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禮拜有一場講座邀請,本來打算停更好好專心準備一下;好死不死吃個午餐配個廢片就被燒到——本人除了金銀版 No.001-No.251 之外都不熟,中間還有玩過一小段時間的黑白版,但不是收藏型玩家所以也沒認識多少隻——偏偏How哥的寶可夢中級檢定出現了「死神板」(Runerigus)。明明是第一次看到這隻寶可夢就感到太對勁——而這也太不對勁了,肯定有貓膩!至少英文名字就過分對勁。(
原片)
查了寶可夢百科之後毫無意外地果然設計概念是盧恩石 (Runestone),連藝術風格都是維京時代晚期 (Urnes Style),早期的盧恩文字石刻 (Broa style) 的獸頭畫風並不是這個形象。以後有機會來簡介一下維京藝術 (Vinking art) 的風格演變,這篇文就先來聊聊常常被拿來當盧恩文字對話框的蛇型物到底是在畫什麼。
古北歐的龍
大家想像「西方龍」應該多數都會是《冰與火之歌》裏頭那種形象的為主,不管有沒有四隻腳,但總之至少要有翅膀;然而,在古北歐的藝術風格中,「龍」這類幻獸幾乎都是沒有翅膀的,至少在維京時代是如此。長條型的獸類其實更類似於蛇;許多盧恩石刻是直接能辨識為蛇的形象:
當然,也是有比較花俏的,看起來不太像僅僅是蛇類,而是虛構生物的形象:
然而,對古北歐人來說,兩者之間沒有斷然分別。以北歐神話中的例子來說,《詩體埃達》(Poetic Edda) 的〈法夫尼爾之歌〉(Fáfnismál) 也有提到關於希古德爾 (Sigurðr) 屠龍的故事,這隻龍是由矮人利慾薰心獸化而成,守著一窩財寶,名為法夫尼爾 (Fáfnir),這條龍也是《魔戒》系列中《哈比人歷險記》中出現的龍 (Smaug) 其原型。關於這則神話故事有許多相對應的盧恩石刻:
蛇就是特別大條的蟲
古北歐語中描述龍或蛇有兩個詞彙:一是德拉奇 (dreki)(英語的 "dragon"),但是通常指涉的是他們的戰船;二是林諾姆爾 (linnormr)(英語的 "lindworm"),指的是某種蛇型生物,有時候也僅僅是指蛇。兩者的分別在晚期越來越明顯,直到 14 世紀的作品中已經完全分開來了。
關於演變的原因,多數學者推測是基督教化的影響;因為有許多證據指出,於更古老的日耳曼異教傳統中,蛇不僅非邪惡生物,甚至是崇拜的自然神靈對象之一。
給大家一個觀念,「精靈」(Álf) 一詞在現代雖說是與幻想生物相互伴隨的存在,但是,對古北歐人而言,精靈不見得是以虛無飄渺的方式存在,像是「冬精靈」常常說的就是狼或熊這類實際存在的生物。
中文字「蛇」有「虫」的部首,異曲同工之妙,古北歐人也將匍匐在地移動的生物通稱為「歐魯姆爾」(ormr),這個詞和「蟲」的意思差不多(英語的「worm」)。
北歐神話裡環繞世界的巨蛇名為「耶魯姆剛德爾」(Jǫrmungandr),前綴 "Jǫrmun" 意思是「龐大的、超越人類的」(基本上開頭有 "jǫ" 的東西都很大,像是「巨人」(jǫtunn)),而 "gandr" 意思相當豐富,能指所有看起來細長狀的東西,像是峽灣、河流、杖等;好喇,當然還有ㄐㄐ。
不過,這條巨蛇還有另一名諱「中土巨蛇」(Miðgarðsormr),後綴就是剛剛提過的「蟲」;換句話說,精準的翻譯應該稱為「中土巨蟲」才對。
回頭看林洛姆爾 (linnormr) 這個名字,前綴 "linn" 是要強調這種「蟲」是「靈巧」、「柔軟」或「彎曲」的(盧恩石刻表現上已經是扭曲了吧)。
透過蜿蜒的龍圖騰環繞住刻下的盧恩文字,多半帶有鞏固盧恩石的力量或守護這塊石碑上所刻下內容的意圖,其他時候只是裝飾,越晚期的藝術作品裝飾性就越顯誇張。
文學中的使用
在薩迦的詩歌文學中也能發現關於這類幻獸的蹤跡,像是冰島的《科爾馬克思薩迦》(Kormáks saga) 中第 18 章有一段是這樣寫:
…Vildi eg attræðar valdi væri öngu hæra. Hann er til latr frá ljóssi linnbeðjar Gná sinni.
…我希望能有他那樣的寒意、那樣的冷酷。然而他沒有離開他女人的身邊,正如龍(林洛姆爾)不離開牠的黃金一樣。
這則薩迦在說一位冰島詩人 (Skáld) 科爾馬克思 (Kormáks) 與摯愛互許終生,卻因詛咒作祟,使得愛人改嫁給其他人,詩人終生心心念念著她,最後喪命於異鄉。
原文 "linnbeðjar" 做了一些詞性變化,只保留 "linn" 指涉林洛姆爾,整個詞彙的意思是「枕於_之上的龍」,也就是黃金之上。
小結
話說回來,「死神板」設定成地面系加幽靈系是挺有趣的,儘管盧恩石不是只有用以紀念逝去的人事物,但確實有許多盧恩石會刻上警示,告誡任何想亂動這塊石頭的傢伙將會遭受到詛咒或厄運;而且這種「被動魔法」在維京時代以前就已經行之有年。這又是另一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