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札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寫一半的小說突然停了,寫不下去,前面想寫的東西通通跑掉,不見了,怎麼辦?只好來整理自己寫過的碎碎念。
彷彿電影《鴿子在樹枝上沉思》裡,接電話的人不斷重複著「聽你過得好,我也很開心」,真是這樣嗎?還是一種催眠?
~~~~~~~


1. 創作小說的那種悠緩節奏,那種不渴望速成的感覺。有得寫就寫多一點,沒得寫就出去晃晃。從來即明白自己與「快」是沾不上邊的,明白自己也不是真的渴望成為非要成名的作家,所以隨著創作本身的速度走就行。


2. 汪曾祺的《受戒》充滿著純樸抒情,一整篇平淡的散文筆調,完全想不到這篇小說的創作歷程竟然超過20年。有位作家前輩曾經說過,「一個人如果到四十歲還寫不出甚麼作品的話,那就表示他沒有辦法再寫了。」再想另外一位作家前輩已經來到古稀之年,至今還念念不忘創作大夢,即使一場水災把他已寫的作品淹沒了,依然重新出發,孜孜不倦寫著他的大河小說。
而我的〈那兒不過是個洞〉,寫了再寫,改了再改,加添刪減了十年,終於有天發表,或許別人不這麼想,但我卻小小認為,那是我自寫作以來最好的一篇作品。
我不想停,最近想寫的完全卡住不想動,就像你騎腳踏車,看著別人汽車呼嘯而過,也只能安慰自己,總有一天你會到達你想要到達的終點,努力吧。


3. 一直以來,我都在尋找自己一人就能完成的事。想要為那些已經逝去的人寫些什麼,腦子裡卻如龐雜繁亂的線找不到源頭,有時這邊把它剪斷後又像風中殘燭般,沒有支點。
想要開始新的創作,走在路上發現一些風景,心中總是會湧起激發,想要為這樣的景觀拍些什麼,或者寫些什麼做為小說的背景,而那些風景都關係著個人的生存狀態,蘊含複雜人際間的互動連結。


4. 似乎學文學的人總是希望有天能夠寫出作品來得個什麼文學獎,有天聽姐姐說起她大學同學的女兒也是唸中文系,也很愛寫作,彷彿現在每個人不管如何都能寫出個什麼。我想,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如何持續創作並讓作品讓人「看見」並「發現」它的好,才是真的。


5. 作家巴代曾說很多寫作者不太談銷售的問題,這確實是一個險峻的現實。我其實完全不在意我那第一本小說到底能賣多少錢,我更知道,我可能再也沒有第二本書了。台灣出版業做得很辛苦,何況是純文學?


6.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愛用第二人稱「你」。記得創作某篇小說時用的是「你」與「我」的交叉敘述,得到還不錯的評價。後來讀了高行健的《一個人的聖經》,好喜歡他把第二人稱的敘述發揮到極致,有的語氣要是換成第一人稱「我」,整個句子味道完全不對。這也啟發了我想要寫都是以「你」作為主角敘述的小說。


7. 很多作家在寫當下的作品,通常也只是一個小點子或是為了表現一種氛圍。例如福樓拜在創作《包法利夫人》,只是為了表現那某種類似在一些長滿小浮蟲的角落發霉的感覺。例如莒哈斯的很多作品,總是折射她那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刻。有人也曾說過我的作品常常有意無意說著同樣的事件,意謂著我必須要去「正視」才能脫離。


8. 從小到大搬家搬過好幾次,最記得的還是高雄二聖二路的書房。小時候看到那麼多的書,想到的可能是家裡有人想當作家。對於某些書我還殘留著一些記憶,如大堆頭的王雲五百科全書,如新潮或是水牛出版的經典名著。儘管當時年紀小沒把那些書看完,此刻想起來,那可都是一頁頁的滄桑。現在我自己有個書房,在書房裡我努力地孵著寫作的夢,卻仍忘不了高中時我創作了一篇小說,拿給父親看,想從他那裡得到讚美,他冷冷翻了幾頁即把它還給我。奇怪的是當時我並不覺得有什麼,現在竟然有種受傷的感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墨依的沙龍
1會員
24內容數
讀書與寫作
墨依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12/01
到底何謂旅行? 旅行,是一種對自我的追尋及對內在世界的審視,更是對生存意義的重新定位。
Thumbnail
2020/12/01
到底何謂旅行? 旅行,是一種對自我的追尋及對內在世界的審視,更是對生存意義的重新定位。
Thumbnail
2020/11/29
     閱讀文學小說有時可用不同的觀點切入。    
Thumbnail
2020/11/29
     閱讀文學小說有時可用不同的觀點切入。    
Thumbnail
2020/11/29
    尚未接觸日治時期文學,總以為那時期的文學皆為所謂台灣社會批判日本殖民政權的反抗文學,直到認識幻影作家翁鬧,由此改觀。     
Thumbnail
2020/11/29
    尚未接觸日治時期文學,總以為那時期的文學皆為所謂台灣社會批判日本殖民政權的反抗文學,直到認識幻影作家翁鬧,由此改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是開點評直播時遇到的事情。 有一位來自香港的作者,在點評活動投稿了一篇短篇作品,雖然因為直播時間有限的關係,沒能看完,但從賞析到的部分,已經充分感受到作者對於現實的無奈與憤慨。 作者想將現實中難以實現的展望,在創作的世界中成真,也正因為如此,劇情之中有些展現部分就顯得過於殘酷,讓當時的我頓時不知該
Thumbnail
這是開點評直播時遇到的事情。 有一位來自香港的作者,在點評活動投稿了一篇短篇作品,雖然因為直播時間有限的關係,沒能看完,但從賞析到的部分,已經充分感受到作者對於現實的無奈與憤慨。 作者想將現實中難以實現的展望,在創作的世界中成真,也正因為如此,劇情之中有些展現部分就顯得過於殘酷,讓當時的我頓時不知該
Thumbnail
寫作的理由? 這個理由或者對你們來說是很扯,但是我在孩童時得出的答案始終如一:因為我想寫,非這種生活不可。 熱情伴隨著的壓力 或許是因為這種虛無縹緲的原因,使自己有種說不出的壓力。 因為寫作而差點放棄寫作 從掙扎中找回那點光 若果問我有沒有克服之前的困難,我可以答你:沒有!但以後我會笑著去面對。
Thumbnail
寫作的理由? 這個理由或者對你們來說是很扯,但是我在孩童時得出的答案始終如一:因為我想寫,非這種生活不可。 熱情伴隨著的壓力 或許是因為這種虛無縹緲的原因,使自己有種說不出的壓力。 因為寫作而差點放棄寫作 從掙扎中找回那點光 若果問我有沒有克服之前的困難,我可以答你:沒有!但以後我會笑著去面對。
Thumbnail
官方為徵文頁所設定的標題──每篇文章都是一場美麗邂逅──我想是最得我共鳴的一句話。 我與這些朋友可能國籍不同、年紀不同、經歷不同,若非透過文字,這輩子我們也許都不會相遇。可正因我當時選擇踏上寫作這條路,我們才得以牽起一段筆友之緣,在繁忙之中找到一片小小綠洲。 如今的我,早已不像當年只將…
Thumbnail
官方為徵文頁所設定的標題──每篇文章都是一場美麗邂逅──我想是最得我共鳴的一句話。 我與這些朋友可能國籍不同、年紀不同、經歷不同,若非透過文字,這輩子我們也許都不會相遇。可正因我當時選擇踏上寫作這條路,我們才得以牽起一段筆友之緣,在繁忙之中找到一片小小綠洲。 如今的我,早已不像當年只將…
Thumbnail
  我驚懼,我猶疑,所以不敢寫作。閱讀完、體驗完許多作品後,我欣喜,我悸動;我惆悵,我感動。到頭來,我依然寫作。沒有才能、資格、價值、意義的話,還能夠寫作嗎?我不知道,但我依然去寫。   
Thumbnail
  我驚懼,我猶疑,所以不敢寫作。閱讀完、體驗完許多作品後,我欣喜,我悸動;我惆悵,我感動。到頭來,我依然寫作。沒有才能、資格、價值、意義的話,還能夠寫作嗎?我不知道,但我依然去寫。   
Thumbnail
  城市中的某座圖書館內…… 我坐在一個靠窗的位置,手中握著筆、左手壓著一本老舊的筆記本,筆尖反覆來回的觸碰紙張,卻始終寫不出多好的故事。 寫了一小段後,捨棄…… 寫了一小部分後,劃叉…… 寫了幾個字後,停下筆思考……     腦中的思緒不斷交錯,無數小點匯聚成線,不斷交錯的同時也顯得凌亂不堪。
Thumbnail
  城市中的某座圖書館內…… 我坐在一個靠窗的位置,手中握著筆、左手壓著一本老舊的筆記本,筆尖反覆來回的觸碰紙張,卻始終寫不出多好的故事。 寫了一小段後,捨棄…… 寫了一小部分後,劃叉…… 寫了幾個字後,停下筆思考……     腦中的思緒不斷交錯,無數小點匯聚成線,不斷交錯的同時也顯得凌亂不堪。
Thumbnail
人都不會知道自己在何時寫了篇什麼樣的文章,可以給人什麼樣的激勵或療癒效果,甚至改變人的一生。 文字是有力量的,至少我認真相信著。 文字變現絕不是不好的事情,這也是一份值得追求的事業。但期待自己在這樣的過程中,別迷失了自己,也別忘了初衷。
Thumbnail
人都不會知道自己在何時寫了篇什麼樣的文章,可以給人什麼樣的激勵或療癒效果,甚至改變人的一生。 文字是有力量的,至少我認真相信著。 文字變現絕不是不好的事情,這也是一份值得追求的事業。但期待自己在這樣的過程中,別迷失了自己,也別忘了初衷。
Thumbnail
彷彿電影《鴿子在樹枝上沉思》裡,接電話的人不斷重複著「聽你過得好,我也很開心」,真是這樣嗎? 還是一種催眠?
Thumbnail
彷彿電影《鴿子在樹枝上沉思》裡,接電話的人不斷重複著「聽你過得好,我也很開心」,真是這樣嗎? 還是一種催眠?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