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國的考試制度來自于科舉制度,科舉制度始於隋代,成於唐代,而終於清代。至民國時代,孫中山先生創立了五權憲法,其中之一權為考試權,考試權成為當時國家選拔公務人員的主要辦法。
考試權的本質,其實與科舉制度是相同的,只是美其名說,不論貧富貴賤,所有人都有權利,以考試辦法晉身於公務人員和國家體制行例之中,也就是說,所謂真正的人民政府,從此誕生。然而,考試制度是否真的可以測試得到這個人的學問有多高,道德修養有多深?這是值得我們去研究的。然而,這並非本文的討論對象。
考試權脫胎於科舉制度,而從考試權延伸下去的就是校內考試以及高考。不少東亞國家和地區,諸如香港、新加坡、南北韓、日本等地,皆設有校內考試,以作評核學生平時的學習表現;設高考制度,以作入讀大學的門檻。在古時,讀書人為了改變命運,唯有十年寒窗苦讀,而這些讀書人當中,又有一部份人多為仕途而讀書,但無論如何,不管是為了仕途,還是為了生活,只要在科舉的道途上金榜題名,即可衣錦還鄉,何須嗟嘆三餐無溫飽呢?在現代,高考的重要性,看得比古代的科舉還要重。古人可以不為仕途而讀書,他們可從商、可從農、可從工。可是到了現代,不論你從事任何行業,如果想擁有一份可觀收入的職位,或是想快點升官發財(從白領階層升至管理層),就必須參加高考,考進大學去了;如果不想一輩子蹲在農村裏,不想子承父業做農民的話,就必須參加高考,考進大學去了。也就是說唯有考高考,進大學,才可以改變到所謂「潦倒」的命運。所以,高考是眾生人生的分水嶺、是人生的轉捩點,所謂「成功乃成龍,失敗乃成蟲」,故不少華人地區,以及兩韓和日本,皆重視這人生的孤注一擲,可以令人出人頭地,可以令人安身立命的高考。而秉持著這種「好高騖遠」思想的人,不單只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們,還有寒窗苦讀數十載的孩子們。
中國高考制度始於1955年,到了1966年,因為文化大革命而被中斷,直到1976年,毛澤東去世以後,文化大革命結束,鄧小平上任並恢復了全國高考,恢復高考後第一次高考於1977年12月10日舉行。劉震雲的<<塔舖>>,正是以這個時代作為創作背境。
劉震雲在<<塔舖>>裏所描寫的不同人物,正正就是反映當今社會上,應考高考的來自五湖四海,抱著不同夢想的考生們,同時,<<塔舖>>亦細說考生們在這個人生的轉捩點中,不同的表現和際遇。本文將以人物方面,去分析<<塔舖>>與當代中國社會中,高考的互動關係。
人物分析
<<塔舖>>的人物寫作方法,以「我」作為第一身敘述整個故事,同時,從「我」的所見所聞中,道出故事裏的眾生相。所以,「我」自然成為本作的核心靈魂。若果說「我」是<<塔舖>>中的靈魂人物,那麼王全、耗子、磨桌和李愛蓮,就是故事中的核心人物。以上人物,是本論文之分析對象,筆者將透過人物分析方法,分析出故事中的人物,如何如實地反映當代中國社會中的高考生對高考的「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