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起床,發現已經五十分,肯定趕不上公車了,你緊張嗎?
發現早餐店的封膜沒封好,豆漿全撒在包包裡,你懊惱嗎?
工作、讀書的時候,同伴臨時消失,將責任全推給你,你生氣嗎?
上司、老師發現這個情況,認為你沒有錯,同情安慰你,並反過來斥責失職的人,你會覺得解氣嗎?暢快嗎?
回家前,去便利商店領期待很久的包裹,順便買飲料時,意外抽到一折券,你會覺得開心嗎?
吃了一頓好吃的晚餐,回家洗完澡,打了場遊戲,你覺得放鬆嗎?
我們的生活,或者說「人」本身,就是由多種情緒構成。
外界環境刺激,結合過去的經驗,大腦給予回應,產生各樣的情緒反應。
有時候刺激頻然,或者是力度太低,譬如每天都網購、每天都領貨,就會淡去「領包裹」這件事的快樂。情緒歸為平淡。但有新的事件發生時,譬如賣家寄錯東西還死不退款,我們會產生新的情緒:「生氣」。
我們在種種情緒中生活,品嚐酸甜苦辣。
吃到好吃的點心,不會「高興」;被栽贓陷害,不會「生氣」;忘記帶雨傘出門,不會「懊惱」。
沒有喜歡、沒有厭惡、沒有感受。
這樣的人生是否很平靜呢?沒有感受就不會受傷?
若是獨居倒還好,偏偏人是群居的生物。
我罵你,但你沒有任何反應。
是不知悔改嗎?是看不起我嗎?
親友發生憾事,但你不懂得哭泣。
是不在乎嗎?是不看重嗎?是不愛對方嗎?
全班都在為了這件事開心,你沒有笑。
是不贊同我們嗎?是不把我們當一夥的嗎? 是在嘲笑我們嗎?
我看你被欺負,所以替你解圍,但是你沒有反應。
那就是沒差吧?是我多管閒事吧?你是個不懂感恩的白眼狼吧?
沒有情緒的人,成了人群間的異類──成了「怪物」。
既然是「怪物」,就「不是人」,那隨便怎麼對待都可以吧?
反正不會厭煩、不會生氣、沒有難過,那就可以隨意騷擾,可以任意陷害。
好像這個行為藝術的群體實驗,但放大成一個人的一生。
《杏仁》描述的就是這樣的一段人生。
主角因杏仁核發展不全,患有
「述情障礙」,先天缺乏情緒。
〈前言〉
在我腦中有顆杏仁,
而你也有。
你最重視又或是
你最討厭的某人也擁有這顆杏仁
只是知道它的存在。
簡單來說,這是身為怪物的我與另一個怪物相遇的故事。但我現在不打算告訴你結局是悲或喜,因為第一、當我說出結局的瞬間,這故事就會變得乏善可陳。第二、如此一來才更增加你對故事的代入感。第三、最後再辯解一下的話就是,其實什麼樣的故事是悲劇還是喜劇,無論是你或我,我們永遠也不知道。
閱讀契機
因為疫情的關係,今年沒有男偶像旅遊節目可以看,但多了BTS in the SOOP這個男偶像到別墅渡假放鬆的居家型綜藝。從預告開始,就窺見閔玧其在看《杏仁》這本書。
後來發現,這其實是南俊的書,後來傳給成員看。
看他們讀得那麼認真,又是畫線又是沉迷讀書不去玩遊戲,還有我自己承諾過要跟上男偶像的閱讀清單,所以才開始看《杏仁》。
我不會哭,不會笑,不懂得愛,也不懂得恨,
直到他教會我如何疼痛,如何自責。
這是身為怪物的我,與另一個怪物相遇的故事……
第一人稱的強烈帶入感
《杏仁》是一本第一人稱小說。
這是一件值得醒目畫螢光筆的事:第一人稱。
因為請注意,本文主角是一位有「述情障礙」的人。所以接下來的閱讀歷程,我們必須以一個「缺乏情緒能力」的視角,來認識這個世界。
接下來我不會描述劇情,因為這本小說的情節不是最重要的。它精彩的地方在於第一人稱的敘事方法,得以一窺述情障礙的視角。
當異常的怪物進入正常的社會
因為沒有情緒,所以沒有「感同身受」,只有「死背硬記」。
為什麼會生氣?為什麼要難過?應該要微笑,還是應該要面無表情?
情緒為零,讓人與人的互動,成了一場無止盡的「反應考試」。
母親在家中各處貼上「表情介紹」,在灌輸式教導下,主角努力背下一套「情緒反應」,試圖成為母親期待的「正常人」。可是這件事極其困難。連選擇題都不一定全對,更何況是沒有統一正解的人際關係?
在母親的盡心盡力之餘,外婆則說主角是「怪物」,一個「可愛的怪物」。
她們都愛著主角,以不一樣的方式。
於是,包了一層層面具後,怪物走進了人間。
主角沒有情緒,但讀者有。所以在超高代入感的第一人稱中,主角或平淡、或不解地度過那些事件,但讀者會忿忿不平、會糾結不已、會痛苦無措。
可是我們無能為力。
當隨機殺人案在主角面前發生,甚至面對親人的死亡,他都沒辦法恐慌,也沒有哭泣。
有人些批評他無情,認為所有的愛與關懷都錯付了,白眼狼就是白眼狼。
但是從第一人稱看出去,我們知道主角不是不在乎,只是他沒有辦法認知、呈現出那些情感,無法以一滴眼淚作為回報。
不僅是對主角的遭遇心焦且無從協助、無法干涉。
還有對主角無視所有常規的提問,不知如何是好。
正因為無法體察情緒,他看破旁人哭泣的外顯行為,看見的是:
如果這些傷害那麼不應該,那為什麼當時沒有人阻止?
太遠就說因為遙遠所以沒辦法幫忙而不理睬;近的話又說太害怕和恐懼而沒人願意站出來。大多數人即感覺到了也不會去行動,說是有同感但又輕易忘記。
雖然主角沒有「感受」的能力,可是卻看得更深刻,甚至在某個程度上,比所有社會常識人更加真實。
當教授為著歸來的叛逆小孩憤怒、後悔時,主角的內心閃過念頭:
「如果時間能倒轉的話,教授會不會選擇不要生下這個孩子呢?這樣一來,他們夫妻也不會失去孩子,阿姨也不會因為自責而生病,更不會在後悔中過世。孩子犯下那些讓人頭痛的作為,一開始就不會發生。這麼看來,也許小孩不出生才是對的。因為,這樣一來,那孩子就不需要感受任何痛苦或失去。」
這樣的推論對嗎?我們無法直言錯誤,但也無法有力的辯駁──社會化的我們知道這段話不能說,因為很沒禮貌。否定他人的生命,是會讓人難過的,會引起紛爭。
但那些因為愛恨而生的「理所當然」,在主角這裡是行不通的。
所以我們不得不跟著第一人稱的他一起思考,更深地去認識「人」。
當「無」成為一把鑰匙
我很喜歡一個假說:無知之幕。
說到的是在討論公共議題前,應該蓋上無知之幕,每個決策者都不知道自己是誰?族群、性別、年齡、宗教、愛好、學歷等都不清楚,是全然的無知。所以在決定事項前,為了避免將來的自己落入窘境,才會試著考慮各個處境的情況。
沒有情感是一種對生活的鈍感,但也可能是對生活的犀利解剖。
少了情緒,便是一種無知。不會為著對方的挑釁、帶刺的話而生氣,不會被干擾思緒,倒更有可能看見來者的本質。
「聽說你跟以修關係很好,也來家裡找過他。怎麼能做到這種地步?」
「因為他是善良的孩子。」
「你是這麼想的嗎?」
我知道,知道他是善良的孩子。但關於這個人,如果要具體地說,只能說出他打痛我、他把蝴蝶撕裂、他對老師不禮貌,還有他向孩子丟東西這些事。
語言這東西就是如此。
跳脫語言、情緒,不會對他的行徑感到憤怒,主角反而能和那個人人厭惡的「另一個怪物」,成為了世俗定義的「朋友」。
如果只有讀者自己,勢必會討厭的角色。因為藉由主角的眼睛,讀者一方面認可了叛逆小孩的行徑,另一方面又會為他的肆無忌憚感到憤怒──然後再忍不住質疑自己:是我對他有偏見嗎?那些情緒是否掩蓋了我的眼睛?
看著他們兩人從水火不容,到後來以一個奇妙的方式互相陪伴。模糊了「正常人」與「怪物」的邊界,到了最後,似乎都是回歸人與人的「理解」。
關於《杏仁》這本書
全書大致敘述了主角從小到大的經歷──或者直白點說:痛苦──但主角沒有任何感受。直到遭逢人生巨變,又遇見「另一個怪物」坤(以修)後,那些衝突才真正鮮明起來,並開始撼動主角的大腦。
這本書的劇情很簡單,篇幅也不長,大概一個小時左右可以讀完,但是後勁很強。
因為第一人稱的敘事,讓人換上「述情障礙」者的視角,得以體驗一種全然不同的人生。除了拓展眼界外,也對這個以前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世界,多了一些質疑和敏銳,亦對社會中的「不同」,更能有幾分理解。
作者說:
我認為人類之所以會成為人,或是成為怪物,兩者都是源自於愛。我想寫一個這樣的故事。
這確實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雖然主角一直無法理解「愛」是什麼,但藉由兩個怪物的互動,讓「愛」真實在「沒有感受」的人,和「不接受愛也不被愛」的人之間流竄,溫柔又痛苦地包裹住他們。
非常推薦這本書。
不只能撿回對閱讀的感動,還有對「情感」的觸動。
是一個很痛苦,但又很溫柔美好的故事。
題外話補充一下,這本我不滿意的地方有二:一是對話的「」全用破折號取代,對我來說有點強迫症發作。二是結尾,太奇蹟了,以至於把先前營造的真實感一口氣推倒。但收尾處主角因為坤的眼淚,大腦彷彿破碎般的感觸,寫得真的很好。
以及我吃坤跟主角這組CP──(雷包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