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與書:我們一起來尋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2020 年 Covid-19 病毒出現並快速擴散、造成無數人染疫甚或死亡,有些人較幸運,健康沒有受到侵犯,卻也都飽受全球秩序大亂之苦,「危險」成為這一年社會的共感。2021 台北國際書展,新經典文化、早安財經、寫樂文化、啟明出版、方格子以及 VERSE 以「危險與書」為題,帶讀者從「危險」的角度,認識我們。

危險與書可以有很多種關係,例如 2018 年啟明出版普利摩李維回憶錄《如果這是一個人》時,我曾在 Okapi 發表一篇題為「警示危險的不詳預兆」的文章,介紹李維如何透過一個被害者的奧許維茲集中營回憶,強調「非我族類就是敵人」概念的危險。危險的感覺是一種保護機制,有些書成功地在人們心中召喚「危險」,例如《如果這是一個人》,目的在於希望保護後世的人。

另一種危險與書的關係,最著名的例子是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這我是親身體驗過的)。傳聞此書出版後造成了一陣自殺的風潮,因為讀者的心理狀態與書中主角的內心描述契合,維特最終走進死角,讓共鳴的讀者沒有選擇同主角走入相同命運。當然歌德寫作的意圖並非鼓勵自殺,他在引言中就這麼寫著:

善良的人呀,你正體驗著他那樣的煩惱,那就從他的痛苦中汲取慰藉吧,倘若由于命運的播弄或自身的過錯而覓不到知音,那就讓這本小書做你的朋友吧。

無論如何,當處在危險心理狀態的時候,人們會感受到懼怕,但不容易看清原因。此時遇上觀察入微、文筆傑出的作者建構出的相同世界,必定產生強力的共振,讓讀者驚恐地意識到「這是一本危險的書」。讀者會難過、會哭、會白天想晚上想,這是文學的魅力與力量。只要讀者沒有被它完全摧毀,讀者遲早將從它得到溫暖(或者有人說:那些殺不死你的,必然使你更強大)。我個人書單中屬這一類的危險的書有:約翰威廉斯《屠夫渡口》、萊蒙托夫《當代英雄》、杜斯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記》、徐珮芬《夜行性動物》以及潘柏霖《我討厭我自己》。

再一種危險與書的關係(可能是最直覺的),是那些帶你去冒險的書。人或多或少喜歡刺激,或者說,遊走在危險邊緣,這是一種會使人上癮的感受。但如果我們享受刺激,又不希望承擔危險真正發生的風險,聰明的我們會選擇閱讀有這樣特性的書籍(這個面相可稱為「娛樂」)。舉例來說,迪迪耶德官《林園水塘部》帶我們到平安時代的日本,化身為一名剛剛喪夫的寡婦,承擔起丈夫雙肩挑起裝滿了水運送數十隻活鯉魚進京的重擔,經歷謀財劫色的危險,跋山涉水徒步把鯉魚送到京城。又或者像是伊恩麥克尤恩的《堅果殼》,讓我們化身為母親腹中的胎兒,幾近無能為力的見證一場母親與父親的弟弟勾結,謀劃殺害父親的陰謀。又或者像是伊恩麥奎爾的《北海鯨夢》,帶我們搭上 19 世紀中葉的蒸汽捕鯨船,與一群為了生存與利益各懷鬼胎的粗人為伍,前往北極海域捕殺鯨魚。又或者像是湯瑪斯哈里斯的《卡莉摩拉》,讓我們化身為一名因政局戰亂逃到美國尋求庇護的女孩,看守一個藏著價值連城的黃金的豪宅,隻身對抗各方爭奪寶藏的勢力。

以上我僅就文學閱讀與危險的幾種關係作分享,但我想像從危險的角度看其他類型的書也會有諸多發現,例如當我遇上與我的信仰衝突卻又具有說服力的書,或是讀到「錯誤」的工具書。總歸以上,對我而言,危險的書可以保護你、可能摧毀你、可能給你力量、可以帶給你娛樂。如果你跟我一樣,喜歡危險的書,2021 台北國際書展,請到「危險與書」展位一起來尋寶。


危險與書──2021台北國際書展聯合徵文

那麼對你而言,「閱讀」何以「危險」?歡迎愛好閱讀與創作的你,自由地以小說、圖文、新詩、散文、觀點評論……不限形式,分享你心中對於「危險與書」的想像。

2021台北國際書展 A112 展區 6 家聯展

2021台北國際書展,將由〈新經典文化〉、〈寫樂文化〉、〈VERSE〉、〈啟明出版〉、〈早安財經〉、〈方格子〉聯合在A112展區與你共享閱讀的危險與美好。

日期:2021/1/26~31
地點:世貿一館
交通:捷運信義線 台北101/世貿站(一號出口離A112最近)
資訊:點此加入聯展粉專,最新活動資訊不錯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林聖修的沙龍
1會員
1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要寫這個主題之前,最困擾我的是要談論哪種危險,是書市現在已經在瀕臨危及關頭了?還是歷史傳說裡面那些危險的書?抑或者是閱讀很危險? 最後還是決定是來談書真實造成的危害,也就是:「『讀書』的危險。」
Thumbnail
要寫這個主題之前,最困擾我的是要談論哪種危險,是書市現在已經在瀕臨危及關頭了?還是歷史傳說裡面那些危險的書?抑或者是閱讀很危險? 最後還是決定是來談書真實造成的危害,也就是:「『讀書』的危險。」
Thumbnail
知識對我來說是一把雙面刃,知道得越多事情可以理解得更透徹,但知道得越多往往讓人更焦慮,這感覺很矛盾,但矛盾本身好像就是知識的特點。有人嘲笑知識焦慮是一種中產階級的自作多情,不過說來也是有趣,自作多情應該是人類本性裡的基因,相信自己是天選之人也才知道自己生活的意義,而能安穩地活著
Thumbnail
知識對我來說是一把雙面刃,知道得越多事情可以理解得更透徹,但知道得越多往往讓人更焦慮,這感覺很矛盾,但矛盾本身好像就是知識的特點。有人嘲笑知識焦慮是一種中產階級的自作多情,不過說來也是有趣,自作多情應該是人類本性裡的基因,相信自己是天選之人也才知道自己生活的意義,而能安穩地活著
Thumbnail
借用徵文裡的一句話說:「書的存在,為了製造知識的狂亂,為了讓讀者患上資訊焦慮症。」而書不過是「知識」或「資訊」的載體,確切來說,製造知識狂亂、讓人焦慮的,正是知識(或資訊)本身。
Thumbnail
借用徵文裡的一句話說:「書的存在,為了製造知識的狂亂,為了讓讀者患上資訊焦慮症。」而書不過是「知識」或「資訊」的載體,確切來說,製造知識狂亂、讓人焦慮的,正是知識(或資訊)本身。
Thumbnail
「所以在古代,成為讀者本身是有一定危險的,首先你要確保你看的書不是禁書,否則你看看詩歌集都有可能受黥刑然後被拉去修長城。」
Thumbnail
「所以在古代,成為讀者本身是有一定危險的,首先你要確保你看的書不是禁書,否則你看看詩歌集都有可能受黥刑然後被拉去修長城。」
Thumbnail
當生活一成不變,彷彿整個人被困在孤島上時,閱讀就是連向外面世界的通道。透過文字所搭建的橋樑,可以劃破時間與空間的阻隔,在過去與未來的河流中游動,於奇幻與現實之間來回穿梭。 然而有時候,書籍也能在平靜的日子裡敲響警鐘,在開拓視野的同時,讓人意識到自己對安逸生活的麻木與漠視。 生活其實不一定那樣幸福
Thumbnail
當生活一成不變,彷彿整個人被困在孤島上時,閱讀就是連向外面世界的通道。透過文字所搭建的橋樑,可以劃破時間與空間的阻隔,在過去與未來的河流中游動,於奇幻與現實之間來回穿梭。 然而有時候,書籍也能在平靜的日子裡敲響警鐘,在開拓視野的同時,讓人意識到自己對安逸生活的麻木與漠視。 生活其實不一定那樣幸福
Thumbnail
  以前的我看書只是為了拿成績,現在的我閱讀則是為了我自己,還到了沒有閱讀不行的地步。大概只有看書時可以讓我完全進入文字的世界。 有些事情開始做了之後才發現根本停不下來,就像閱讀。   在疫情肆虐全球的狀態下,我們還能辦書展真的是一件非常不簡單的事情,尤其最近國際情勢告訴我們病毒正在變化當中,將
Thumbnail
  以前的我看書只是為了拿成績,現在的我閱讀則是為了我自己,還到了沒有閱讀不行的地步。大概只有看書時可以讓我完全進入文字的世界。 有些事情開始做了之後才發現根本停不下來,就像閱讀。   在疫情肆虐全球的狀態下,我們還能辦書展真的是一件非常不簡單的事情,尤其最近國際情勢告訴我們病毒正在變化當中,將
Thumbnail
書的存在,為了製造知識的狂亂,為了讓讀者患上資訊焦慮症;書的意義,是要不斷接近與他人的世界,不斷重建又破壞界線;書的危險,是為了一遍又一遍的殺死自己,無數次的重新開始人生。 閱讀和知識使人狂亂,一本書足以使世界天翻地覆。書是劈開心中冰凍三尺的海洋那把斧頭,而我們不能不拿起那把斧頭。
Thumbnail
書的存在,為了製造知識的狂亂,為了讓讀者患上資訊焦慮症;書的意義,是要不斷接近與他人的世界,不斷重建又破壞界線;書的危險,是為了一遍又一遍的殺死自己,無數次的重新開始人生。 閱讀和知識使人狂亂,一本書足以使世界天翻地覆。書是劈開心中冰凍三尺的海洋那把斧頭,而我們不能不拿起那把斧頭。
Thumbnail
似乎在所有時代,辦雜誌都是一件危險的事。 雜誌,是有話要說的(而且應該是很多話),是有立場與態度的。然而,這個社會是否會持續需要這本雜誌傳遞的思想、理念?是這些思想理念能否擊中人心?這是危險的考驗。
Thumbnail
似乎在所有時代,辦雜誌都是一件危險的事。 雜誌,是有話要說的(而且應該是很多話),是有立場與態度的。然而,這個社會是否會持續需要這本雜誌傳遞的思想、理念?是這些思想理念能否擊中人心?這是危險的考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