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領域閱讀、思辨、表達課程專區:聊聊想法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和夥伴們一起開發跨領域閱讀、思辨、表達課程到現在至少三年了,這當中除了將此概念融入課內範文教學外,也以不同形式開成選修課,更試著結合彈性課程及班級經營。
很多人問我,究竟是什麼樣的起心動念,讓我花了這麼多時間堅持繼續嘗試這類型的課程?
一直以來都覺得,面對資訊爆炸的時代,閱讀、思辨及表達已經是現代人所需具備的重要能力之一,而這些課程往往都在教室裡面完成,但我們都期許學生在走出校園之後,必須要能將所學與社會連結。
因此,我希望能嘗試拓寬跨領域閱讀、思辨及表達教學的界線,將此與學生生活的地方做結合。因此,不只希望學生在教室上課,更進一步希望帶學生走出教室,透過「社區議題思辨」相關課程,拓展他們對於這片土地的理解與關懷。
在「社區議題思辨」之前:跨領域閱讀、思辨及表達課程的幾點思考
閱讀、思辨及表達能力相關概念,其實相當模糊且空泛,我一直在思索,跨領域閱讀、思辨及表達教學,在教學上,到底算「幾件」事情?一般在教學上,我們總把它當成「一件事」,在課堂上發下文章讓學生閱讀,接著發下學習單,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思索,最後收學習單,或是作文來批閱。
但據過去的教學經驗,這樣幾次練習下來,發現許多學生仍然無法掌握文本,在文本掌握度不高的情況下,表達書寫自然也就不夠到位,慢慢的就會失去信心,甚至從閱讀、思辨及寫作的課堂上逃走。
有鑑於此,經過這幾年的思索與嘗試,發現閱讀、思辨及表達課程,必須建構出一個模組,且須採用點、線到面的設計,才能讓學生透過教師的引導,逐步習得跨領域閱讀、思辨及表達的能力。
關於點、線到面的課程設計,主要是透過一系列帶狀的課程,先從單一文本閱讀的策略、多重文本閱讀策略、思辨步驟及策略、表達邏輯訓練等方面進行,接著,才進行閱讀及表達的練習、思辨及表達的練習或是閱讀及思辨的練習,最後才設計完整的方案,結合閱讀素材、議題思辨、口語及書面表達,進行完整的跨領域閱讀、思辨及表達課程。
有了以上各單元的訓練後,「社區議題思辨」課程屬於較完整的跨領域閱讀、思辨及表達課程,在實施該單元課程之前,學生已分別對於閱讀策略、資料整理與摘要、思辨練習等課程有相當程度的能力。即便如此,在此單元課程的引導上,仍扣合這些策略,讓學生對於跨領域閱讀、思辨及表達的學習模組掌握度能更高。
從「認識地方」到「解決問題」
因為大學雙主修地理學系及國文學系畢業,雖然畢業後主要任教國文,但認為地理教育中,所要帶領學生認識家鄉、關懷土地的目標相當重要且具有價值,因此,在跨領域閱讀、思辨、表達課程模組的建構與課程實施過程中,就試著從與學生貼近,且在社會上正在發生或持續發生的議題出發,尋找相關閱讀素材,讓學生除了提升閱讀、思辨能力之外,也能藉由對生活中的議題的了解,提升獨立思考、價值判斷等重要的能力,以達成新課綱的重要目標。
此外,除了讓學生在教室裡面閱讀、思辨貼近生活情境及社會時事的議題外,我也試著結合地理學科「實察」的部分,或是結合文學的「走讀」設計。蒐集相關資料後發現,目前許多實察活動,或者走讀課程,多以讓學生「認識地方」為主。
但我認為,如果針對一個地方只有「認識與了解」實在太可惜,應該要讓學生對於這個地方相關的議題有所「思辨」及「省思」。因此才試著結合「實察」與「閱讀、思辨、表達模組」,開發出「社區議題思辨」課程,期許學生不只「了解與認識」地方,更可以思索該地方的發展歷程、試著思索未來發展方向外,再從相關資料的判讀與實察的結果,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此更能符合課綱中所欲達成的課程目標,
跨領域的實踐:社會科探究與實作的嘗試
我認為跨領域閱讀、思辨、表達的課程設計,主要以培養學生「素養及能力」為主,也期待學生能具備這些能力,來面對未來的社會,而生活情境、社會議題基本上都是「跨領域」的議題,因此在課程設計方面,應該要以更上位的概念來思考。
閱讀、思辨,表達能力是各種學科的基礎,因此,不同學科領域的教師都可以此模組為核心架構,各自開發或透過共備,針對有趣的時事議題、生活情境,開創出不同主題的課程,讓學生能藉由體驗學習圈的實踐,習得跨領域閱讀、思辨、表達的能力。
從「蟾蜍山」到「馬崗漁村」
過去幾年的「社區議題思辨」課程曾以大安區公館蟾蜍山聚落及新北貢寮馬崗漁村為實察範圍,結合與議題相關的公務文書、學者評論、新聞報導、地方誌等相關閱讀文本,以「繁榮→衰落→危機→搶救→現況→未來」為關注脈絡,試著建構出「社區議題思辨」的教學及學習的模組。
夜深了,先記下一些關於開發「跨領域閱讀、思辨、表達課程」的起心動念及一些想法,詳細的課程內容及教學經驗,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53會員
72內容數
我常在思考,當一位高中國文老師到底要教什麼? 或許,透過文本,陪伴學生一起面對青春成長的焦慮,帶學生看見生命的更多可能,讓學生思索自我與社會的連結,就是教國文最重要的事。 教了幾年發現,我的青春好像都在這裡了,於是,決定慢慢寫下些什麼,聊以紀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JLH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接了新的高二班,開學第一週究竟要從哪一課開始上,才能讓學生走進自己的脈絡,有更好的學習效果。通常,我都會考慮找一篇白話文切入,透過閱讀策略的引導,讓學生掌握由淺入深閱讀的方式。 翻了翻課本,我選了「兩個孔明的文化玄機」。 老實說,我第一次看這篇文章時,是在隨意翻翻的情況下看的,可是我邊翻邊覺得,這篇
帶學生看完〈散戲〉、阿爆的相關報導及聽完〈母親的舌頭〉後,經過引導及思考,試著讓學生針對以下兩個問題說說自己的看法: 1.如果你是〈散戲〉中的秀潔、金發伯或是上文提到的歌手阿爆,面對現實與理想的衝突,你會有什麼樣的抉擇?請說明你的理由。 2.面對社會的瞬息萬變,許多文化及產業不知不覺被時代給淘汰,請
最近教到洪醒夫〈散戲〉,在備課的時候,我就一直在思考,這篇文章其實距今有一段時間,裡面主要談到的歌仔戲文化,或許也離學生有一點距離,國文課本裡放了這一篇文章,除了是「經典」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理由呢?畢竟,如果要談洪醒夫這個人跟他的農村作品特色,每位學生在國中時都學過〈紙船印象〉,那麼在高二要談到〈
記得是那個月亮很亮的夜晚,一個人騎車從學校要回中和的路上,回想著自己一整天上課的經過,不知為何,總覺得少了些什麼。 是學生不認真嗎?或許不是,我想,在我霹靂手段的鎮壓下,學生上課的參與度基本上不會太低。 是教學不流暢嗎?或許也不是,回想整個上課的過程,好像也沒有太多因為不流暢而中斷課堂的地方。 還是
最近準備上黃信恩醫師寫的〈扼口〉,反覆看了幾遍,總覺得找不到一個深刻切入點來跟學生談,如果只談醫生在看診過程所觀察的現象,以及了解病人面對醫療總是「扼口」的心態,似乎難以讓學生對這篇文章有更深刻的了解。 昨天晚上跟柔儀討論了很久,想到了SARS、新冠肺炎、愛滋病、精神疾病的相關議題等,也想到了廖梅璇
很多大人會覺得,才活十幾二十年,是能經歷什麼樣的挫折?讀書考試的生活不是學生最單純的事嗎? 或許,正因為很多人都這樣想,才使得有很多人,在沒有人知曉的情況下不斷地墜落,甚至終其一生,都沒有人接住他。 每次上到〈赤壁賦〉,我總是強迫自己在文字當中,重新看一遍自己在那些不斷墜落的日子裡,究竟是怎麼走過的
接了新的高二班,開學第一週究竟要從哪一課開始上,才能讓學生走進自己的脈絡,有更好的學習效果。通常,我都會考慮找一篇白話文切入,透過閱讀策略的引導,讓學生掌握由淺入深閱讀的方式。 翻了翻課本,我選了「兩個孔明的文化玄機」。 老實說,我第一次看這篇文章時,是在隨意翻翻的情況下看的,可是我邊翻邊覺得,這篇
帶學生看完〈散戲〉、阿爆的相關報導及聽完〈母親的舌頭〉後,經過引導及思考,試著讓學生針對以下兩個問題說說自己的看法: 1.如果你是〈散戲〉中的秀潔、金發伯或是上文提到的歌手阿爆,面對現實與理想的衝突,你會有什麼樣的抉擇?請說明你的理由。 2.面對社會的瞬息萬變,許多文化及產業不知不覺被時代給淘汰,請
最近教到洪醒夫〈散戲〉,在備課的時候,我就一直在思考,這篇文章其實距今有一段時間,裡面主要談到的歌仔戲文化,或許也離學生有一點距離,國文課本裡放了這一篇文章,除了是「經典」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理由呢?畢竟,如果要談洪醒夫這個人跟他的農村作品特色,每位學生在國中時都學過〈紙船印象〉,那麼在高二要談到〈
記得是那個月亮很亮的夜晚,一個人騎車從學校要回中和的路上,回想著自己一整天上課的經過,不知為何,總覺得少了些什麼。 是學生不認真嗎?或許不是,我想,在我霹靂手段的鎮壓下,學生上課的參與度基本上不會太低。 是教學不流暢嗎?或許也不是,回想整個上課的過程,好像也沒有太多因為不流暢而中斷課堂的地方。 還是
最近準備上黃信恩醫師寫的〈扼口〉,反覆看了幾遍,總覺得找不到一個深刻切入點來跟學生談,如果只談醫生在看診過程所觀察的現象,以及了解病人面對醫療總是「扼口」的心態,似乎難以讓學生對這篇文章有更深刻的了解。 昨天晚上跟柔儀討論了很久,想到了SARS、新冠肺炎、愛滋病、精神疾病的相關議題等,也想到了廖梅璇
很多大人會覺得,才活十幾二十年,是能經歷什麼樣的挫折?讀書考試的生活不是學生最單純的事嗎? 或許,正因為很多人都這樣想,才使得有很多人,在沒有人知曉的情況下不斷地墜落,甚至終其一生,都沒有人接住他。 每次上到〈赤壁賦〉,我總是強迫自己在文字當中,重新看一遍自己在那些不斷墜落的日子裡,究竟是怎麼走過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想帶著學生走出校園,但卻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又或者想要與地方建立連結,但總不知道要尋找什麼樣的合作對象?相信這是108課綱上路以來,許多在中小學任教的教育工作者們的一大煩惱。如果說地方文化是生活的累積,那麼田野調查往往就是看見生活情境的起點。
Thumbnail
想帶著學生走出校園,但卻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又或者想要與地方建立連結,但總不知道要尋找什麼樣的合作對象?相信這是108課綱上路以來,許多在中小學任教的教育工作者們的一大煩惱。如果說地方文化是生活的累積,那麼田野調查往往就是看見生活情境的起點。
Thumbnail
這些討論對於地方文化課程設計有何幫助?為什麼要有這些認知呢?原因在於,地方文化課程的設計,核心在於尋找文化、教育和社會的交會點,在任意兩個領域思維的交會處,便會產生創新設計的切入點,而三者重疊之處,便是課程設計的關鍵核心。
Thumbnail
這學期為高三文史法政班的國文加深加廣課,設計了「地誌文學」這樣的主題。十八歲的學生即將上大學、出門遠行,而因為排名較前、資源較豐的大學多半在北部,所以我們高雄的優秀子弟往往北漂,在北部讀完書,不少人也就留在北部找工作、定居生活,很少回鄉了!所以想要藉由這個單元教學,讓她們更理解高雄家鄉
回想起四年前剛到大學兼課時,總想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作為課程的一部分,並告訴學生那些內容有多麽地重要。雖然,在課堂中,我總是可以講得口沫橫飛、天花亂墜,但學生的反應相當冷淡。在第一個學期的授課中,這個現象對我而言是很大的震撼。
Thumbnail
不同文化下的教育觀念可能會非常的不同,對於課外閱讀的重要性,以及他們在語言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藉由在英國時與我同學的對話,不禁讓我反思在台灣所根深蒂固的教育觀念:「課內」與「課外」,在語言教學中是否合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工作室與二林高中合作設計的校訂必修「二林譜系列課程」。該課程以地方文化為主軸,著重於師生與在地人的連結與互動,並透過不同方式,提升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識。學期初的文化座談中,強調了學生之間的連結,以及團隊合作和社群解決問題的能力,期盼培養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社會人文素養。
今年有個偶然的機會,和其他夥伴共同開發了一套新課程:走讀南門。「走讀」兩個字代表「走出教室去學習課本上沒有教的知識」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參加一個研習後的心得與省思,內容涵蓋了作者對於自己與他人感受的反思,以及對於學校教師課程設計的看法。文章中透露了作者在活動中的焦慮不安感,並提到了對於情緒處理的重視。整篇文章將作者的個人經歷與對教育體制的看法相結合,提出教師對課程設計的重要提醒。
閱讀,於我而言是打開腦洞和眼界通道。透過閱讀・觀察・實踐得到的心得,主要聚焦在改變思維、如何學習相關的主題,之後也會分享學習語言的實用技巧。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想帶著學生走出校園,但卻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又或者想要與地方建立連結,但總不知道要尋找什麼樣的合作對象?相信這是108課綱上路以來,許多在中小學任教的教育工作者們的一大煩惱。如果說地方文化是生活的累積,那麼田野調查往往就是看見生活情境的起點。
Thumbnail
想帶著學生走出校園,但卻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又或者想要與地方建立連結,但總不知道要尋找什麼樣的合作對象?相信這是108課綱上路以來,許多在中小學任教的教育工作者們的一大煩惱。如果說地方文化是生活的累積,那麼田野調查往往就是看見生活情境的起點。
Thumbnail
這些討論對於地方文化課程設計有何幫助?為什麼要有這些認知呢?原因在於,地方文化課程的設計,核心在於尋找文化、教育和社會的交會點,在任意兩個領域思維的交會處,便會產生創新設計的切入點,而三者重疊之處,便是課程設計的關鍵核心。
Thumbnail
這學期為高三文史法政班的國文加深加廣課,設計了「地誌文學」這樣的主題。十八歲的學生即將上大學、出門遠行,而因為排名較前、資源較豐的大學多半在北部,所以我們高雄的優秀子弟往往北漂,在北部讀完書,不少人也就留在北部找工作、定居生活,很少回鄉了!所以想要藉由這個單元教學,讓她們更理解高雄家鄉
回想起四年前剛到大學兼課時,總想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作為課程的一部分,並告訴學生那些內容有多麽地重要。雖然,在課堂中,我總是可以講得口沫橫飛、天花亂墜,但學生的反應相當冷淡。在第一個學期的授課中,這個現象對我而言是很大的震撼。
Thumbnail
不同文化下的教育觀念可能會非常的不同,對於課外閱讀的重要性,以及他們在語言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藉由在英國時與我同學的對話,不禁讓我反思在台灣所根深蒂固的教育觀念:「課內」與「課外」,在語言教學中是否合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工作室與二林高中合作設計的校訂必修「二林譜系列課程」。該課程以地方文化為主軸,著重於師生與在地人的連結與互動,並透過不同方式,提升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識。學期初的文化座談中,強調了學生之間的連結,以及團隊合作和社群解決問題的能力,期盼培養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社會人文素養。
今年有個偶然的機會,和其他夥伴共同開發了一套新課程:走讀南門。「走讀」兩個字代表「走出教室去學習課本上沒有教的知識」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參加一個研習後的心得與省思,內容涵蓋了作者對於自己與他人感受的反思,以及對於學校教師課程設計的看法。文章中透露了作者在活動中的焦慮不安感,並提到了對於情緒處理的重視。整篇文章將作者的個人經歷與對教育體制的看法相結合,提出教師對課程設計的重要提醒。
閱讀,於我而言是打開腦洞和眼界通道。透過閱讀・觀察・實踐得到的心得,主要聚焦在改變思維、如何學習相關的主題,之後也會分享學習語言的實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