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拉是個退休教師,在火車站幫不識字的人寫信維生。每天聽著每個陌生人的故事,寫下他們的喜怒哀樂,透過她的書寫及代寄信件,帶給人盼望。
16歲時因受不了酒鬼父親就離家自立的朵拉,早已習慣自己一個人生活,在聽寫信件時,對於每個信件背後的故事,她是冷眼旁觀的,這不過就是一種謀生的方式,大多數等待寄出的郵件,其實是被朵拉擱置或撕毀的。
在茫茫人海(車站)中,每個人都只是匆匆的過客,不會有真實留戀的感情,在貧窮失序的大環境下,對人事物懷抱信任,是奢侈的。朵拉辜負客戶的託付,實則是對人生失望的附和。
對父親的記憶,是朵拉選擇遺忘的童年經驗,最好離得越遠越好。
電影「中央車站」的故事裡,用了三封信回應在親情中同樣失落的小男孩及中年女子,如何透過旅程找回對人性的信任、盼望、歸屬。
一個渴望:尋找耶穌
安娜帶著9歲兒子約書亞來找朵拉寫信。當年受不了丈夫酗酒,於是帶著兒子離開鄉下,來到里約求生。約書亞一直很想見到父親,雖然出生後未曾謀面,約書亞卻可以完整的說出自己的全名以及父親的職業。
父親名為耶穌,是一個木匠。
於是安娜請朵拉寫信給耶穌,希望能夠帶著約書亞回家團圓,還有約書亞2個同父異母的哥哥,摩西及以賽亞。
留在朵拉攤位上的信及手帕竟成了安娜的遺物….。
突如其來車禍,讓約書亞失去母親,成了流連車站裡的孤兒。他唯一的希望,就是父親收到母親的信,可以來里約找他。朵拉每天觀察著約書亞,失親、挨餓、無依無靠的孤兒是被人群忽略,卻是人口販子眼中的魚肉。
朵拉以尋父為由將約書亞帶回家裡,但其實是將他賣給人口販子,換得一台新電視。經閨蜜提醒,朵拉受不了良心譴責,冒險從人口販子的手中把約書亞救出來。但是約書亞對朵拉已經失去信任。為了躲避人口販子的算帳,朵拉只好帶著約書亞坐上公車,離開里約。
這對朵拉來說,根本就是自找麻煩,她覺得耶穌跟她父親一樣,是個不負責任的酒鬼,只有年幼的約書亞才會懷抱著天真,相信憑著母親信上的地址就可以找到父親,這彼此不信任的兩個人,踏上尋找耶穌的旅程。
約書亞與朵拉的一樣與不一樣
朵拉與約書亞成長過程中,都經歷父親的缺席。在中央車站人海中,一個選擇面對,一個選擇遺忘。原本可以袖手旁觀的朵拉,卻願意幫助約書亞?
原來朵拉自己也跟約書亞一樣年幼喪母,父親不負責任,是一個失去依靠的孤兒。
歲月教會朵拉,凡事都有“萬一”,於是需要步步為營,卻也讓她對愛“裹足”不前,但約書亞對父親單純的愛,卻使他”跨越”前進,看見可能。
朵拉的不再一樣
藉著旅程,不管是被動或是主動,都逼得朵拉要離開自我保護,去面對道義上的良知、內心對愛的渴望、對父親的不原諒、絕望的人生觀。
朵拉開始會關心人。在旅途中,藉著將安娜手帕綁在柱上,透過祈禱,幫助約書亞可以好好哀弔母親,跟母親告別。
尋親過程中的不順,使2個人都很挫折並爭執起來,朵拉在祈禱房裡遍尋約書亞,滿屋子的祈禱聲響如同眾人心中痛苦吶喊、渴求與願望,也像中央車站裡每個請朵拉寫信的人們心聲,朵拉此時呼喊”約書亞(耶和華救主)“,是她為自己的祈禱。
最後當她在他鄉重拾紙筆為人書寫時,這次她不再扮演判官,而是忠心的將它們送進郵局。
失而復得
幾番周折,朵拉與約書亞來到”世界的盡頭”找到父親最後的住處,卻仍然不見耶穌蹤影。而同父異母的哥哥摩西與以賽亞,唯一跟父親有關的訊息,是父親寄回家的家書。隨著朵拉朗讀的第二封信,三兄弟得知父親並非不負責任離家出走,而是想要全家團圓。對於父親回家的這件事,三兄弟說:
“他要回來”
“他不會回來”
“他總有一天會回來”
儘管父親現在沒有回家,但是他是要回家的,並且會有那麼一天,你必須戴上信心的眼鏡才能看見。此刻的朵拉想到自己那不負責任的父親,當年背後是否也難言之隱呢?她開始想念父親,想念她曾經擁有的一切....
於是幫人寫信的朵拉,終於幫自己寫了第三封信,過去她沒有對象,如今她知道,自己的這封信不會石沉大海,她不再是孤單1人,過去對人生不抱希望的她,可以選擇成為一個相信美好的人。
愛,在記憶中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