陳果導演的九七三部曲,以高度寫實、冷冽的鏡頭語言帶出香港市井生活的淒涼,自2011年的《桃姐》開始掀起一波溫馨趨勢,或許正反應了香港對於中共政權強壓的無奈,只能藉由在創作層面的溫情攻勢慰藉港民們的
Thumbnail
麥路人(I'm Livin' it,2019) 高齡化與均貧現象,儼然成為香港社會中時代的產物。早期陳果導演的九七三部曲,以高度寫實、冷冽的鏡頭語言帶出香港市井生活的淒涼,自2011年的《桃姐》開始掀起一波溫馨趨勢,或許正反應了香港對於中共政權強壓的無奈,只能藉由在創作層面的溫情攻勢慰藉港民們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