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斯卡羅》──來自曹瑞原導演的逆向工程

2021/11/2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尚未播映前,聲勢浩大的《斯卡羅》打著企圖拍出「台灣第一齣大河劇」之標語
在媒體界大肆宣傳。並由金鐘獎最佳導演得主曹瑞原進行執導,然而在播映完畢後,觀眾似乎無法理解劇情走向、乃至於圈內人吐槽不好看等負面聲浪頗濤洶湧。究竟是這齣戲劇真如觀眾所言這麼難以吞嚥,還是觀眾對於新型態的說故事方式適應不良呢?
曹瑞原導演日前至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進行演講,分享他這次執導《斯卡羅》的秘辛。公視旗艦巨作《斯卡羅》改編自陳耀昌醫師小說《傀儡花》,以每集約兩千萬的預算耗資總共約兩億的資金,打破《一把青》的製作規格。劇中的場景與角色性格都是無中生有點滴拼揍而成。《傀儡花》小說中僅只對於一百五十年前的台灣形象有初步的勾勒,像是當時的宗教信仰、飲食文化、社會型態等,但是小說中的角色原型扁平,於是曹瑞原選擇了「蝶妹」這個角色鋪陳,作為整個洪流時代的小人物縮影。蝶妹複雜的多重身份使得她一生都困於身份認同與尋找歸屬感的課題中。
故事的主人翁是「事件」
相信許多觀眾皆和馴虎師一樣都被《一把青》中,郭軫與朱青刻骨銘心雋永的愛情故事;以及地上的師娘與小太太們和天空上的飛行終日的相望與離別,賺取不少熱淚。因此我們把對於《一把青》的感動及對曹導的期待投注在《斯卡羅》身上,盼望這齣戲能夠再次碰擊觀眾們內心深處的情感開關。因此在先入為主的觀念下,當然會覺得這齣時代劇顯得支離破碎。但是《斯卡羅》劇本的用意根本不是這回事。「當創作的視角不同、故事的靈魂不同,所呈現出的樣貌也會有所差異。」這是曹瑞原回應給觀眾的困惑。
在創作者的視角中《一把青》是以「平角」的視野去敘事,以主角為中心向外放射編織出所謂的「時代感」,加上它的篇幅足夠去支撐每位主角的心路歷程。《斯卡羅》正好相互對照,它以「俯角」視野觀看戲劇中的族群、國際衝突,導火線便是美國商船羅妹號觸礁事件。曹瑞原導演更闡述《斯卡羅》與好萊塢《彗星撞地球》的戲路相同,都是一個外來者、外來的事件掀開一場未知的暴風雨,藉此引發當地居民的驚惶,居民發揮人類的本能「生存」;在面對困境中要如何自保如此而已,只是他並沒有把那顆彗星給拍攝出來。因此在拍攝現場時,曹導演對於演員從不導戲,因為導演自己也不清楚一百五十年前的蝶妹、阿水、李仙得會是什麼樣的性格。而曹導也語重心長的表示:「任何一齣戲劇都不該背負著歷史的重量。」因此還原歷史已非曹導的本意。
將台劇推向國際的野心
片中大量使用英文作為本部戲的第一語言,除了呼應片中洋行商人、外交官身份外,曹瑞原導演的野心,其實是要將《斯卡羅》推向國際化市場。他以「讓子彈飛一會兒」替《斯卡羅》作為註腳。也許現在觀眾還不太能適應跳躍式剪輯的劇本,但或許在未來的影視環境中,我們能漸漸接受不同的敘事視角,而《斯卡羅》正是踏出第一步的啟航者。
圖片來源:公視《斯卡羅》網站

馴虎師
馴虎師
嗜電影、聽音樂、寫文字、蹓老虎,是馴虎師的日常。 雜食性文字者寫影評居多、專訪文次之。 因為是風向星座,所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停不下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