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觀察日記:教育是有關,也無關性別的事

2022/03/0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圖片來源:freepik
香港教育界普遍陰盛陽衰,小學及幼稚園更甚。我不是女權/父權分子,只是希望人人平等。在三八婦女節翌日,就來寫寫一些令人在意的性別觀察。
先此聲明,以下故事只是個人經歷,不代表可以類推成香港教育界普遍現象。

「男子漢大丈夫,敢做就敢承擔!」
我還在讀大學的時候,曾在一所大型慈善機構兼職特殊教育中文班導師。學生一般都有過度活躍症(ADHD,台灣稱過動症)及讀寫困難,部分學生更有自閉傾向。中文班的目標是讓學生在遊戲中提升學習動機,沒那麼討厭語文,其次才是提升語文能力。
正因為學生的特殊,也因小組以遊戲形式進行,在某些比較「難搞」的班別,會有中心社工隨堂上課。其中一班學生,大概是小六、中一的年紀,四個都是男生,他們的neurotransmitter加上青春期的荷爾蒙分泌,想也知道會是秩序的惡夢(這裏指的「秩序」是祈求該天不要打架),所以社工一般都會入課室幫忙。
我們三方一起制訂了課堂守則(主要是罰則),例如說髒話要做十下掌上壓。偶爾學生會不願意受罰,然後社工同事就會說:「男子漢大丈夫,敢做就敢承擔!」
每次聽到,我心裏都會有個疑問:如果女孩子做錯事,是不是無須承擔後果?
但孩子們在小組課程完結前,都沒有問到這個問題。那時還是工讀生的我,也沒有多事。

「x sir,仲唔過嚟請安?」(x老師,還不過來請安?)
後來,我在小學任教,同事當然也是女多男少。不過,高層職位就平分秋色,主任級上司男女各半。即是說,其實全校有一半男同事,都是高級職員。至於那三幾個「低級」的,難免成為(no offense,但特別是師奶)女同事的「關顧」對象。
有一個特別易欺負的男同事,在看見某幾個資深女教師時,還必須要主動過去「打招呼」,否則資深女同事會用她們的內置咪高峰,「召喚」他過去「請安」。
每年學期末,在學生放暑假後,我們都要多上一天班進行盤點。盤點工作是數數課室、特別室、活動場地等的器材是否齊全可用。一般來說,(女)班主任都會在自己的課室工作,而非班主任同事則安排在不同特別室盤點。惟獨男同事,不論是否班主任,都會安排在操場、活動場等地方工作。要數的儀器不少,可以花上一、兩小時才完成,偏偏這些場地並沒有冷氣。夏天的香港,三十幾度,加上濕熱,有些地方如體育室還要特別悶熱。每年都看到男同事做得汗流浹背,第一 年來的男同事更會「輸經驗」,不知道要多帶一件衣服替換。
記得有一次,全校要更換學生椅子。我任教的是大校,六級接近九百名學生,椅子少說也有千多張。在正式更換(送走舊椅子)的前一天,我們請學生一人搬一張,把大部分椅子送到每層樓平台。當天放學後,負責同事宣布:
「我已經邀(命)請(令)了男同事明天回來幫忙,和校工一起把椅子搬走,感謝他們全都答應了回來幫忙。」
我們都知道,學校加班從來不會有加班費,大熱天時也不會有飲料贊助。

「幼稚園點會有男人做?」(幼稚園怎會有男人來做?)
在離開學校後,我一直在不同大學做研究支援工作。其中一個項目,是研究幼稚園。研究範疇不在此透露,聽到對話的方式也不便說明。總之以下對話全為真實。
「有一次,我見到有個男人,着曬西裝,嚟做嘢喎,咁我就奇怪啦,幼稚園點會有男人做?於是我就望下佢嚟做咩啦,原來只係(某個工作探訪目的)。嚇死我,冇理由有男人教幼稚園。
書面語版:「有一次,我看見一個穿西裝的男人來工作,那我就覺得很奇怪啦,幼稚園怎會有男人來做?於是我看看他是來做甚麼的,原來只是(某個工作探訪目的)。嚇壞我了,沒理由會有男人教幼稚園。
說出以上對話的,是這個研究項目的研究員,一名(女)教授——一名在學前教育界打滾多年的教授。的確,我相信這幾十年來,從事幼教的男生寥寥可數,但以教授的江湖地位,總不會一個男老師都未見過吧?而且,也有頗有名氣的幼稚園是男性擔任校長,他們又怎麼嚇壞人了?

翻查政府統計處資料,更嚇壞人的,明明是教育職場的男女比例。在1997年,幼稚園男教師佔0.4%,女教師佔99.6%;到2020年,男教師的比例才攀升至2%。同時,在中、小學,我們可看到男女比例較穩定:小學維持在23%對77%左右,中學更幾乎「男女平等」。
數字來源:政府統計處;百分比來源:我的excel
要「心思縝密」地照顧小孩較適合女性,到底是刻板印象還是真有其事,每人的看法都不同。時至今日,看看那些補習中介網站,大部分家長也要求聘用女教師,還不全是安全理由,因為即使孩子是男學生,家長也未必想男教師上門。
這種陰盛陽衰現象也許沒法一時三刻改變,也許無須改變(在我而言,一個行業男多還是女多壓根兒不重要)。我只是希望,願意加入教育界的男生,能得到平等的對待,不用再因為自己的出現嚇死人,更不用負擔無關心性別的額外工作。
歡迎追蹤: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由小一教到中六,由精英班教到特殊需要,由實習教師做到教師培訓。離開前線卻從未放棄教育體制,紀錄一下多年來的觀察與反思。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