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絕少看動畫,但慕名看近日於日本掀起旋風的《鬼滅之刃》(下稱《鬼滅》),意外著迷,不過利益申報只看動畫版,所以感想以動畫版為主。
以日本大正時期為背景的《鬼滅》,講述平凡農家少年竈門炭治郎,有天忽然遇上滅門之禍,倖存的妹妹禰豆子也變成了食人鬼,為了尋找讓妹妹恢復成人類的方法,炭治郎經歷刻苦的訓練及試驗之後,成為政府非公認組織「鬼殺隊」的成員,並帶著禰豆子一起執行殺鬼任務。
《鬼滅》有很多值得人談論的地方,個人既非動漫迷亦不敢不敢班門弄斧,但不得不承認,《鬼滅》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人物塑造,無論主角、配角,正派、反派全部都有戲,尤其反派陣營,除了大Boss鬼舞辻無慘是個只會以恐懼支配下屬「小物臭」爛人之外,其餘幾乎都是「可恨的人必有可憐之處」,觀眾幾乎可以投入各個角色的立場,繼而肉緊地追看,絕對是《鬼滅》最成功的地方。
大雜燴之下的武俠片情意結
不過要對鐵粉說聲抱歉,因為個人喜歡《鬼滅》,倒不是人物有多出色,而是看到很多「其他(非動漫)作品」的元素,勾起了過往喜歡看武俠劇的經驗。雖然《鬼滅》被日本媒體稱為JUMP系晨間劇,我看到的卻是跟日本無關的戲!
想到了《倩女幽魂》的雌雄同體大反派姥姥(劉兆銘)。
包括《怪獸與牠們的產地》(尤其是複雜的陣營/等級/武術設定)、《倩女幽魂》(沒記錯日本人很喜歡《倩女幽魂》,雖然不敢肯定鱷魚老師[作者吾峠呼世晴的暱稱]有沒有看過啦),還有金庸、古龍小說,更準確一點說,是重拾老早在中式武俠片失落、久違的「武俠」元素。
何謂「武俠」?武俠小說家喬靖夫是「快意恩仇」,香港著名影評人蒲鋒就指「用武藝鋤奸」,而且通常用私人武力而非公權力,可以稱為「私了」。而《鬼滅》的鬼殺隊雖然制度深嚴,但由民間組成又不被政府認可,自古以來靠自己的力量去誅「鬼」。
而所謂「鬼」有點像西片長久而來存在的「殭屍(Vampire)」,雖然故事沒有提到「鬼」有依附權力而強大的情節,但看到這些「鬼」可以任意吃掉人類,甚至是親人,被消失後政府毫無反應,可以看得出「鬼」是能夠橫行於世道,不受管束的存在。
題外話,個人最喜歡平時很煩,關鍵時候很可靠的我妻善逸,雖然動畫版的配音很吵。
體制外誅「鬼」才是武俠
這樣的設定明明很常見,為什麼卻會被觸動呢?可能因為近年已經完全看不到這類作品吧,明明中國出了很多有名的「仙俠劇」,什麼《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花千骨》、《陳情令》等通通看不上眼,連翻拍的金庸劇,就算有熟悉的人物及情節也看不下去,一直在思考明明CG、服飾進步了很多,從小是武俠片迷的我卻偏偏投入不了,為什麼呢?
原來是因為它們缺了了武俠片的「靈魂」——中國大陸只允許依附政權的主角,例如「四大名捕」或者「狄仁傑」,只有體制內的人才可以使用暴力,只要依附權力體制,做什麼事都可以被容許被諒解,國家主義的武俠片根本不會好看。
雖然很愛吐糟日本人也是熱愛集體主義、依附權力的民族,但在不少動漫作品當中,往往能夠看到他們嚮往個人主義的自由情感(回到現實就不敢反抗)。縱使《鬼滅之刃》一如其他王道JUMP系動漫作品,強調熱血、親情、友情與努力,但體制以外的鋤奸(鬼)還是非常搶眼。
就算安倍晉三政府再不濟,日本仍然可以靠影視作品渲洩現實未能彰顯的公義,香港呢?連小罵大幫忙的《頭條新聞》也容不下了,我們之後還有屬於自己的武俠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