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com
人類應該積極應對氣候變遷、地球暖化嗎?雖然科學證據強烈暗示,相較於「變遷」,「危機」一詞應該更為恰當,但依然有些人採取否定立場,甚至有些人絲毫無感。
肯定氣候危機者大體承認,地球暖化是由於過去數十年間,人類生活品質大幅上升、耗用資源與二氧化碳排放急速增加的結果。按照「享受好處者應該負擔成本」的想法,當今人類(特別是已開發國家)有義務去避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種種危機,尤其當許多人沒得到多少好處,卻可能面臨極大風險時。那包括剛剛或將會出生的人們,以及經濟落後地域的居民。
至於否定危機者,除了否定暖化現象存在以外,更多地是否定暖化現象的人為性質與嚴重程度。也就是說,他們認為暖化是地球氣候長期循環下的自然結果,因而不會有打破生態平衡的風險。據此,就算暖化真的會帶來某些壞處,那也是後代自己去處理和適應就好,我們沒義務付出太多。
在論辯上,肯定方常被批評為訴諸恐懼,總是拿些誇大數字或幻想情節來嚇人,塑造世界末日的景象;甚至被說成是精心策劃的騙局,是有人想以節能減碳為名,全面監控人類的一切生產與消費活動。而肯定方則會宣稱,否定方老愛講陰謀論,卻不看科學證據說了些什麼,根本就是不理性的反智與民粹份子。
雖然大多數文化菁英都屬於肯定方,所以才有《京都議定書》與《哥本哈根協議》的出現,但他們內部也有分歧。基進派主張減碳是種道德義務,不應太過計較成本,而該盡一切可能防止氣候危機所可能帶來的劇變;平衡派則主張減碳過度會排擠到社會福利或科技研究的資源,所以我們應該在節能減碳與經濟發展之間取得平衡,並透過一系列的政策分析與實行,來將成果最大化、成本最小化。
實務上,各國政府在制定減碳政策時,由於財力與資源有限,不得不透過成本效益分析來看怎麼做更有成效。又由於分析的大數據與計算模型,都掌握在一小群專家學者手裡,他們頓時擁有了決定哪些產業興、哪些產業衰的權力。
至少在現階段的分析裡,高排碳的燃煤發電必須被逐步汰除,而全新的能源科技必須盡快研發、測試與商用。至此問題就不再是純粹的學術爭論,而更像是激烈的權力磨擦。
譬如,聯合國的氣候變遷委員會,於2018年公開指出:最晚在2052年,全球升溫將超過攝氏1.5度(相較於工業化以前),如果要避免這一點,全球的總碳排量得在2050年以前盡可能歸零。這代表著,依靠化石燃料的產業需要擱置、轉型與廢除。
而事實上,已開發國家的大多數人都屬於無感派,除了負面影響被基礎建設與福利政策降到最低以外,一般民眾就算具備相關知識,所能做的也真的很有限。更何況是,吸引人們目光的事件實在太多,危機意識很容易就被淹沒在資訊亂流當中。
有學者說,只要全體人類達成共識,控制氣候危機並不是特別難的事。然而在無感派佔大多數,注意力亂飄且態度還可能反覆的情況下,許多政策實行大概不會順利。那麼,我們能不能找到一種方法,讓大家不用耗費額外的心力或注意力,就能自動自發地減碳?
有人可能會覺得這是癡人說夢,但有些經濟學家宣稱,他們已經找到了答案。
參考書目:《氣候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