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錯過了什麼?

2021/12/21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詩人 #余光中 知名詩作《#車過枋寮》末段是:「正說屏東是最甜的縣/屏東是方糖砌成的城/忽然一個右轉,最鹹最鹹/劈面撲過來/那海。」當時詩人搭車前往台灣南端, #枋寮 原指「木搭的小屋」,給人簡陋樸實之感,不像一個農業發達的小鎮名字,然而詩人「看見」沿路所見甘蔗、西瓜、香蕉的富饒情景,於是用歡欣愉悅的筆調,把鄉村豐盈飽滿的生命力轉變成最動人的歌詠,詩中洋溢著土地的氣息,輕快的節奏,聲調和諧朗暢,是一首充滿實境感的田園詩篇。
國境之南,歲月靜好,有屬於農/漁村的哀愁與美麗,但觀光客只想急奔墾丁,或是匆匆回程上國3,卻無法深刻感受那份安靜。其實走進鮮少人前往之地,反而能發現罕見的美麗。

經過,不要錯過

來到水底寮台17和台1的交會處,往海岸進入的#新龍社區,它以漁業養殖為主的漁村,也是龍膽石斑的故鄉,據說全世界第一個開發出龍膽石斑魚苗技術的原創就在這裡,但它是個安靜的村落,車少人更少,中午時分只見幾位在廟前共進午餐、閒聊的長輩。
在地養殖高經濟魚類如龍膽石斑、青斑、紅魚、午仔魚等,因此衍生的魚鱗、内臟等廢棄物,厲害的是他們以產學合作方式,將魚鱗以生物技術提煉出膠原蛋白,研發出一系列 #龍之美 保養品及膠原蛋白凍,解決魚鱗造成環境負擔單的問題,也增加養殖產業附加價值。

一桌屬於漁村的海味

社區風味餐品嘗是最能滿足口腹地享受,以社區的龍膽石斑為主,在地新鮮食材料理擺出魚塭餐桌,相揪三五好友,一桌就可開團,不僅可以體驗海風吹拂的閒/鹹味,還可以品嘗到龍膽石斑魚湯、午仔魚一夜干、吻仔魚蒸蛋等海鮮料理,還有膠原蛋白凍做成養顏美容的甜品。
魚鱗經過長時間與水及糖調味熬煮,再放入杯內冷卻成形,一口咬下入口即化,再加入當地盛產芒果、火龍果、香檬等,就是最吸睛的甜點。到這裡感受「三魚」的魅力,不僅食魚(美食品味)、樂魚(餵食體驗),還有漫魚(遊逛小漁村)。

走一趟大陳眷村滄桑史

小小的閩南漁村卻包容著 #大陳眷村,這些 60 幾年前用石頭砌成的房子,不是臺灣傳統的三合院,而是非常的低矮且狹窄的 #集合式住宅,扣除睡覺的床位與一張桌子外,幾乎沒有存其他空間,所以居民都在前後左右加蓋,以爭取空間的利用。其大小、機能性可能會讓現代人懷疑是否可以住人,卻是當時許多家庭的安居立命之所。原本約 200 戶因多數遷移到市區或者不在人世,真正的「大陳人」僅剩約 20 多戶,午後走在這裡,冷風颼颼雖不勝唏噓,也讓我們學習感恩。
被稱為「#大陳義胞」的他們,在1954從南麂島跟隨國民政府撤退來臺灣,迫於無奈又匆忙,連家當都來不及拿走,抵達基隆後被安置在不同的招待所,幾天後被送到南端此地,集中安置在一個工寮,而後定居於新龍的 #大武力,當時政府對建立新村是採取「自己的家要自己興建」的立場,房屋材料由政府採買,所需之勞動力(粗工和小工)則由居民協助興建,至於技術部分是由政府聘請師父分工合作,才有現在急就章的大陳眷村,年久失修下倒塌、門窗殘破,或是拼拼湊湊改建的因陋就簡,成為另類地景樣貌。

枋寮漁村竟然有孔廟

在寧靜的義民路上,來回踱步感受路旁屋瓦頹圮的滄桑之餘,就會發現這個奇特的存在。據網路資料當時新龍村的大陳人,想把他們在大陳島上信奉的五顯大帝供奉在廟內,取名為「新龍宮」,只是向縣府提出時被否決。於是想出變通的辦法掛起「中國孔學會枋寮辦事處」,並宣稱要傳承故鄉文廟香火來建枋寮孔廟,將孔子畫像掛在廟中央,一旁再擺設五顯大帝神像,這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故事。
據說隨著年代改變,孔子像卻被越移到不明顯的地方,不久,就看不到任何孔子的畫像或有關物品,後來在當地仕紳的籌資下才又再安置了木雕孔子像,台灣人真是能屈能伸、超有彈性。

獨特一格的藍色土地公廟

難得一見的低調青瓦廟宇,鎮守魚塭並祭祀三尊土地公,是非常獨特的存在,宮內的3位福德正神各有其專業,大福德手持天書及元寶,掌管天庫財政,二福德手持曲尺,職司建築開拓,三福德則是中藥師庇佑信徒,被冊封為神之後還不忘本業,這也是一種職人精神吧?
不僅廟名特別,廟的屋頂更是罕見的青色,據說此處屬「龍蝦穴」,若廟頂比照一般漆成紅色,好像有「被煮熟」的冒犯,因此特地交代要用青山綠水的顏色,象徵活水川流不息,廟裏頭的木雕精緻程度,更讓建築師和工藝師嘆為觀止。

魚塭裏的夕照

騎上可租借的貼心自行車,順著漁村小徑漫遊社區,不只可以看見居民用石頭堆砌的矮房,還有早期的信仰中心「枋寮基督教會舊遺址」,更療癒的是,不會有人車爭道而是可靜心的 #哲學之道。陽光倒映在一望無際的魚塭裡,也變得溫柔可親,若到傍晚,可以直視夕陽和倒影的雙重視覺饗宴。
徐徐的海風吹過愜意的漁村,也可以走上海堤觀景臺及步道,停下來遊憩,欣賞海景和魚塭交織的景象,穿越一個又一個魚塭,卻沒有惱人的腥味或海風的黏膩感。

「五營」 的民俗學習

乍看像小土地公的小房子,原來是台灣民間常見的「五營」,這是設在村落或廟宇外圍的的令旗或據點,是臺灣漢人民間信仰與東南亞的閩南人族群中,保護廟境或村莊的重要護法神,在鄉間的村莊外圍處隨處可見。尋覓東西南北中營的所在位置,欣賞對聯擺設,跟村民阿伯嬸嬸聊天聊聊典故,也是旅行的另番樂趣。
信仰沿襲中國大陸,後來因地制宜和王爺信仰、城隍信仰與聚落(莊頭、自然村落)結合,更突顯台灣五營信仰的本土化。據 #維基百科 資料顯示,台灣的五營最常以五營斗的形式呈現,內置青、紅、黑、白、黃五支旗子象徵五營,並設有五營將領之人偶,中置令牌代表主神。簡單的為一棟紅色方形帶屋簷的1.2~1.6公尺高房子,較大的會帶有裝飾物,或擺設桌椅茶水,甚至接電裝上神明燈。也有單純使用神位、神圖、符咒、令牌、小神像、木偶頭像等作為象徵的。

最南端的紅樹林生態

在魚塭旁的浪漫 #海洋餐桌 旁,往前望去可見一片長在海水中的綠廊道,原來這裡有臺灣最南端的紅樹林,附近苦溪出海口(下苦溪)因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隨著漲潮互應關係,海水與淡水互相交匯,孕育出紅樹林生態。可在這裡放空,也可以帶孩子進行環境教育。
紅樹林造就了許多生態鏈,生長茂密,兩岸的紅樹林溼地是水鳥、招潮蟹、彈塗魚、鳥仔魚、貝、蝦等的棲息地。紅樹林溼地具有非常多的好處,可做為景觀遊憩、調節水資源,降低都會區的為氣溫,還能以其強大的生物化學分解能力處理污廢水,淨化水質。

錯過可惜的在地體驗

除了枋寮鄉特色景點漫漫遊、吃風味餐、DIY活動(午仔魚一夜干、果凍、龍膽湯圓、手編漁網環保袋或手做魚鱗花多種選項)的輕量級活動,還有「濕背秀」的撩下去「重訓」,可以健美瘦身或是增加肌耐力。
■餵魚秀: 讓遊客能深度體驗社區漁民的生活,體驗餵食30斤龍膽石斑,讓大家體驗社區養魚方式。
■技藝學習~手撒網(八卦網):原為社區傳統捕魚的方式,因時代變遷,現在已經很少再用八卦網捕魚了,社區走復古風,讓老師傅教遊客學習使用八卦網,現場網起來的魚可讓體驗居民帶回家,好玩又能帶回家獻寶。
■摸魚兼洗褲(清魚池): 養殖戶在魚隻全部收成後,魚池裡總是會有一些魚不會全部捕撈起來,於是就要把全部魚池水抽乾,再請工人載到池底終將魚抓起。這個活動體驗能讓遊客體驗漁民養殖辛苦,請遊客親自下魚池中把活跳跳的魚抓起來,體驗在泥土中抓魚的樂趣,還可以帶回機一飽口福。
■食魚教育:除了親手擠龍膽石斑魚丸或湯圓,然後料理、烹煮,走訪漁村當然少不了食「漁」教育遊程,透過自製「午仔魚一夜干」,認識魚兒從培育、烹調到餐桌的過程,只需要跟著社區媽媽的步驟,三清處理、鹽水醃漬、吊起風乾,就算是完全沒有殺過魚的新手,也可以輕易上手!
■沙窯體驗:體驗小時候在海邊遊戲挖坑洞撿拾漂流木燒木材,將沙坑燒熱後再將蛋、番薯、玉米等食物埋入悶烤,期待開窯後就可以一起享用自製大地美食。
讓在地人覺得留在地方上生活有人味,外地人到在地有趣味,產業活化,不只是品種研發、創造生機,更是不同世代的包容體諒,寬容有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4會員
57內容數
學會衡量自己的人生,為自己的生命秤重。 成就不是幸福人生的唯一解答, 活得好、活出價值,才得到人生真味。 真情人生不是成為鉅富, 而是用圓融自在的方式生活, 用心記錄萬事萬「悟」。 撰寫幸福人生的劇本,系統化描繪夢想的願景, 打造兼顧事業、健康、有愛的生活藍圖, 體驗完整的每天,過好有味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