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旅行的深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到底何謂旅行?
旅行指的是一個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的移動,當一個人在街上散步時可以是種旅行,更由於交通工具選擇的不同,所看到的景觀以及感受到的記憶也都會有所轉變。
在此過程,常常呈現一種自我與他者的人我關係。
進一步說,旅行,是一種對自我的追尋及對內在世界的審視,更是對生存意義的重新定位,並可引申為一個人由出生到死亡的旅程。
而旅行地點在地理上的方位往往是由旅行者主觀的情感所賦予的意義。
旅行可說是將想像的空間實體化,其所建構的空間歷程即必須涉及個人的追尋認同。
對旅者而言,他們無法掌握眼前不可預知的處境,而不安會使得人詢問自己到底是誰,也逼使著自己找尋新的認同。
旅者必須重新審視自己在旅行中所身處的時間與空間的位置,在人生歷史長河中,找到安置自己的地方。
每一次旅行出發就是一個自我的離棄。
當你離開一個車站,一個港口,一個地方,將自己拋棄於速度的運動之中,讓自己離開。
我們的人生旅程也是在不斷地移動,不斷地出發,不斷地自我離棄,不斷地在速度的暴力中尋找自身的位置。
移動必定要有終點,必也要能夠為個體所停靠。
個體的移動以證明自我的存在,以證明自我還有生存的能力,這是作為一個人為何要「旅行」的最大價值。
在一層一層的迷途中找尋著回家的路,找尋著意義的消滅。
保羅鮑爾斯的北非撒哈拉之行想要尋找已經消失的愛情,卻在噩耗降臨後才真正體會那趟旅行的真義。
布希亞也曾駕著跑車橫越美國大陸,想要尋找星星的美國,一路卻碰上那一望無際的沙漠。
沙漠是人類消失的理想模式。
當你離開沙漠,不管走到哪裡,你的眼睛還是繼續在你心中創造完美的空無;在每一處有人煙的地區、每一處風景,你的眼睛都看見其底下有沙漠,像浮水印般 。
鮑爾斯與布希亞用死亡與消失來證明自己存在,那麼它終究還是曾經存在過。
黑人作家鲍德溫旅居巴黎,於《喬凡尼的房間》寫下了他自己「無法回家」的情緒。
「剎那間我感到疼痛,忍無可忍,我渴望回家;不是回到旅館,那個位於巴黎的一條巷子、門房因為我沒付賬而限制我回去的地方;而是我的家,隔了一海之遙,回到我所認識而可以瞭解的人事物身邊;那些事物,那些地方,那些人,不管如何苦澀,我還是不可自拔的愛著,超過一切其他東西。我從來不知道自己會有這樣的情緒,我嚇到了。我清楚看到自己,做為一個漫遊者、一個探險家,遊蕩全世界,沒有地方下錨。」
所有的旅者到後來都會發現,他們的旅行老早即已不再是旅行,而是一種基本的定律,他們沒有任何理由去非要到達目的地不可,因為旅程沒有終點,是無止盡的。
最後終將發現尋覓已久的烏托邦,即在心裡。
avatar-img
1會員
24內容數
讀書與寫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墨依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閱讀文學小說有時可用不同的觀點切入。    
    尚未接觸日治時期文學,總以為那時期的文學皆為所謂台灣社會批判日本殖民政權的反抗文學,直到認識幻影作家翁鬧,由此改觀。     
藉由川端康成的成長,我們看到他從開始寫作的歷程。少年的川端是個孤獨的人,他內心渴望能與自己覺得「美」的人有肌膚之親,他自己不時也會表現出女性化的舉動。而他執著的是一種「少女」的美,與另外一位寫「母性」的谷崎潤一郎,風格是不同的。
突然發現自己書架上有好幾本馬奎斯的書。
有些小說讓我相見恨晚。
再度拿出張錯的詩集《飄泊者》讀著。
     閱讀文學小說有時可用不同的觀點切入。    
    尚未接觸日治時期文學,總以為那時期的文學皆為所謂台灣社會批判日本殖民政權的反抗文學,直到認識幻影作家翁鬧,由此改觀。     
藉由川端康成的成長,我們看到他從開始寫作的歷程。少年的川端是個孤獨的人,他內心渴望能與自己覺得「美」的人有肌膚之親,他自己不時也會表現出女性化的舉動。而他執著的是一種「少女」的美,與另外一位寫「母性」的谷崎潤一郎,風格是不同的。
突然發現自己書架上有好幾本馬奎斯的書。
有些小說讓我相見恨晚。
再度拿出張錯的詩集《飄泊者》讀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次半自助旅行點燃了體內的旅遊魂,這才發現自己熱愛以自主探索方式去看世界去看人。
Thumbnail
「因為有一個目的,而你選擇出發前往。」 如果問我說旅行是帶有什麼樣的意義?我應該會說就是一種「尋求」。你可能是要尋求著放鬆、尋求與生活圈外的人交流,又或是尋求自我探索。甚至這個「尋求」最後所得到的,可能來自於你的出發、過程或是終點。 雖然我對於《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中吉兒跟朋友抱怨生
Thumbnail
旅行,就是偏離日常軌道的探險,讓自己永遠在重新定位中。旅行既是觀點轉換,又是身分的轉換,地方因為你而有了意義。
Thumbnail
對我而言,旅行的意義是多采多姿的,從年少的憧憬到隨著年齡增長的思考,旅行意義不斷變化。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對旅行觀唸的轉變,認為應該用心感受當地文化和人情才能真正體會旅行的意義。他喜歡紀錄旅行的點滴,這些回憶成為了他的寶藏。此外,他更傾向於在國內進行深度旅行,探索臺灣的風土人情。
Thumbnail
我不時渴望出走,即使每次和陌生人交談前,仍有些膽怯和戒備;翻山越嶺前,仍會擔心體力不支;浸泡大海和溪流時,仍會害怕暗流滑石。我深知我是個如此膽小,卻又對一切充滿好奇的人,為了滿足不安跳動的靈魂,還是輕啟家門,勇敢前行吧!
Thumbnail
  「這趟旅行的唯一問題是:意義的消滅可以到什麼樣的程度。」   《美國》(Amérique , 1997)為法國哲學家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 1929—2007)遊歷美國紐約、德州、沙漠、拉斯維加斯、洛杉磯等地的遊記;兼具詩意、哲學性的書寫,可作為認識布希亞哲學「
Thumbnail
  「思想非起源於主客對立,而是對土地的思索」─德勒茲   何謂旅行?以人、事、時、地、物來說的話,旅行的「人」可以是一個人、一家人或一群人;可以是跟年輕人、中年人或老年人;可以是跟同性、異性或雙性,甚至是虛擬的人(如充氣娃娃)。旅行的「事」可以是自己的事、他人的事;可以是追美景、嘗美
Thumbnail
世界是我們的認知所構成,我們要穿越孤獨的沙漠,真正的內心解放是讓自我分析成為日常。國外常常看到一句話:home is a feeling. 像宇宙的塵埃,內心的解放必定穿越孤身的沙漠。眾人皆瘋才正常的世界?離別不會提前預告。這篇文章討論了過往與當下的自己相處,並引述了佛洛姆的觀點,似曾相識的比喻。
旅行,讓人不得不進入有限的時空。 只留下"必須"在生命裡, 哪些是你的"必須"? 有些人旅行是為了離開, 有些人旅行是為了放下, 有些人是為了結束又或者是想要追尋新的開始。 你的旅行為了什麼呢?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次半自助旅行點燃了體內的旅遊魂,這才發現自己熱愛以自主探索方式去看世界去看人。
Thumbnail
「因為有一個目的,而你選擇出發前往。」 如果問我說旅行是帶有什麼樣的意義?我應該會說就是一種「尋求」。你可能是要尋求著放鬆、尋求與生活圈外的人交流,又或是尋求自我探索。甚至這個「尋求」最後所得到的,可能來自於你的出發、過程或是終點。 雖然我對於《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中吉兒跟朋友抱怨生
Thumbnail
旅行,就是偏離日常軌道的探險,讓自己永遠在重新定位中。旅行既是觀點轉換,又是身分的轉換,地方因為你而有了意義。
Thumbnail
對我而言,旅行的意義是多采多姿的,從年少的憧憬到隨著年齡增長的思考,旅行意義不斷變化。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對旅行觀唸的轉變,認為應該用心感受當地文化和人情才能真正體會旅行的意義。他喜歡紀錄旅行的點滴,這些回憶成為了他的寶藏。此外,他更傾向於在國內進行深度旅行,探索臺灣的風土人情。
Thumbnail
我不時渴望出走,即使每次和陌生人交談前,仍有些膽怯和戒備;翻山越嶺前,仍會擔心體力不支;浸泡大海和溪流時,仍會害怕暗流滑石。我深知我是個如此膽小,卻又對一切充滿好奇的人,為了滿足不安跳動的靈魂,還是輕啟家門,勇敢前行吧!
Thumbnail
  「這趟旅行的唯一問題是:意義的消滅可以到什麼樣的程度。」   《美國》(Amérique , 1997)為法國哲學家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 1929—2007)遊歷美國紐約、德州、沙漠、拉斯維加斯、洛杉磯等地的遊記;兼具詩意、哲學性的書寫,可作為認識布希亞哲學「
Thumbnail
  「思想非起源於主客對立,而是對土地的思索」─德勒茲   何謂旅行?以人、事、時、地、物來說的話,旅行的「人」可以是一個人、一家人或一群人;可以是跟年輕人、中年人或老年人;可以是跟同性、異性或雙性,甚至是虛擬的人(如充氣娃娃)。旅行的「事」可以是自己的事、他人的事;可以是追美景、嘗美
Thumbnail
世界是我們的認知所構成,我們要穿越孤獨的沙漠,真正的內心解放是讓自我分析成為日常。國外常常看到一句話:home is a feeling. 像宇宙的塵埃,內心的解放必定穿越孤身的沙漠。眾人皆瘋才正常的世界?離別不會提前預告。這篇文章討論了過往與當下的自己相處,並引述了佛洛姆的觀點,似曾相識的比喻。
旅行,讓人不得不進入有限的時空。 只留下"必須"在生命裡, 哪些是你的"必須"? 有些人旅行是為了離開, 有些人旅行是為了放下, 有些人是為了結束又或者是想要追尋新的開始。 你的旅行為了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