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強效類固醇 ~地塞米松 : 救了他,也傷了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昨晚看到Trump他一下子,發了10幾段Twitter ,我心想這應該是強效類固醇, 「地塞米松, Dexamethasone 」的副作用吧?常會令我的重症病人會有「超有精神」、「燥動難安」...才一直同一個事物,會反覆高頻率去衝動爆發的執行....
Trump他一下子,發了10幾段Twitter

今天早上看到報紙標題:Trump說自己: [ 比20年前的他更好...] 我心想,除非他在撤謊,如果他這句台詞是真的,那真的驗証了強效類固醇, 「地塞米松, Dexamethasone 」的其中一個副作用跑出來:【well being sensation, ‘精神特好’的感覺」。
我重症病患用了此藥,會【很high、很自我感覺精神特別好】(通常病患本人和家屬,會自我解讀病情獲得控制了...)
殊不知,我重症醫師平常不太會使用 強效類固醇地塞米松 ( Dexamethasone ),我們僅在兩種特殊情況,不得不為之下,才會使用:
A.重症患者,急速搶救其生命
B.重症安寜,末期患者,緩和醫療使用。

A.重症患者,急速搶救其生命

前者,因為免疫細胞風暴,我們不得不使用,先把風暴解除,再又一一攻破對手的戰疫。
近日一直被問,Trump先生是不是重症病況?
1.又老,又胖:兩大高危險因子就在Trump身上
年紀越大,您因為COVID-19而患重病的風險越高。例如,50多歲的人重病風險比40多歲的人更高。同樣地,60多歲或70多歲的人比50多歲的人重病風險更高。以美國自己為例,每10死亡的重症,有8個人都是超過65歲以上的老人,而Trump先生,他本身今年74歲!
法國重症研究發現COVID 19 重症的族群,年齡已經不是原因之一,發現這些重症患者都有「體重過重、肥胖的狀況」。肥胖病人感染 2019 冠 狀病毒病後需入住加護病房治療的風險較 非肥胖病人高 74% ,而死亡風險也高出 48% 。
2.血氧濃度跌至93%
所以Trump先生 【又老、又胖】 2大危險因子下,發病才一開始,發燒、咳嗽,就馬上合併了血氧濃度跌至93% (正常健康的人:98-100%)
這些代表,身體肺泡受到大量病毒攻擊,再加上老人的免疫力因年齡增長而下降,面臨外患時,會一時無法抵擋的。再因老化的現象,器官的功能,已不再如年輕人一樣的好,只要受到外來病原菌侵襲的時候,身體應付能力也就不好了。也就是說馬上血氧濃度下降了。
3.使用了地塞米松抗疫
這是第一種被證明【強效類固醇[地塞米松],可減少COVDI 19 死亡風險】的冠狀病毒治療、英國政府,已經立即授權使用治療重症病人...BECAUSE :

重症插管者:
對於使用呼吸器的患者,它將死亡風險從40%降低到28%。
需氧氣補助者 ( Trump就是這個 )
對於需要氧氣的患者,它將死亡風險從25%降低到20%。
但是記得,此類的強效類固醇[地塞米松],似乎對那些不需要呼吸輔助、症狀較輕的人沒有治療效果
多項研究顯示,這種強效類固醇地塞米松 ( Dexamethasone )對輕症患者反而有害,因為會抑制患者自身的免疫反應。
以上三種出現的情況
Trump先生是不是重症病況?
答案:YES !
未説強效類固醇地塞米松 ( Dexamethasone )在重症安寜,末期患者,緩和醫療使用前,我們先説強效類固醇在重病人,的常見副作用:
胃口大開,精神很high
燥動不安
失眠
頭痛,眩暈
情緒不穩
表格中出現的"I never felt better in my life "有沒有類似Trump他說過:「狀況比20年前更好」更好...懂英文,自己看一下 ,很多 “起笑”的副作用...
他不説這句台詞還好,一説,嘿嘿,我們專業人士馬上知道,使用的類固醇副作用,在他的身上出現了⋯⋯

B.重症安寜,末期患者,緩和醫療使用。

我用強效類固醇地塞米松 ( Dexamethasone )就是用其主要副作用,使瀕死病人或末期患者有了‘年輕化’、‘精神特好’的感覺,在生命結束前,達成緩和醫療作用。
(Dexamethasone use in hospice may promote a sense of well-being and reduce fatigue in patients at the end of life)
在紐西蘭的安寧緩和醫療,近65%末期患者,會使用強效類固醇地塞米松 ( Dexamethasone ),以增加食慾感覺、憂鬱、疲憊、昏昏欲睡的狀態⋯⋯
“We do use them a lot for a sense of wellbeing but looking at appetite as well. That is the reason we prescribe them. To try and improve appetite ...

我重症醫療,什麼時候使用

強效類固醇地塞米松 ( Dexamethasone )

1.解除細胞風暴,在生命重症轉彎處,搶救回生命
2.緩解生命末期的安寧醫療,使生命在終點,能平安順利一生。

Trump是人類,不是神類

我們共同祝福老人家,未來7-10天內
尚屬病情未穏定情況,可以渡過其重病狀況。
強效類固醇[地塞米松] 對於重症血氧濃度不足者,確實救了他
但由於是屬於 " 高劑量的類固醇" 也傷了這老人家
尤其是食慾超好、精神超好的...老人 [ 身心靈 ] 也許正受創中 ...
[ 身心靈 ] 正受創的他,今天早上還在臉書跟推特上說 : 「新冠肺炎對多數人不致命...」
然後馬上就被臉書刪文了...😏😉😉😉😩😩😩🙈🙈🙈🙈🙈
可憐[ 身心靈 ] 正受創的老人呀👴...

身體,病毒傷害!

心理,藥毒傷害 !

祝福他老人家,早日康復...
(他近日應是【失眠中】吧...其實不是VOTE的問題,而是強效類固醇[地塞米松] 副作用...)


參考 :
如果你已經看到最後 : 【免費支持我】
幫我按下方的【 拍手五下】,我有機會獲得內容創作的酬勞喔~
創作不易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87會員
452內容數
醫學博士 微創內視鏡重症醫師/專欄作家/古文愛好者/2023年全球傑出僑生2019年中華十大傑出校友2015年僑大60週年𠎀出僑生校友2012年師大𠎀出校友2023年中科大𠎀出校友👨🏻‍🎓。 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可以用科學來提醒大家... 「用生命看健康❤️,用生活過健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黃軒醫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昨天閱讀一篇芬蘭研究於2020年10月1日,發表在國際期刊‘Frontier in Pachology’ 的研究,有關2020年,人們如何被COVID19 影響睡眠和夢境? 這真是太有趣了?我們一直以為COVID19 只影響到確診病例的身體,殊不知在COVID19 的籠罩下,我們的「身心靈」,早
我們平常都會將持續【咳嗽】,【發燒】和【嗅覺喪失】,視為covid-19的三大症狀 那是醫者主觀的強硬的認知。 其實人們都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同輕重症狀,包括偏頭痛。 ,肌肉疼痛,疲勞,腹瀉,意識錯亂,食慾不振,呼吸窘迫等。 疾病的進展及其後果在人與人之間也有很大不同,這可以從輕微的流感樣
COVID19 和其他病菌的共同感染(Co infection) 別以為,COVID19 只會併發流感病毒而已 那些伴隨著COVID19 而來的是一大堆的病菌趁機而入,這些東西才要命。而不是只有流感病毒🦠而已。 很多流感病毒🦠或新冠病毒🦠感染引發了重症狀態,最後通常死於 :  1.發炎風暴
最近大家都陸續報導,很多外勞都想偷渡到臺灣、什至全球各地,在疫情大流行下,全球各地政府忙於處理COVID19 防疫工作,對於「邊界」防範措施很嚴苛,但是寬闊的邊界線,根本就是防不勝防。 E 邊界全方位防堵 在節目中,多次提醒,我們的疫情能不能成功,就是看【邊界防堵牆】,高不高、厚不厚,缺口大不大。
9月8日,國際期刊新英格欄 ( NEJM ) 發表一篇COVID19 疫苗的文章,其開宗名義的第一段寫著:“When Will We Have a Vaccine?” — Understanding Questions and Answers about Covid-19 Vaccination
一般疫苗或藥物的研發 在通常情況下,如果想完成新藥前期開發,往往需要花費 【1~10 年】。這期間,研究人員不僅要尋找各種有療效的化合物,還要逐一確認試劑和反應序列。 但完成研究開發還不夠,之後新藥還需要進行臨床試驗和上市審批,又會耗費數年。總體來看,每個新藥從開始研發到最終上架,基本耗時都在
我昨天閱讀一篇芬蘭研究於2020年10月1日,發表在國際期刊‘Frontier in Pachology’ 的研究,有關2020年,人們如何被COVID19 影響睡眠和夢境? 這真是太有趣了?我們一直以為COVID19 只影響到確診病例的身體,殊不知在COVID19 的籠罩下,我們的「身心靈」,早
我們平常都會將持續【咳嗽】,【發燒】和【嗅覺喪失】,視為covid-19的三大症狀 那是醫者主觀的強硬的認知。 其實人們都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同輕重症狀,包括偏頭痛。 ,肌肉疼痛,疲勞,腹瀉,意識錯亂,食慾不振,呼吸窘迫等。 疾病的進展及其後果在人與人之間也有很大不同,這可以從輕微的流感樣
COVID19 和其他病菌的共同感染(Co infection) 別以為,COVID19 只會併發流感病毒而已 那些伴隨著COVID19 而來的是一大堆的病菌趁機而入,這些東西才要命。而不是只有流感病毒🦠而已。 很多流感病毒🦠或新冠病毒🦠感染引發了重症狀態,最後通常死於 :  1.發炎風暴
最近大家都陸續報導,很多外勞都想偷渡到臺灣、什至全球各地,在疫情大流行下,全球各地政府忙於處理COVID19 防疫工作,對於「邊界」防範措施很嚴苛,但是寬闊的邊界線,根本就是防不勝防。 E 邊界全方位防堵 在節目中,多次提醒,我們的疫情能不能成功,就是看【邊界防堵牆】,高不高、厚不厚,缺口大不大。
9月8日,國際期刊新英格欄 ( NEJM ) 發表一篇COVID19 疫苗的文章,其開宗名義的第一段寫著:“When Will We Have a Vaccine?” — Understanding Questions and Answers about Covid-19 Vaccination
一般疫苗或藥物的研發 在通常情況下,如果想完成新藥前期開發,往往需要花費 【1~10 年】。這期間,研究人員不僅要尋找各種有療效的化合物,還要逐一確認試劑和反應序列。 但完成研究開發還不夠,之後新藥還需要進行臨床試驗和上市審批,又會耗費數年。總體來看,每個新藥從開始研發到最終上架,基本耗時都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年老的人,多多少少會有些病痛,我也不例外。 我的耳鳴、飛蚊症是良性絕症,也就是說不會威脅生命,但無藥可治。 耳鳴、飛蚊症,既然無藥可治,當然不必吃藥了。 另外的病,如糖尿病、腳麻、攝護腺問題,都還有藥可治療或控制。 那當然要去看醫生,請醫生開藥。 我去看神經內科,做了檢查。
Thumbnail
過去科學說: 身體自製的流氓抗體是新冠重症原因之一; 現在,《自然》在2024年的6月13日說: 流氓抗體可能導致長新冠。台灣此刻又進入新冠夏季波,感染新冠後產生的自身抗體,還會耍流氓,不僅可能造成重症,也可能長期的胡攪蠻纏的糾纏3年以上,要嘛糊里糊涂的長新冠腦霧,要嘛。。。
Thumbnail
根據《華盛頓郵報》6月6日的報導: 「新冠大流行後出現了“不尋常”的癌症。醫生問新冠病毒是否是罪魁禍首?」先說結論,2024年新冠第五年,科學家和醫生說: 「希望我們錯了!」自COVID-19大流行以來,侵襲性、晚期和罕見癌症的增加,是否和感染新冠有關? 美國國家數據和大型癌症機構證實了這一趨勢
Thumbnail
止痛藥常被當成萬靈丹,但你聽過是要三分毒嗎?今天帶大家看看台美對止痛藥的使用與美國最新一代的鴉片戰爭。
Thumbnail
二次大戰後,因為抗生素的發明與廣泛使用,讓病菌感染得以控制,才有各種醫療科技的突飛猛進,人類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百歲人生已不再是奢求的夢想。但是高齡帶給我們是享受多重人生的恩寵?還是纏綿病榻求死不得的天譴?這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的新課題。    
Thumbnail
還記得國內剛開始有長新冠災情,最常提到的莫過於腦霧和糖尿病? 在一系列介紹長新冠腦霧後,國內近期糖尿病年輕化趨勢與「新生糖尿病」以及國人健檢常出現的紅字: 高膽固醇,這些問題和長新冠是否有關? 2024年的新科學證據提供了一絲線索: 好膽固醇和鐵蛋白是長新冠嚴重程度的關鍵標誌物。
Thumbnail
類固醇具有良好的抗發炎及免疫調節特性,用於許多疾病,例如:慢性阻塞型肺病、發炎性腸道疾患、自體免疫疾病(紅斑性狼瘡、乾癬、皮肌炎、僵直性脊椎炎、硬皮症、修格蘭症候群(乾燥症)、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Thumbnail
類固醇,這個名字對許多人來說充滿著神秘感與恐懼。 然而,事實上,類固醇是一種在醫學領域中極為重要的藥物,對於疼痛和發炎的控制起著關鍵作用。 今天來討論類固醇的功效、使用方式以及可能的副作用。 🌈 1. 類固醇的功效 類固醇,曾被戲稱為「美國仙丹」,是一種能夠減少疼
Thumbnail
今年1月17日發表在《細胞幹細胞》(Cell Stem Cell)的研究指出,當新冠病毒感染大腦中分泌多巴胺的神經元,將會引發神經元衰老,停止工作並發出引起炎症的化學信號。研究人員認為,這一新發現可能會揭開與長新冠相關的神經系統症狀,如腦霧、嗜睡和抑鬱... ­­ 來自威爾康奈爾醫學院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年老的人,多多少少會有些病痛,我也不例外。 我的耳鳴、飛蚊症是良性絕症,也就是說不會威脅生命,但無藥可治。 耳鳴、飛蚊症,既然無藥可治,當然不必吃藥了。 另外的病,如糖尿病、腳麻、攝護腺問題,都還有藥可治療或控制。 那當然要去看醫生,請醫生開藥。 我去看神經內科,做了檢查。
Thumbnail
過去科學說: 身體自製的流氓抗體是新冠重症原因之一; 現在,《自然》在2024年的6月13日說: 流氓抗體可能導致長新冠。台灣此刻又進入新冠夏季波,感染新冠後產生的自身抗體,還會耍流氓,不僅可能造成重症,也可能長期的胡攪蠻纏的糾纏3年以上,要嘛糊里糊涂的長新冠腦霧,要嘛。。。
Thumbnail
根據《華盛頓郵報》6月6日的報導: 「新冠大流行後出現了“不尋常”的癌症。醫生問新冠病毒是否是罪魁禍首?」先說結論,2024年新冠第五年,科學家和醫生說: 「希望我們錯了!」自COVID-19大流行以來,侵襲性、晚期和罕見癌症的增加,是否和感染新冠有關? 美國國家數據和大型癌症機構證實了這一趨勢
Thumbnail
止痛藥常被當成萬靈丹,但你聽過是要三分毒嗎?今天帶大家看看台美對止痛藥的使用與美國最新一代的鴉片戰爭。
Thumbnail
二次大戰後,因為抗生素的發明與廣泛使用,讓病菌感染得以控制,才有各種醫療科技的突飛猛進,人類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百歲人生已不再是奢求的夢想。但是高齡帶給我們是享受多重人生的恩寵?還是纏綿病榻求死不得的天譴?這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的新課題。    
Thumbnail
還記得國內剛開始有長新冠災情,最常提到的莫過於腦霧和糖尿病? 在一系列介紹長新冠腦霧後,國內近期糖尿病年輕化趨勢與「新生糖尿病」以及國人健檢常出現的紅字: 高膽固醇,這些問題和長新冠是否有關? 2024年的新科學證據提供了一絲線索: 好膽固醇和鐵蛋白是長新冠嚴重程度的關鍵標誌物。
Thumbnail
類固醇具有良好的抗發炎及免疫調節特性,用於許多疾病,例如:慢性阻塞型肺病、發炎性腸道疾患、自體免疫疾病(紅斑性狼瘡、乾癬、皮肌炎、僵直性脊椎炎、硬皮症、修格蘭症候群(乾燥症)、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Thumbnail
類固醇,這個名字對許多人來說充滿著神秘感與恐懼。 然而,事實上,類固醇是一種在醫學領域中極為重要的藥物,對於疼痛和發炎的控制起著關鍵作用。 今天來討論類固醇的功效、使用方式以及可能的副作用。 🌈 1. 類固醇的功效 類固醇,曾被戲稱為「美國仙丹」,是一種能夠減少疼
Thumbnail
今年1月17日發表在《細胞幹細胞》(Cell Stem Cell)的研究指出,當新冠病毒感染大腦中分泌多巴胺的神經元,將會引發神經元衰老,停止工作並發出引起炎症的化學信號。研究人員認為,這一新發現可能會揭開與長新冠相關的神經系統症狀,如腦霧、嗜睡和抑鬱... ­­ 來自威爾康奈爾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