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天花亂墜】從《將進酒》看詩仙的逍遙人生
付費限定

【天花亂墜】從《將進酒》看詩仙的逍遙人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李太白文集》之《將進酒》。(來自大紀元.公有領域)

《李太白文集》之《將進酒》。(來自大紀元.公有領域)

小序

筆者與詩仙的第一次接觸,應該就在小學時代。筆者接觸的第一首詩仙的詩,就是那首家傳戶曉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短短四句二十字的五言絕句,便驚動了筆者的小小心靈,為何簡短的一首詩,可以如此動人?如此淒美?小時候的筆者,沒有深究其原因,又直到中學時代,當老師要求我們背誦詩仙的《將進酒》和詩史的《兵車行》時,筆者再一次被詩仙的詩感動了。

《將進酒》的美,好比凡人(筆者)對神仙(詩仙)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生活之嚮往。唯有詩仙才可以寫出「凡人」也寫不到的神仙之詩。當然,筆者也喜歡詩史的詩,尤其是那首《春望》,聽得筆者感同身受,讀得筆者痛哭流涕,當年的巔峰過去,在筆者眼前乃歷歷在目,同時,筆者亦緬懷著大中華的盛世。可惜近幾年的遭遇,使筆者不得不將詩史情懷埋藏在心底裏,苦嘆「伯樂不識馬」!故改行與詩仙遊戲人間。

大學時代在台灣渡過一年以後,因個人問題,又與新文學之思想格格不入,故回歸香江,重拾古文之道,以倣效聞一多先生的「勒馬回韁作舊詩」。在學期間,在恩師的教導和啟蒙下,重新認識唐詩宋詞,重新認識詩仙。方知詩仙情懷,詩仙浪漫等等思緒,難以用筆墨盡錄之,同時,亦知《靜夜思》原文應作:「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不管原文為何?或抄錄出錯,筆者身處「安樂」而無「憂患」之世,未能大展拳腳,與詩仙「會須一飲三百杯」又何妨?

筆者認為《將進酒》係詩仙之代表作,因此詩幾乎說明了詩仙的一生,及詩仙對其所身處之世道的感慨,筆者崇拜詩仙「出世」之浪漫,愛好《將進酒》意境之唯美,故筆者以《將進酒》論詩仙的逍遙人生。


李白畫像(來自維基百科)

李白畫像(來自維基百科)

李白的逍遙一生

李白的一生,可以用「逍遙」二字來概括,而逍遙二字,乃出自於莊子之《逍遙遊》。何謂「逍遙」?黃錦鋐先生在《新譯莊子讀本.逍遙遊》落注曰:「逍遙之意,是欲心意自得,而重在無為,人不能逍遙,病在有為。其所為之事,又是功呀!名呀!己呀!因此說:『聖人無名,神人無功,至人無己。』能達到無名無功無己的境地,自然就無為了,自然就逍遙了。」〔1〕明白「逍遙」二字的意義後,讓我們回個頭來看看李白的「逍遙一生」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759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躬耕隴畝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猶真里斯的沙龍
16會員
95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猶真里斯。【躬耕隴畝】收錄我的精編散文和小說作品為主。小說作品包括短篇、中篇和長篇連載小說。一篇小說的誕生實在不容易,更何況是長篇小說?為這些作品找到知音人更加不容易。相識是種緣份,每篇作品都是我的親生子女,謝謝你在海天一隅中,找到他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猶真里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縱觀中國詩歌文學,先秦有詩經和楚辭,隋唐有近體詩,宋有宋詞,元有元曲。詩歌文學所描述的既是個人情感,也是將當代社會的人生百態、林林總總,忠實呈現於讀者和後人的眼前。若果說唐詩將「詩」的文學推至頂鋒的話,也不以為過。然而,詩至宋代漸漸式微,取而代之,便是「以曲而填詞」的文學體裁出現,故此宋詩……………
中國的考試制度來自于科舉制度,科舉制度始於隋代,成於唐代,而終於清代。至民國時代,孫中山先生創立了五權憲法,其中之一權為考試權,考試權成為當時國家選拔公務人員的主要辦法。考試權的本質,其實與科舉制度是相同的,只是美其名說,不論貧富貴賤,所有人都有權利,以考試辦法晉身於公務人員和國家體制行例……
老子曰:「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1)若意譯為白話,其文即為:「大道廢棄以後,必有人提倡仁義;若詭智巧辯興作,詐偽即生;家庭六親失和,必有孝慈;國家昏亂不治,必有忠臣。」式觀老子所言,即可窺周代禮治之興衰,道出我國五千年興替之因果,示明儒家……
「教」者和「學」者通常出現在何處? 「教」與「學」這兩個相反的語素當碰在一起時,便會發生奇妙的化學作用,它們會變成一個詞語-「教學」。何謂「教學」?時人認為,「教學」一詞乃圍繞著兩類人,這兩類人分別是「教」者和「學」者。
沈從文的散文作品《湘行散記.桃源與沅州》是記載桃源和沅州兩地的所見所聞。在作品中,沈從文先到桃源,然後乘小划至沅州。然而,以描述「至美風光」,探究文中精華,其著墨最多者,莫過於桃源縣的天、地、人。
縱觀中國詩歌文學,先秦有詩經和楚辭,隋唐有近體詩,宋有宋詞,元有元曲。詩歌文學所描述的既是個人情感,也是將當代社會的人生百態、林林總總,忠實呈現於讀者和後人的眼前。若果說唐詩將「詩」的文學推至頂鋒的話,也不以為過。然而,詩至宋代漸漸式微,取而代之,便是「以曲而填詞」的文學體裁出現,故此宋詩……………
中國的考試制度來自于科舉制度,科舉制度始於隋代,成於唐代,而終於清代。至民國時代,孫中山先生創立了五權憲法,其中之一權為考試權,考試權成為當時國家選拔公務人員的主要辦法。考試權的本質,其實與科舉制度是相同的,只是美其名說,不論貧富貴賤,所有人都有權利,以考試辦法晉身於公務人員和國家體制行例……
老子曰:「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1)若意譯為白話,其文即為:「大道廢棄以後,必有人提倡仁義;若詭智巧辯興作,詐偽即生;家庭六親失和,必有孝慈;國家昏亂不治,必有忠臣。」式觀老子所言,即可窺周代禮治之興衰,道出我國五千年興替之因果,示明儒家……
「教」者和「學」者通常出現在何處? 「教」與「學」這兩個相反的語素當碰在一起時,便會發生奇妙的化學作用,它們會變成一個詞語-「教學」。何謂「教學」?時人認為,「教學」一詞乃圍繞著兩類人,這兩類人分別是「教」者和「學」者。
沈從文的散文作品《湘行散記.桃源與沅州》是記載桃源和沅州兩地的所見所聞。在作品中,沈從文先到桃源,然後乘小划至沅州。然而,以描述「至美風光」,探究文中精華,其著墨最多者,莫過於桃源縣的天、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