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粹的惡,純粹的藝術/小聊電影《惡之畫》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很難得台灣有一部電影在討論當藝術碰到各路人馬,如藝術家、藝術經紀、藝評人、以及觀眾等時,作品會被解讀成什麼樣的面貌。而當作品被各自解讀後,去深入瞭解它的脈絡,它還是當初所自我解讀的那個模樣嗎?被解讀的話語,還能夠代表作品的價值嗎?
作品,到底能不能代表藝術家?
以下有大量劇透,可能有些許令人不安的文字,請斟酌閱讀,謝謝。
《惡之畫》劇照|好威映象
故事一開始是聽障畫家許寶清(下稱許)在教授受刑人畫畫的過程中,意外地被其中一位受刑人周政廷(下稱周)大膽又純粹的畫風所吸引,因此欲為受刑人們一起合辦一場畫展。但當畫展辦成後,周的過往引起了極大的爭議及衝突,使得許開始去調查周的過去⋯⋯
在片頭,可以看到藝評人在詢問許的作品是不是「以他者的身份,進入到客體的生命」,一來諷刺著以拗口的語句去解釋藝術的荒謬感;二來點題了整部電影所需要傳達的核心:我們在看待所有人和作品時,是不是因被眼前的印象所帶入,而影響了自身對作品和人的看法,對他們有著個人批判的解讀?而在一旁的,姑且稱作是商人,則是提出了許多炒作與包裝的手法,像是在街頭畫畫等,來提升許的曝光度。然而,身為藝術家的許很直覺地認為:「藝術是用感受的,不是用懂的。」「我又不是猴子,幹嘛表演給別人看?」因此與其他兩者鬧翻。
當許到了監獄,看到受刑人周以直覺、無意識的方式呈現他的畫;聽著他訴說著童年的回憶,以及抱怨他的家人都不探望他,許不知不覺被周的特質和對藝術的純粹所吸引,並希望能為這些受刑人舉辦畫展。但當開展時,隨著被害者們激烈的抗議,並將紅漆潑在許為周所畫的微笑肖像上,讓許感到很錯愕:
我不相信畫出這樣的一幅畫的人是一個殺人犯。

回到監獄的許決定開始去重新認識周,他問周:「為什麼你要去殺那些人?」而周回答:「我又不認識他們。」並冷笑著,這讓許對周的「印象」被打壞:那個露出溫暖笑容的男孩是他嗎?那個聽到我說要教他畫畫眼神就熠熠發光的男孩是他嗎?
《惡之畫》劇照|好威映象
因此,許決定去拜訪周的老家,想去看看週先前所說想帶許去看留在後院的畫是什麼。在其中也了解到了周的成長環境,是經常暴露在牲畜宰殺的血腥畫面中的,而周也因此創作了一幅想要吞噬一切血腥大口的畫。讓許徹底對周的看法翻轉,價值觀整個崩潰。
看到這裡,我突然想起了《香水》中的葛奴乙,他同樣也不認識也不在乎那些女孩,他只在乎純粹的香水,就如同周在家鄉常看著牛隻被屠宰的畫面,他以他的方式去創作屬於他心中的畫,誘使了公車衝撞路人,造成了許多死傷,鮮血和殘肢變成了顏料,公車成為了畫筆,在馬路上盡情的揮灑;就如同他拿真正的畫筆豪邁地刷著畫布,他不在乎會損失多少顏料(鮮血),他只想畫畫。我們可以看到周在作畫時,是全心投入,眼神充滿著喜悅且專注,甚至在被處死前,最後一件事也是要求要畫畫。
在殺人和畫畫,周都是本能的、純粹的、喜悅的。
而身為一個小有名氣、有點不上不下的藝術家許,面對那種作品被質疑、包裝、市場化,他對藝術抱持的「純粹」像被添上了污點,而激起了他想為純粹的受刑人們辦畫展,看似是一名有理想,很純粹為了展現對藝術的愛而辦展。
但在經歷過畫作被潑紅漆後,經紀人看似為了平復許的心情,而邀他一同喝酒慶功。在酒精的催化及經紀人的美艷下,許強吻了經紀人,而後者輕笑了一下,這讓許受到了刺激,進而想強暴經紀人。
許的惡,也是純粹的。想自我保護,也任憑生物本能讓自己去發洩。
《惡之畫》劇照|好威映象
誰會猜得到,身為殘疾人士、對藝術熱愛、並因為少年的微笑而感動,而用心地捕捉到那樣神情的藝術家,怎麼會做出這樣的事呢?其實從這些事件可以看出,許是一個自卑的人,他受不了自己被否認。評論家的質疑,他爆炸;美女經紀人的輕蔑,他爆炸;周踩碎了他對周純粹美麗的印象,他也爆炸。而有了強暴未遂的把柄的經紀人,則以繼續簽約來交換撤告的條件,並對他說:
我或許看錯了你的人,但我從沒看錯你的畫。
這句話似乎貫穿了整部電影想表達的,許很清楚周的畫作能轟動藝術界,並可以好好雕琢;經紀人也很了解許的畫作價值,並藉由公布受刑人的姓名能炒作許,讓他因而成名,畢竟爭議是個能大幅提高討論度及關注的要素。但他們都不完全清楚這些作品的主人本性和慾望是什麼,就像倖存於周無差別殺人事件的受害者,在片尾看到周的不具名遺作,而露出開心的笑容一樣,她不知道這幅畫的作者是誰,但她喜歡這幅畫。
作品雖然不會說謊,它的確代表這個創作者核心靈魂的一部分,但它同時也是一個階段的結束。在完成了以後,要如何變動它的後續,或是它的風格,依然是端看活生生的創作者。當他們經歷了一些事,就會多帶給他們新的東西,甚至能把舊有的思維取代掉。就像周在死刑前,其弟終於來探望他,因此周最後的畫出現了溫暖不血腥的色調;而許則是在經歷了價值觀的崩解、想舉辦的展覽被潑漆等,畫風變的沈重而血腥。
我們沒辦法全面清楚這個人的全貌,並很容易在任何事物上貼上了標籤,就如同受害者們會因為是受刑人所畫的畫憤怒而抗議;如同周對藝術那熱愛而純粹的態度,吸引了許一樣。但沒有看見,就不等於不存在。受刑人們的畫都很美,也都是一片片的靈魂;看似無害的經紀人與許,則是暗藏著惡。沒有所謂的絕對,只有藉由立體與缺陷,才能構成「人」。
電影《惡之畫》資訊:
  • 導演: 陳永錤
  • 演員: 劉品言、東明相、黃河
  • 片長: 83分鐘
  • 級別: 輔12級
  • 上映日期: 9月18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嗨,這裡專放我所看的電影、書籍、動漫等心得,有時會搭配自己的創作抒發對作品的情感。歡迎不吝賜教,請保持基本的禮貌交流即可,謝謝。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本《別再叫我加油,好嗎:我用心理學救回了我自己》是由張閔筑所著,並由蔡宇哲教授審訂。作者透過心理學,回顧自身與家人、同學的互動,重新去了解自己,並接納自己是有著、有過這樣特別經歷-憂鬱症-的人。
由馬欣所著《反派的力量》一書中,談論每部經典電影的各個反派角色,如近期廣受熱烈討論的電影《小丑》、影史的經典如《星際大戰》系列中的黑武士,以及在《寄生上流》中的金氏及朴氏家族間的關係等。這些反派不但讓電影變得精彩,亦也讓人能在電影中,反思及分析著劇情與現實的關係。到底原因為何呢?我們一探究竟吧!
在一天當中,我們會看到多少畫面?要如何挑選出其中一個畫面來代表這一天?一生中又有哪些畫面是印象鮮明的? 對 Sophie Calle 來說,畫面和私人很重要,這也是貫穿《極度疼痛》這個歷程的主軸。在最一開始,她收到外交部的赴日獎學金,與當時的男友M分別,殊不知⋯
這本《別再叫我加油,好嗎:我用心理學救回了我自己》是由張閔筑所著,並由蔡宇哲教授審訂。作者透過心理學,回顧自身與家人、同學的互動,重新去了解自己,並接納自己是有著、有過這樣特別經歷-憂鬱症-的人。
由馬欣所著《反派的力量》一書中,談論每部經典電影的各個反派角色,如近期廣受熱烈討論的電影《小丑》、影史的經典如《星際大戰》系列中的黑武士,以及在《寄生上流》中的金氏及朴氏家族間的關係等。這些反派不但讓電影變得精彩,亦也讓人能在電影中,反思及分析著劇情與現實的關係。到底原因為何呢?我們一探究竟吧!
在一天當中,我們會看到多少畫面?要如何挑選出其中一個畫面來代表這一天?一生中又有哪些畫面是印象鮮明的? 對 Sophie Calle 來說,畫面和私人很重要,這也是貫穿《極度疼痛》這個歷程的主軸。在最一開始,她收到外交部的赴日獎學金,與當時的男友M分別,殊不知⋯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設計不僅僅是外觀和感覺。設計是其運作的方式。」 — Steve Jobs 身為一個獨立文案,許多人會以為我們的生活只需要面對電腦,從無到有,用精巧的文字填滿空白的螢幕,呈現心目中獨具風格的作品。 ——有的時候可以如此,但其實這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偶發日常。 更多的時候,白天的工作時間總被各種繁雜
Thumbnail
年輕的捷克女子Lída Baarová嚮往著演藝之路,1931年在捷克出道,繼而進軍德國成為當紅影壇女星,也因此勾搭上納粹德國的宣傳部長—戈培爾,兩人的關係曖昧不清,甚至產生激情的火花。
Thumbnail
那種特別的當代感,還是在敘事的變化,也就是電影中傑克對於材料的偏執:如屍體運用與殺人方式。導演對於音畫材料的偏執,在於從精神狀態去探索人的存在並向外展現對於神話、宗教的興趣,乃至於他的電影中常常出現類似宗教裡繁雜的符號,到近期偏愛各種美術史的繪畫,但重點還是為了建構出戲劇上胡謅鬼扯的偽神話、偽科學
Thumbnail
雖然拿了金馬最佳劇情長片,但這部電影其實應該算是一個小品,內容也大致只有一個短篇小說的長度,也因為這部電影的企圖心沒有勳導過去兩部《總鋪師》和《健忘村》這麼強,沒有一堆一線的明星演員,沒有複雜的故事線,反倒讓觀眾很容易跟著故事的軸線走,也更容易進到角色當中,電影傳達的訊息變得更強、更清晰。
Thumbnail
「滿洲里的馬戲團有一隻大象,它他媽就一直坐在那, 可能有人老拿叉子扎它,也可能它就喜歡坐那兒, 很多人就跑過去,抱著欄杆看,有人扔什麼吃的過去,它也不理。」 大象是什麼?滿州里在哪裡?憑什麼拿下金馬最佳影片? 一部四個小時的電影,讓我用一萬字的篇幅,慢慢地講給你聽。
Thumbnail
這部片有趣的在於,什麼是中國文化藝術的代表?以及時尚與藝術之間的芥蒂與融合的矛盾之美。這部紀錄片能帶出許多的提醒與盲點,非常推薦有興趣的人觀賞。
Thumbnail
改編自同名漫畫系列的電影,除了在特效上的超高預算、演員陣容,實際觀影正片之後,更感覺無論結構、象徵、轉折與社會省思都做得相當出眾,創作野心相當大,也還蓋了非常多可用、常用、少用的元素。就在以下做個人對於《與》一片的評析。
Thumbnail
「設計不僅僅是外觀和感覺。設計是其運作的方式。」 — Steve Jobs 身為一個獨立文案,許多人會以為我們的生活只需要面對電腦,從無到有,用精巧的文字填滿空白的螢幕,呈現心目中獨具風格的作品。 ——有的時候可以如此,但其實這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偶發日常。 更多的時候,白天的工作時間總被各種繁雜
Thumbnail
年輕的捷克女子Lída Baarová嚮往著演藝之路,1931年在捷克出道,繼而進軍德國成為當紅影壇女星,也因此勾搭上納粹德國的宣傳部長—戈培爾,兩人的關係曖昧不清,甚至產生激情的火花。
Thumbnail
那種特別的當代感,還是在敘事的變化,也就是電影中傑克對於材料的偏執:如屍體運用與殺人方式。導演對於音畫材料的偏執,在於從精神狀態去探索人的存在並向外展現對於神話、宗教的興趣,乃至於他的電影中常常出現類似宗教裡繁雜的符號,到近期偏愛各種美術史的繪畫,但重點還是為了建構出戲劇上胡謅鬼扯的偽神話、偽科學
Thumbnail
雖然拿了金馬最佳劇情長片,但這部電影其實應該算是一個小品,內容也大致只有一個短篇小說的長度,也因為這部電影的企圖心沒有勳導過去兩部《總鋪師》和《健忘村》這麼強,沒有一堆一線的明星演員,沒有複雜的故事線,反倒讓觀眾很容易跟著故事的軸線走,也更容易進到角色當中,電影傳達的訊息變得更強、更清晰。
Thumbnail
「滿洲里的馬戲團有一隻大象,它他媽就一直坐在那, 可能有人老拿叉子扎它,也可能它就喜歡坐那兒, 很多人就跑過去,抱著欄杆看,有人扔什麼吃的過去,它也不理。」 大象是什麼?滿州里在哪裡?憑什麼拿下金馬最佳影片? 一部四個小時的電影,讓我用一萬字的篇幅,慢慢地講給你聽。
Thumbnail
這部片有趣的在於,什麼是中國文化藝術的代表?以及時尚與藝術之間的芥蒂與融合的矛盾之美。這部紀錄片能帶出許多的提醒與盲點,非常推薦有興趣的人觀賞。
Thumbnail
改編自同名漫畫系列的電影,除了在特效上的超高預算、演員陣容,實際觀影正片之後,更感覺無論結構、象徵、轉折與社會省思都做得相當出眾,創作野心相當大,也還蓋了非常多可用、常用、少用的元素。就在以下做個人對於《與》一片的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