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岑宜從台北移居瑞芳十九年,曾經高調、白目、自以為是,之後打掉重練,回到自己的心,推動小鎮的文藝復興,持續建構「在瑞芳學」的想像。
有一個地方,有山有河有海;山不高,但每個山頭遠望的風景,都美得像幅畫讓人心醉;河很長,基隆河是貫穿北台灣都會的水之源頭,河床就像考古現場,裡頭有許多文化生活的祕密;海很近,親潮與黑潮的交會點,造就台灣最豐富的漁場,擁有台灣最美的海濱公路與蔚藍海水。
這個地方,有礦工、有漁民、有農民,還有許許多多的各式勞動者,他們透過勞力的付出,構築出這個地方的文化衝撞與生活多元想像;這個地方,也同時是許多人的夢想追逐之地,從知識份子、高階白領、藝術家到各種專業者,勇敢捨棄既定的生活圈,移居至此,只為了走向實踐自我之路,更靠近自己的心。
這是哪裡?是瑞芳,距離台北都會車程不到30 分鐘的地方,一個不山不市,既不都市也不夠偏鄉;而我在十九年前選擇移居至此,成為一個在地人。
瑞芳火車站平均一年八百萬人次造訪
許多人問在瑞芳能學什麼?新村芳書院為何要在小鎮辦學,推動「在瑞芳學」?這個離台北很近卻離文化很遠的所在,人口總數每年持續在凋零;但瑞芳火車站平均一年的旅次有八百萬人,一半以上是國際觀光客。這個小鎮,憑什麼承載這麼多人的青睞?
除了自然與人文交疊所構成的特殊地景風貌外,這小鎮的發展起落就像生命中精彩而意外的旅程。從過去到現在,它一直是個築夢與讓生命產生突變的神奇所在,讓我這個天龍國人,從高調、白目、自以為是,打掉重練,漸漸回到自己的心。
這裡窩藏著太多自由而低調的人們,看清了現實的荒謬處境,早早選擇出走舒適圈,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步調,從閒暇中體會人生;因為,在這裡可以聽見自己的心跳聲。同時這裡又有許多困在生命邊緣的弱勢者,每日為下一餐發愁。天堂與地獄的腳本,每天都在這裡輪番上演,可以在這裡學到勇敢夢想與堅持實踐,同時也學會同理生命中的萬般無奈與求不得。學習不只是獲得知識或技能,而是關於生活態度的養成,在瑞芳學,是關於體驗並學習面對生命中的無常與意外,如何好好地活著。
曾經是茶鄉,曾經是礦山
我們對瑞芳既定的想像是礦,但可能不知道在更早未發現礦之前,它是個茶鄉,甚至應該不知道,台灣第一棵茶樹苗,是種在瑞芳,許多人家,移居至此依靠種茶維生。製好的茶,搬運下山至基隆河畔,隨著河運的船往上至瑞芳市集販賣或者順著河流至汐止集散。養茶生活清苦,是極端勞力密集且收益不高的工作,一旦有更好的選擇,離開是必然。發現金沙的基隆河,隨即召喚了眾多淘金客湧入,一路溯源至九份與金瓜石發現礦脈,展開黃金歲月的盛事,從此一個地方從茶鄉變成了礦山;關於茶的傳說與故事,漸漸被淡忘。外人對於瑞芳的印象,是吳念真建構出來的悲情城市想像。
挖礦一旦開始即走向耗竭,因為風險與不確定性,造就了特殊的礦工性格,必須互助與相挺,但同時又非常不容有模糊的誤解與處境,礦山人對當下的感受是深刻的。這和過往種茶的氛圍極度不同,人與自然像是在共創,春夏秋冬的更替,時間慢而延續著,彼此的糾結,可以透過漫長的歲月來沖淡。
從淳樸安定的茶山生活變成賭上性命的礦工,深刻體會到生命的無常,造就相對的即時享樂。最好的上品不是在台北,而是在這裡;外國的舶來品從基隆港下船,直接由火車運送到瑞芳。酒家的密度之高也是全台之冠,那個夜夜笙歌、享受人生的當下也透露著對未知的恐懼與不安,藉由酒精與飲食來麻醉。女性成了商品,常常被迫交換著一家子的安穩;而有些女性角色也必須強悍,大口喝酒、菸不離手,像男人婆般,只為了在勞動拚搏的市場裡存活,這背後常常是命運的無奈,也只能以剛強替代柔弱。一個地方的產業起落,讓人跟著質變。
以市集起家的交通轉運點
瑞芳過去是淡蘭古道水路與山路的轉換點,從大稻埕坐船溯源至瑞芳渡船頭下船,然後步行往山裡去。從山村來的物產還有鄰近漁港的漁獲,在此交換著從平地都市來的商品;後來黃金盛世的帶動,大量外來人口湧入,一個小地方從只是提供往來行旅方便的瑞芳小雜貨店,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地名。
在瑞芳極盛時期,最多人口參與的產業除了採礦,就是各種市集小販。一天有四次輪替的市集,針對不同對象與需求提供多元服務,比既定想像中的悲情城市礦業圖像還多了更多意想不到的故事,務實、爭利、流通、創新與活力,只要肯打拚,機會一直在。
但隨著注定沒落的礦業發展引發的逃離潮,瑞芳小鎮的發展也產生戲劇化的轉變,漸漸從消費市場的核心變成邊陲,快速衍生出台灣社會最真實的邊緣處境,回不去的榮景,承載著難解而多重的課題。
每年元旦在新村芳書院舉行的息之祭,2020 年的主題結合朗讀與銅鑼浴來進行。
專屬於瑞芳的滋味、感受和心跳
三年來新村芳書院企圖建構出在瑞芳學的圖像,那是關於住在瑞芳、活在瑞芳、在瑞芳學習、在瑞芳調息、在瑞芳學好、在瑞芳學愛、在瑞芳學道的種種聚合。瑞芳曾是個人文薈萃的地方,有最早期的詩社與畫會,那是財富與閒暇的指標;曾經的浪漫成為這個地方的養分,持續吸納著來自不同地方的築夢者成為它的一員。
跟著隱居的藝術家,透過他的生活並看見如何轉化成創作;跟著老礦工,學習人生最終了的歲月,如何堅持著持續讓他人知道過去;跟著來自海洋的不一鼓聲,聽見自己與他人心底的真實聲音;跟著出海的船長,從海洋的觀點回應陸地,並學習臣服於自然;跟著溪流考古者,深入基隆河,聽見一條生命之河的聲音;跟著阿伯上山,回到故鄉的老茶園,重新採摘屬於瑞芳過去的記憶與香氣……
在瑞芳學,從來都不是關於地方知識的積累與疊加,而是我們如何從一個地方,看到人們擺脫框架與命運走向內在自由的過程,轉而回問自己最想要什麼樣的人生,感受心跳帶給自己的回應。瑞芳,台語諧音近似英文的sweet home,帶你回到自己心裡的家。
作者介紹:施岑宜
新村芳書院的山長,在小鎮辦學的博士,從台北移居瑞芳十九年。從黃金博物館館長到地方營運的山城美館,透過不一鼓連結社區的人們;為尋覓習鼓地點,與火車站旁的百年老貨運行相遇,創辦了新村芳書院。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從1984 年6 月創刊至今,持續關注在新北和全台灣發生的多樣文化議題,關心藝術潮流,關心影視音創作,關心城市動態,關心常民生活,關心創意科技,關心土地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