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談盧恩文字刺青得到大家厚愛,決定加碼來寫個所謂「正確做法」的實際案例,而且就是我本人,應該算是頗有說服力吧。順帶一提,如果有夥伴想找我做盧恩刺青的諮詢,這項服務也是已啟用狀態,歡迎私訊洽詢!
《詩體埃達》第一篇章〈女先知預言〉(Völuspá) 第 60 節:
Finnask æsir á Iðavelli ok um moldþinur máttkan dæma ok minnask þar á megindóma ok á Fimbultýs fornar rúnir.
諸神於『伊達沃爾』相聚,祂們議論著那可怖的大地束縛者;祂們回想起強大的過往,以及那諸神御者的古老盧恩。
「伊達沃爾」是最初與最後的諸神會所(因為第一次提到是創世之後,第二次開會就是諸神黃昏之後)。「大地束縛者」指的是環繞大地的巨蟒「耶孟嘉德」(Jörmungandr),所謂「諸神御者」指的是奧丁。
同樣出自《詩體埃達》第二篇章〈至高者之歌(箴言錄)〉(Hávamál) 第 142 節:
Rúnar munt þú finna ok ráðna stafi mjök stóra stafi mjök stinna stafi er fáði fimbulþulr ok gørðu ginnregin ok reist Hroptr rögna.
妳將會發現盧恩,可讀的線譜書寫,無比強大的線譜,無比堅實的線譜;由赫洛普特爾所畫下的線譜,來自偉大的眾神所造,來自預知之神所刻。
「線譜」(古北歐語:stafi,現代英語:Staves),指的就是組成盧恩文字的那些筆畫。「赫洛普特爾」(Hroptr) 是奧丁的別名,「預知之神」亦是指奧丁。
詩歌再再強調著盧恩文字由神所賜,甚至古北歐語中仍保留了「ginnregin」這個單字,這個單字的意思就是「大能之神」;古北歐語中「regin」原意為「裁決」,引伸為喻指諸神。
然而將文字的創生歸功給神祇並不罕見,在埃及是托特 (Toth) 或伊西斯 (Isis),稱象形文字為「mdw-nṯr」,即諸神的語言。希臘人歸功給赫密斯 (Hermes),羅馬人歸功給墨丘利 (Mercury)。而我說「保留」,是由於比古北歐語更古老的語言中也有這個詞彙的線索,而且是以古弗薩克書寫 (Elder Futhark)。
瑞典有一塊稱作「諾爾比盧恩石」(Noleby Runestone),推估文物年代約在公元六到七世紀之間,目前存放於瑞典的國家歷史博物館,上頭以古弗薩克刻下:
ᚱᚢᚾᛟᚠᚨᚺᛁᚱᚨᚷᛁᚾᚨᚴᛞᛟᛏᛟᚼᛖᚴᚨ…
石碑上像「Y」的符文與現代英語的「Y」無關,是「ᚴ」的另一種寫法,這裡的「ᚼ」並非後弗薩克中「h」的發音,而是「j」的發音,這種作法只有在瑞典發現——也是盧恩文字發音漸變的一個案例。因此,這段文字以拼音書寫下來是「runo fahi raginakudo tojeka」。
在「原始北歐語」(Proto-Norse) 中「ragina」就是「統御之力」、「諸神」的意思。「-ᚲᚢᛞᚨᛉ」做為後綴詞意思是「born from~」;發生了詞性變化後,「raginakudo」也就是「來自諸神」的意思。
「ᚱᚢᚾᛟ」是原始北歐語「盧恩」的單數型態。「ᚠᚨᚺᛁ」發音是「我畫」的意思(原始北歐語動詞本身即包含主詞是誰的線索)。最後「ᛏᛟᚼᛖᚴᚨ」意思是「我提供」,這裡有一個綁定盧恩 (Bindrune) 是「ᛖᚴ」寫在一起。
刺青上整段「ᚱᚢᚾᛟᚹᛁᚺᚷᚢᚱᚨᚷᛁᚾᚨᚴᛞᛟ」只剩下「ᚹᛁᚺᚷᚢ」還尚未解明。這段文字來自另一件文物,來自公元 4 世紀丹麥的一塊斧頭木柄,上頭刻著「ᚨᛚᚢ᛬ᚹᛁᚺᚷᚢᛋᛁᚲᛁᛃᚨᛉ᛬ᚨᛁᚦᚨᛚᚨᛏᚨᛉ」,看圖就知道考古學家的眼力要多好:
盧恩文字在受到古拉丁文的書寫習慣影響以前沒有規定書寫方向,想寫成一條龍彎彎曲曲也沒問題(其實很常發生);這一段盧恩文字是從右寫到左。這裡就不整段分析,只談「ᚹᛁᚺᚷᚢ」(wihgu)。
第一個字「ᚹ」已經模糊到看不清楚,透過語言學考察推估是這一個字才能使得詞彙有意義,它的意思可能是「我聖化」(I hallow, consecrate)。在古日耳曼語中「wìgan」是「戰鬥」的意思,「wìhjan」是「神聖化」的意思;所以也可能是前者的涵義,不過不論何者,都是我喜歡的喩意。
篇幅上只夠談論「三個點」之前的那一段文字,往後如果大家有興趣再介紹其他刺青的意涵。
總結上述最後,「ᚱᚢᚾᛟᚹᛁᚺᚷᚢᚱᚨᚷᛁᚾᚨᚴᛞᛟ」的意思就是「我聖化由神所造的盧恩」或「我對抗由神所造的盧恩」。至今,我也是帶著相似的覺悟在接觸「盧恩學」(Runology);一面試圖揭開它的神秘面紗,剝去怪力亂神的腐質,一面試圖重現其原本神聖的面貌。我相信,不須穿鑿附會,盧恩文字同樣能散發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