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牧神節 (Lupercalia)﹕傳說中的情人節起源

2020/10/03閱讀時間約 22 分鐘
  〈Lupercalia〉是農牧神樂團 (Faun) 在 2011 年釋出的概念專輯《Eden》中的第一首歌,當中收錄的歌曲有一半都與林木神祇或自然環境有關,藉此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
  乍聽之下,〈Lupercalia〉曲調沈重、氣氛莊嚴,儼如一首暗黑聖樂。看了英譯歌詞之後,我簡單粗暴地將之理解為一個「神要世人裸奔,所以世人不得不裸奔」的故事,想說這種反差真萌(欸不是)。
  後來我才知道這首歌跟古羅馬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牧神節有關,拉丁文歌詞也不是亂寫一通,而是取自古羅馬詩人奧維德 (Ovid) 所撰的詩作《歲時記 Fasti》,歌詞描述的裸奔或半裸奔場面確實在該節日中出現過。
  時至今日,牧神節的起源、舉辦目的、儀式目的、隨著羅馬宗教政策上的變化而演變出來的不同版本,以及這些版本之間的界線仍有許多具爭議性的地方。有學者表示牧神節在羅馬宗教研究中一直都是炙手可熱的題材,幾乎每一年都有圍繞著這個主題的新文章發表。人們嘗試以不同角度切入、剖析這個神秘節日,在文中重新建構一個建基於自身論據的牧神節,而網路上則是謠傳牧神節是現今情人節的起源。
  多年來引起學者與公眾不斷反覆討論的牧神節,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節日?

牧神節簡介

起源﹕不明,牧神節的節日名稱最早出現在公元前一世紀前,一直到公元五世紀都還有紀錄,可說是古羅馬歷史中人們慶祝得最久的節日之一
舉辦日期﹕羅馬曆每年的二月十五日
舉辦地點﹕羅馬市帕拉蒂尼山的盧波卡爾洞穴和古羅馬廣場
功能或性質﹕(1)賦予繁衍能力;(2)淨化污穢

獻上山羊、獻上犬

  對於牧神節的許多細節,學術界仍然沒有整理出一個共識或定案,因此以下先採用一個比較經典的說法來了解牧神節的性質,然後再來看看當中具爭議性的部分。
  牧神節是古羅馬的節日,一個以繁衍之神--盧波庫斯 (Lupercus) 之名慶祝的節日,在每年的二月十五日舉行。
  羅馬市的奠基者是一對雙生子,名為羅穆盧斯 (Romulus) 和瑞摩斯 (Remus)。在羅馬神話之中,他們在一個洞穴中被一頭母狼哺育(詳情見下方「母狼」的部分)。這對雙生子後來被一對牧羊人夫婦收養,後來回到母狼的巢穴並將之命名為「盧波卡爾」,因此這個起源神話與牧神節的舉辦地點也許有關係。
  據說在盧波卡爾內設有供奉盧波卡斯的祭壇,牧神節的獻祭儀式便在這個地方舉行,以一群盧波庫斯的祭司(單數 Lupercus,眾數 Luperci)獻上一或兩隻山羊和一隻小狗,作為揭開慶典的序幕。
  祭司們選用山羊和狗作為獻祭動物是基於牠們強烈的繁衍本能,因此獻祭給繁衍之神再適合不過,也有看過一種說法是山羊是繁衍的象徵,而狗負責看守畜牧,因此被選為獻祭動物。
  兩名年輕、擁有貴族血統的男性被帶到祭壇面前,盧波庫斯祭司以用在獻祭的染血刀刃觸踫他們的額頭,然後立刻以沾上牛奶的羊毛抹掉血跡,兩名年輕人在此時會配合儀式發出笑聲。
  這一連串行為被認為是象徵性的淨化儀式。
  淨化儀式結束以後,盧波庫斯祭司會進餐。他們會切開獻祭山羊的毛皮製成皮鞭,也會將毛皮披在身上,模仿他們敬拜的盧波庫斯,衪的形象正正是披著羊皮的半裸男。
  接下來,半裸或全裸的他們會拿著皮鞭圍繞著帕拉蒂尼山奔跑,將之揮向任何走近他們的人,尤其是女性。羅馬人似乎相信這個儀式能夠賜予女性強大的生殖能力,使懷孕的女性能夠順產,使從未生育的女性能夠懷孕。因此很多女性會主動走上前,伸出手掌象徵性地挨鞭子。
  盧波庫斯祭司拿著皮鞭在街上半裸跑的行為是一個象徵性地淨化羅馬市的儀式,觸踫或鞭打人類也帶有同樣的效果,意即他們透過淨化城市來確保居民(主要是女性)的繁衍能力。

以神之名

  從拉丁文的字義去推斷,在牧神節 (Lupercalia) 中敬拜盧波庫斯 (Lupercus) (D) 看起來是一件很合理的事,但事實是,古羅馬文獻對牧神節中受到敬拜的神祇的名字沒有共識,這個唯一的「衪」有著不同的名字,而不同的名字指涉著牧神節的不同面向(或該作者認為牧神節擁有的面向)。
  也許這也是許多網路文章認為「牧神節的主角未有定論」的原因--我們對牧神節的真實面向缺乏全面的認知,自然無法判斷牧神節奉獻的對象是誰。
  一般認為與牧神有關,不過是希臘牧神 (A) 還是羅馬牧神 (B)?還是牧神的其中一個形態 (aspect) (C)?還是 A = B = C 繼而衍生出 D?有沒有涉及其他司掌繁衍能力或相關能力的男、女神?各自在慶典中扮演的角色又是甚麼?
  也有一個說法認為這個慶典不是為某一特定神祇舉辦。

字義說﹕盧波庫斯

  雖然牧神節是羅馬歷史中流傳最久的節日之一,在現代又是古羅馬宗教中最廣為討論的題目之一,但盧波庫斯這位神祇微妙地沒有受到相應的重視。
  衪在羅馬的萬神殿裡不是一個為人所熟悉的神衹,冷門到連一個維基百科條目都沒有,只有 WiktionaryEncyclopedia Mythica 有一點資料,讓人懷疑衪是否真正存在過。
Wiktionary 解釋道﹕
(盧波庫斯)是一位負責保護畜牧的羅馬神祇,在一些文獻中衪被視為等同羅馬牧神法烏努斯 (Faunus) 與性交行為相關的形態--『伊紐兀斯 (Inuus) [1]』,以廣義角度來看,衪可被視為希臘牧神『呂開俄斯的潘 (Lycaean Pan)』」的對應者。

[1] 非官方中譯。
Encyclopedia Mythica 則是這麼說﹕
(盧波庫斯)是一位古義大利神祇,負責以驅散狼群的方式保護羊群,並擁有使羊群繁衍的能力,因而受到牧羊人的崇拜。執行第二個能力時,衪被稱為『伊紐兀斯』或『厄菲阿爾忒斯 (Ephialtes)』。在帕拉蒂尼山的北邊,古時曾有過一個洞穴,是一個被樹叢環繞的盧波庫斯庇護所,裡面設有一個祭壇,並置有衪身披羊皮的雕像,形象跟衪的祭司一樣。羅馬人有時會將盧波庫斯視為阿卡迪亞的潘 (Arcadian Pan) [2]

[2] 呂開俄斯是古希臘阿卡迪亞地區中一座獻給宙斯和潘的聖山,因此這裡的潘跟上面的潘是同一個神祇。
  如果這兩段話看得你一頭霧水的話,不要緊,有些詞彙下面會解說得詳細一些,現在只需要知道「盧波庫斯據說是羅馬神話中的一名牧神,與繁衍能力有關」就可以了。
  既然盧波庫斯司掌的能力跟牧神節的舉辦目的這麼脗合、對羅馬人日常生活又這麼重要的話,為甚麼衪在羅馬的萬神殿裡受到冷落?資料又如此缺乏?
  有人認為盧波庫斯其實是為了牧神節而創造出來的神祇,意指衪是一名「後設 (back-constructed)」的神,在牧神節中受到敬拜的神祇另有其人。我覺得這個說法不無道理,也許「Lupercus」這個字眼指的是牧神節中的祭司(單數),而不是神祇。

起源說﹕母狼 (She-wolf)

母狼與羅穆盧斯和瑞摩斯的銅像
來源﹕維基百科 - 羅穆盧斯與瑞摩斯,由協作者 Jean-Pol GRANDMONT 上載
  嚴格來說,母狼不是一位神祇,而是神話傳說中的重要角色。
  牧神節的名稱「Lupercalia」、盧波卡爾洞穴「Lupercal」、盧波庫斯祭司「Lupercus」都可能衍生自拉丁文「lupus」,也就是「狼」的意思,因此有人認為這個節日跟傳說中哺育了羅馬市奠基人的母狼有關。
  根據羅馬神話所述(版本太多,以下只供參考),戰神瑪爾斯 (Mars) 玷汙了女祭司雷亞‧西爾維亞 (Rhea Silvia),讓她生下一對雙生子羅穆盧斯和瑞摩斯。她因產子而打破了守貞的規條,作為懲罰,(位於義大利中部的)阿爾巴朗格國王阿穆留斯 (Amulius) 下令將她的雙生子--同時也是國王的侄子 (nephew)--扔進台伯河裡浸死。
  一名僕人對雙生子心生憐憫,於是把他們放進籃子裡,由台伯河神把他們送到下游。籃子卡在一棵野生的無花果樹上,一隻母狼把雙生子救起,牠在帕拉蒂尼山山腳下的巢穴裡哺育他們。
  雙生子後來被一對牧羊人夫婦救起,成大長人後得悉自己的遭遇,便殺了阿穆留斯報仇。他們找到母狼的巢穴,將之命名為盧波卡爾。後來二人成為羅馬市的奠基者,而羅馬市的起源地就是帕拉蒂尼山。
  按這個邏輯來看,母狼和雙生子跟牧神節的兩個功能「繁衍」和「淨化」沒甚麼關係,他們與節日的關係只限於盧波卡爾這個舉行獻祭的地點,牠和雙生子都不是節日的主角。

功能說﹕希羅文化的牧神

  上面提到古羅馬文獻對牧神節中受到敬拜的神祇的名字沒有共識,文獻中稱「衪」為﹕法烏努斯 (Faunus)、伊紐兀斯、菲布兀斯 (Februus) 及呂開俄斯的潘 (Pan Lycaeus,同 Lycaean Pan)。
  我們先看最後一個神祇。「呂開俄斯的潘」涉及羅馬市奠基神話的另一個版本,與一位名為伊凡德 (Evander) 的英雄有關。他把希臘人的萬神殿、法律及字母帶到義大利,是連結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的重要角色。
  這個版本的神話指伊凡德從古希臘的阿卡迪亞地區 (Arcadia) 來到將要成為羅馬市的地方,在帕拉蒂尼山定居,並為阿卡迪亞人的神祇--潘,創立了牧神節。他在帕拉蒂尼山定居是因為它跟阿卡迪亞的古城帕拉蒂姆 (Palatium) 很相似,而創立一個與狼有關的節日,是為了紀念阿卡迪亞呂開俄斯的宙斯 (Arcadian Zeus Lycaeus) 節日中的狼文化。
  古羅馬的學者利用伊凡德的傳說去達到不同的政治目的,其中一種是強調希臘作為羅馬根源之傳承,因此不可將之視為對牧神節的正確描述,只能視之為「牧神節的起源非常古老」的根據。「呂開俄斯的潘」是牧神,與繁衍有關,作為牧神節的主角似乎很合理?
  現代人視為羅馬牧神之一的法烏努斯跟牧神節一樣有著不少含糊或令人費解的地方。衪的能力似乎有著很多互相矛盾的特質,作為自然、預言、治療、春季慶典之神的衪,同時也有著死亡、疾病和濫交的黑暗面。
  衪和另一位羅馬的自然之神西爾瓦努斯 (Silvanus) 有著許多相同或重疊的特質,甚至連古時的歷史學家都會把衪們「搞混」。有學者認為「法烏努斯」和「西爾瓦努斯」很有可能都是一位神祇的稱號,只是為了區分不同的形態而分裂,稱號繼而成為了獨立的神祇。
  羅馬的神祇擁有諸多稱號,可以代表該神祇的不同形態,譬如說,法烏努斯擁有「伊紐兀斯」這個與性交行為相關的形態(伊紐兀斯以與動物性交聞名)。上面提及的「伊紐兀斯」和「菲布兀斯」都是法烏努斯的別稱。
  稱號也可以代表在當地落地生根的外來或敵對神祇,譬如說﹕羅馬神話中的天后茱諾擁有一個「茱諾‧蕾吉娜 (Juno Regina)」的稱號。「蕾吉娜」這個稱號原本用來指稱維愛城 (Veii) 的守護女神,衪在公元 392 年「進駐」羅馬市,也許與茱諾的名號結合。
  牧神節的細節隨著時間流逝而有改變,不過從早期的羅馬文獻和古典時代晚期的紀念碑來看,「繁衍」似乎一直都是慶典的主題,與法烏努斯的其中一個形態脗合。
  奧維德倒是在《歲時記》中指出牧神節祭拜的神祇是法烏努斯。有學者應和這個說法,指出古文獻紀錄了法烏努斯受到公眾祭拜的情況,分別在二月十三日和二月十五日,前者在台伯島 (Tiber Island) 上獻給衪的神廟之中,後者就是牧神節了。另有學者覺得法烏努斯的慶典定在二月十三日,在二月十五日再次受到祭拜不太合理,衪可能跟牧神節有緊密關係,但不是當中的主角。
  跟來自希臘的「呂開俄斯的潘」比起來,身為羅馬牧神的衪似乎更有可能跟牧神節拉上關係。

繁衍從求愛開始

  網路上有很多文章(包含維基百科和 Youtube 留言)指出牧神節乃是現代情人節的起源,聽起來很浪漫,但熟知牧神節特性的人認為這是一個無稽的說法。其實不止牧神節的起源和細節很含糊,連其所謂的衍生節日情人節的起源和細節都很含糊。
  普遍對情人節起源的誤解是,教宗哲拉旭一世 (Pope Gelasius I) 在公元五世紀的時候創立了聖瓦淪汀節,而這個節日在中世紀的時候與浪漫愛情拉上關係。其實教宗不是聖瓦淪汀節的創立者,他反而寫了一封用詞苛刻、又長又臭的信去禁止人們慶祝牧神節,他在信中完全沒有提及「瓦倫汀」這個字眼。
Saint Valentine (1510) - Leonhard Beck
Source: Saint Valentine - Wikipedia
  至於瓦倫汀這位被封聖的神職人員,與他有關的資料有很多缺失,人們普遍對他的認識其實來自充滿浪漫氛圍的傳說,一個描述他不畏強權偷偷為遭受打壓的基督徒主持婚禮,一個描述他在獄中拯救了一位失明女孩的視力,並在給她的信件中署名「你的瓦倫汀 (Your Valentine)」。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維基百科(附上英文版連結),這裡就不贅述了。
  因此人們從甚麼時候開始慶祝聖瓦倫汀節還沒有定案,只能確定是在教宗哲拉旭一世之後的事情,而人們慶祝聖瓦倫汀節的目的則是與他的傳說互相呼應,也無法確認是否為真實。
  既然如此,為何聖瓦倫汀節會與牧神節扯上關係呢?

愛情降臨英格蘭

  最早將聖瓦倫汀節與浪漫愛情拉上關係的文獻紀錄來自十四世紀的英國,同時是「宮廷愛情 (courtly love) [3]」盛行的時期。不過這種浪漫情懷一開始跟人類無關,而是跟鳥類有關--春暖時分,又是牠們為了尋找伴侶而爭艷鬥麗的時節。
[3] 一種中世紀歐洲文學針對「愛」所衍生的概念,強調高尚品格和騎士精神。在中世紀文學作品中常常出現以下的情節﹕基於一種崇高的愛慕之意(宮廷愛情),高貴的騎士願意為了貴族女士而踏上冒險之旅或滿足她們的要求。原本只是為了娛樂貴族而創作的情節,卻漸漸在歐洲宮廷演變成一種社交禮儀。
  被視為英國文學之父的詩人及作家喬叟 (Chaucer) 和當代的創作者在他們撰寫的愛情詩之中提及「聖瓦倫汀」,似乎是因為該位聖人擁有一個美麗的名字,以及人們於一個鳥語花香、愛念萌芽的季節慶祝屬於他的節日。不過目前缺乏論據支持以上的說法,「聖瓦倫汀」為何出現在中世紀後期的英國文學作品之中仍然無解。
  接著,一名十八世紀的英國天主教祭司勃特勒 (Alban Butler) 在他的著作《聖徒故事集 (The Lives of Saints)》中首次描述了一個與情愛有關的「羅馬習俗」。他斷言﹕「為了廢除『男性以抽籤方式抽出女性名字』這種以他們的女神『Februata Juno』之名所進行的下流、迷信的異教習俗,在這個月的十五日,一些熱心的牧師在士兵的臨時宿舍將女性的名字換成聖人的名字。」
  他沒有直指這個習俗是牧神節的其中一個環節,但後來一位十九世紀的英國收藏家及博物館館長都士 (Francis Douce) 在試圖重述這個「羅馬習俗」的時候,將之與牧神節扯上關係。他為勃特勒版本的習俗提供了更豐富的細節,並認為勃特勒所描述的就是牧神節。
  都士指出﹕「在慶祝活動之中,年輕女性把寫有自己名字的紙條放進一個盒子裡,然後由男性抽出紙條。」(之後兩個人會幹甚麼呢?我看到網路上有說法是這兩個幸運地配對在一起的男女會成為情侶一整年,直到下一個牧神節)他覆述了勃特勒的說法,指教會將女性的名字換成聖人的名字,藉此轉化這個「羅馬習俗」,並下了一個結論﹕「牧神節的慶祝時節在二月中旬,基督徒似乎選擇在這個時候慶祝『聖瓦倫汀節』作為代替,因為兩者的慶祝日子非常接近」。
  然後這個說法一直流傳到現代,成為情人節起源的根據了。
  但是,人生就是這個「BUT」,沒有一篇古文獻曾提及這種疑似羅馬版極速約會的習俗。沒有一個古代證人提及這件事,所以可以肯定牧神節沒有抽抽樂,羅馬的其他地方也沒有抽抽樂。

在基督的陰影下

  基督教在大約公元三世紀左右引入羅馬,後來更成為羅馬的國教。宗教政策的改變導致原本在國內盛行的「異教」節日遭到打壓,哲拉旭一世由是禁止人們慶祝牧神節。
  不過,因為牧神節已經演變成國家性的節日,在哲拉旭一世在任的時期,牧神節在國內仍然是一個受歡迎的節日。若果要完全放棄慶祝這個古老的節日,需要得到教宗的建議以及元老院的裁決才能執行。可能因為這個原因,牧神節一直到公元五世紀都有慶祝的紀錄,不過已轉由較低階層的人士參與(儀式上也有少許變化),理論上亦受到信奉基督教的貴族們支持。
  即使基督教成為了西方的主要宗教(現今在東方的影響力也非常強大),牧神節帶有魔幻性質的陰魂依舊不散,甚至有點諷刺地「成為了」基督教節日的起源,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

歌詞翻譯

  原文為拉丁文,取自古羅馬詩人奧維德《歲時記 Fasti (拉丁文﹕Fastorum libri sex)》第二卷第 285 節。
  《歲時記》收錄了其時羅馬的神話故事、宗教文化、天文及務農知識等,當中包括羅馬節日的起源和習俗,相信為未完成的作品,其創作過程因奧維德被流放而中斷。此詩作共有六卷,每一卷對應羅馬曆的一個月份,因此第二卷講述了二月的故事,包含牧神節在內,成為學者研究此一慶典的珍貴史料之一。
  在《歲時記》中,這一節詩文描述的神祇是半人半羊的希臘牧神--潘 (Pan),但是在其他部分奧維德也提及羅馬牧神法烏努斯 (Faunus) 的名字,尤其是跟牧神節有關的段落。兩位神祇在各自的神話體系中為對應者。
拉丁文歌詞(詩句)出處﹕Fastorum libri sex
英譯(1)出處﹕Lyrics Translate(翻譯參考)
英譯(2)出處﹕Poetry in Translation - Ovid (43 BC - 17) - Fasti: Book II
1/ Ipse deus velox
discurrere gaudet
in altis montibus,
The god himself loves
to run swiftly
on the heights,
神喜愛
於崇山峻嶺之中
拔足狂奔,
2/ et subitas concipit ipse fugas.
And he himself suddenly takes to flight.
衪突然躍然飛升。
3/ ipse deus nudus
nudos iubet ire ministros,
The god himself is naked
and orders his servants naked,
神決定一絲不掛
衪的追隨者
定必仿效,
4/ nec satis ad cursus
commoda vestis erit.
Since anyway
clothes were not suited to that course.
因為奔跑
不適合衣冠楚楚。

參考資料

  如果大家希望能夠比較全面地了解牧神節,Krešimir Vuković 那篇約 98,000 字的 299 頁博士論文非常值得一看。
  他梳理了古代文獻中提及牧神節的資料,尋找牧神節在羅馬文明時空中的意義,並將研究範疇延伸至語言學、人類學及印歐學 (Indo-European Studies) 的層面,將羅馬牧神法烏努斯和吠陀婆羅門教 (Vedic Hinduism) 中的自然界之神樓陀羅 (Rudra,後來成了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濕婆) 互相比較,最後對牧神節的起源、功能、與狼的關係、舉辦地點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非常有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羽卒
羽卒
二創同人斷斷續續寫了十多年,出過三本十萬字以上的同人小說,目前尚在摸索書寫原創故事的方法和動力。雖然沒有相關的專業知識,但希望能夠推廣異教民謠 (Pagan folk) 這個小眾的音樂類別,偶爾說說有意思的另類音樂。 頭像來源﹕Picrew「Hollow Knight Vessel Maker」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