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閱讀時光】窮人為什麼變得更窮?:洞悉金融運作陷阱,掌握經濟關鍵解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圖片來源: 網路

圖片來源: 網路

書名: 窮人為什麼變得更窮?:洞悉金融運作陷阱,掌握經濟關鍵解方

作者: 阿蒂夫.米安、阿米爾.蘇斐

出版商: 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商業週刊

出版日期: 2015年11月

懶得看字? 那改用聽的吧!(選擇一個APP平台)

Podcast : https://reurl.cc/9ZGenj

SoundOn : https://sndn.link/georgechiangpudding/LAN4bp


書摘作者: 蔣竣植

柔和但亮眼的黃色封面、聳動且疑惑的書名,一連串的吸睛行銷,相信很多愛書民眾都有印象。更令人好奇的是書中所謂的〝窮人〞,究竟是傳統上財務貧困的人,抑或是心靈上的貧窮?此書讓這一切有了完整的解答。


第一章就提到有學者研究發現:「1997~2007年家庭債務增加最多的國家,正是2008~2009年家庭支出減少最多的國家。他們也發現:經濟大衰退前的家庭債務成長,與經濟大衰退期間的消費銳減之間,有很強的關聯性。」這似乎有點道理,在經濟衰退前就是景氣正好之時,翻成白話就是容易賺錢的時期,既然賺錢容易,也就會出現透過〝借貸〞來投資(金錢慾望)或是消費(物質慾望),況且人性本貪,所以一切行為相當合理。而一旦發生經濟衰退,出現了投資賠錢甚至於失業無收入的狀況,但當初的借貸負債並未因此而消失,仍要按時還款,民眾只好被迫透過削減家庭支出來因應,本書可謂圍繞在此中心思想的相關論述。


書中亦發現到「每一場經濟災難發生前,幾乎都有家庭債務大幅增加的現象。」請問這是誰的問題?或許債權人(金融機構)及債務人(民眾)各要負一半責任吧!而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房屋貸款〞,因為這是讓民眾透過房產抵押能借出最多資金或是圓夢買上一間房子的機會。所以其實書中所謂的〝窮人〞,指的是擁有〝房貸〞的民眾。諷刺的是,出借資金的銀行,均由〝富人〞所持有,因此只要每經過一次經濟衰退,富人與窮人之間的差距就再一次被拉大。

舉個大家平常可能不太會認真思考的狀況,當你擁有一間市值1,000萬元的房子,自備款為200萬元,所以房貸就需借800萬元,因此你的〝房產淨值〞就是:

1,000­-800=200萬元。

但當房價下跌20%,也就是房價修正至800萬元時,因貸款仍為800萬元,所以你的〝房產淨值〞就是:

800­-800=0萬元

怪了,你甚麼事也沒有做,但財產竟然就蒸發了200萬元!就因為這可怕的槓桿關係,從此開始縮衣節食。更糟糕的是,當時美國很多地區的民眾在購屋時需準備的自備款根本不需要到二成,而金融風暴導致房價下修時的跌幅卻超過二成,造成許多人的〝房產淨值〞瞬間變成〝負值〞,災難也就隨之發生了!

在台灣,若償還負債時遇到了困難,還有與銀行協商的機會,看是否能延遲或降低還款金額。可惜的是,在習慣將各種東西〝證券化〞的美國,民眾的房貸早已被包裝成可被他人投資的金融產品,換句話說,債權已轉到他人手上,讓屋主求救無門,此動作已嚴重妨礙了屋主重啟協商的能力。而這,更是金融風暴的關鍵因素之一!

學貸,是除了房貸之外的另一個大問題。過去父母都會灌輸子女類似的觀念,只要好好念書取得好的文憑,就有機會找到好的工作,過好一點的生活,而過程中的求學成本-學貸,也就成了求學的基本配備。可惜的是,父母從來不曾告訴我們,畢業時可能會遇到金融風暴,不僅影響找工作的時間,更延後清償學貸的時間,導致人生從出社會之後,就輸在起跑點了!更不用說那遙遠的終點!

書中還提到了「嚴重經濟衰退並非由摧毀經濟產能的天災人禍所引起,而是在資產價格崩盤、家庭突然撙節開支時爆發。」這或許也是目前各國央行所擔心的事:民眾若持續不消費,甚至於因害怕而開始儲蓄,嚴重時會引起通縮現象!目前為止很多國家持續印鈔或實施負利率,為的也是希望能解決消費力銳減的問題!

原來,一般民眾常見的負債類型,竟然會對個人、家庭,甚至於整個國家會造成如此巨大的影響,而唯有透過妥善的財務規劃,才有機會減少未來金融事件的衝擊,進而保全資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蔣竣植的沙龍
128會員
357內容數
一位熱愛閱讀、喜愛講課、樂於投資、醉心於研究國際政經新聞的書呆子。 希望透過寫作,能讓更多人得到正確的理財觀念及國際觀。 持續進化中
蔣竣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1/17
單身都會女子透過每天晚餐的儀式感,提升生活和工作效率,並在目標設定、執行效率、用心感受三個主軸中,找到平衡和追求夢想的動力。
Thumbnail
2025/01/17
單身都會女子透過每天晚餐的儀式感,提升生活和工作效率,並在目標設定、執行效率、用心感受三個主軸中,找到平衡和追求夢想的動力。
Thumbnail
2024/12/22
本文探討瞭如何透過降低物質慾望來實現快樂生活的方式。 作者指出,追求經濟成長和財富增加若無法帶來快樂,便失去了意義。 透過簡單生活、斷捨離,以及改善財務狀況,我們能夠減輕壓力、提升幸福感、改善人際關係,並尋找人生的真正意義。 這是一個讓自己變得更快樂的過程,鼓勵讀者重視生活的質量而非物質的累積。
Thumbnail
2024/12/22
本文探討瞭如何透過降低物質慾望來實現快樂生活的方式。 作者指出,追求經濟成長和財富增加若無法帶來快樂,便失去了意義。 透過簡單生活、斷捨離,以及改善財務狀況,我們能夠減輕壓力、提升幸福感、改善人際關係,並尋找人生的真正意義。 這是一個讓自己變得更快樂的過程,鼓勵讀者重視生活的質量而非物質的累積。
Thumbnail
2024/11/23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了過度消費對生活滿足感的影響以及財務管理的重要性。 讀者將瞭解到物質慾望如何導致負面情緒,並提供簡單生活的建議,降低消費壓力。透過對比美國消費文化,文章揭示了租倉儲空間的現象,反映了現代人對物質的依賴。 最終,呼籲大家以更理性的態度面對消費,實現內心的幸福與滿足。
Thumbnail
2024/11/23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了過度消費對生活滿足感的影響以及財務管理的重要性。 讀者將瞭解到物質慾望如何導致負面情緒,並提供簡單生活的建議,降低消費壓力。透過對比美國消費文化,文章揭示了租倉儲空間的現象,反映了現代人對物質的依賴。 最終,呼籲大家以更理性的態度面對消費,實現內心的幸福與滿足。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在中共經濟出現房地產泡沫開始加速破裂,蔓延到整個經濟體系之下,此時來回顧由日本野村證券的知名總體經濟分析師辜朝明所率先提出的”資產負債表破裂型經濟衰退”是非常有意義的。這本叫做《被追上的經濟體》的新書是他利用疫情期間在家工作的多餘時間去大幅改寫他上一本書《總體經濟學的聖杯》完成的並對主流經濟形成重擊
Thumbnail
在中共經濟出現房地產泡沫開始加速破裂,蔓延到整個經濟體系之下,此時來回顧由日本野村證券的知名總體經濟分析師辜朝明所率先提出的”資產負債表破裂型經濟衰退”是非常有意義的。這本叫做《被追上的經濟體》的新書是他利用疫情期間在家工作的多餘時間去大幅改寫他上一本書《總體經濟學的聖杯》完成的並對主流經濟形成重擊
Thumbnail
近期中國經濟有起色是假象,在其結構裡面,房地產問題將拖累未來10年發展。這個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一個人的支出是另一個人的收入。而如果國家中每個人都儲蓄,沒有人通過借錢而「去儲蓄」,那將導致全體國民的收入減少。
Thumbnail
近期中國經濟有起色是假象,在其結構裡面,房地產問題將拖累未來10年發展。這個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一個人的支出是另一個人的收入。而如果國家中每個人都儲蓄,沒有人通過借錢而「去儲蓄」,那將導致全體國民的收入減少。
Thumbnail
今天要介紹一本房地產相關的書籍,這本書是由采實文化出版,作者Zack有多年的房地產實務經驗,在Youtube上經營國內外房地產教學資訊頻道,累積超過10萬訂閱人數,這本書就是集合了Zack在房地產的經驗與建議。 作者在書裡先講解了影響房地產漲跌的主因,然後說明台灣的房地產市場為什麼會這麼亂的原因,再
Thumbnail
今天要介紹一本房地產相關的書籍,這本書是由采實文化出版,作者Zack有多年的房地產實務經驗,在Youtube上經營國內外房地產教學資訊頻道,累積超過10萬訂閱人數,這本書就是集合了Zack在房地產的經驗與建議。 作者在書裡先講解了影響房地產漲跌的主因,然後說明台灣的房地產市場為什麼會這麼亂的原因,再
Thumbnail
通膨2%的基本設定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這一本書透過歷史數據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貧富不均的一個原因在於資本所得>勞動所得,差距會隨著時間愈滾愈大,直到發生戰爭才會減少落差。 簡單來說,有錢人即使不工作,靠著房地產、股票,賺取的價差與利潤,遠遠大於每天辛勤工作的勞動所得。 這又牽涉到一個基本設定,
Thumbnail
通膨2%的基本設定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這一本書透過歷史數據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貧富不均的一個原因在於資本所得>勞動所得,差距會隨著時間愈滾愈大,直到發生戰爭才會減少落差。 簡單來說,有錢人即使不工作,靠著房地產、股票,賺取的價差與利潤,遠遠大於每天辛勤工作的勞動所得。 這又牽涉到一個基本設定,
Thumbnail
中國經濟危機目前表面上已經出現三個立即可看到的現象,就是房地產風暴,銀行風暴,以及地方財政危機。其實這三個危機背後被同一件事串起來,那就是「靠房地產推動的經濟成長模式」走到盡頭了。整個債務鏈從地方政府先轉到房地產開發商身上,再轉到終端購房者。
Thumbnail
中國經濟危機目前表面上已經出現三個立即可看到的現象,就是房地產風暴,銀行風暴,以及地方財政危機。其實這三個危機背後被同一件事串起來,那就是「靠房地產推動的經濟成長模式」走到盡頭了。整個債務鏈從地方政府先轉到房地產開發商身上,再轉到終端購房者。
Thumbnail
中國經濟危機目前表面上已經出現三個立即可看到的現象,就是房地產風暴,銀行風暴,以及地方財政危機。其實這三個危機背後被同一件事串起來,那就是「靠房地產推動的經濟成長模式」走到盡頭了。整個債務鏈從地方政府先轉到房地產開發商身上,再轉到終端購房者。
Thumbnail
中國經濟危機目前表面上已經出現三個立即可看到的現象,就是房地產風暴,銀行風暴,以及地方財政危機。其實這三個危機背後被同一件事串起來,那就是「靠房地產推動的經濟成長模式」走到盡頭了。整個債務鏈從地方政府先轉到房地產開發商身上,再轉到終端購房者。
Thumbnail
有例子一個人借了400萬,在利滾利的情況下還了800萬,還欠銀行1800萬,還有借19萬被法拍掉千萬的房子,還無家可歸,全台的卡債族高達數十萬,隱藏負債的可能更多,在自有房子高達8成~9成的台灣,沒有背負房貸的有多少﹖這些利益高達兆億我無法估算,如果有人有興趣幫忙算一算,我實在不在行。
Thumbnail
有例子一個人借了400萬,在利滾利的情況下還了800萬,還欠銀行1800萬,還有借19萬被法拍掉千萬的房子,還無家可歸,全台的卡債族高達數十萬,隱藏負債的可能更多,在自有房子高達8成~9成的台灣,沒有背負房貸的有多少﹖這些利益高達兆億我無法估算,如果有人有興趣幫忙算一算,我實在不在行。
Thumbnail
知識流動,一日分享 從儲蓄率談起 大家可以參考一下109年家庭收支調查結果綜合分析,但如果只顯示109(2020)年,可能無法看出比較長期的變化,因此我抓了1980、1990、2000、2010、2020,每隔十年的變化來進行比較 其中第12表是有關於儲蓄率>,我就將相關數據繪製如下圖:  
Thumbnail
知識流動,一日分享 從儲蓄率談起 大家可以參考一下109年家庭收支調查結果綜合分析,但如果只顯示109(2020)年,可能無法看出比較長期的變化,因此我抓了1980、1990、2000、2010、2020,每隔十年的變化來進行比較 其中第12表是有關於儲蓄率>,我就將相關數據繪製如下圖:  
Thumbnail
柔和但亮眼的黃色封面、聳動且疑惑的書名,一連串的吸睛行銷,相信很多愛書民眾都有印象。更令人好奇的是書中所謂的〝窮人〞,究竟是傳統上財務貧困的人,抑或是心靈上的貧窮?此書讓這一切有了完整的解答。
Thumbnail
柔和但亮眼的黃色封面、聳動且疑惑的書名,一連串的吸睛行銷,相信很多愛書民眾都有印象。更令人好奇的是書中所謂的〝窮人〞,究竟是傳統上財務貧困的人,抑或是心靈上的貧窮?此書讓這一切有了完整的解答。
Thumbnail
作者:史迪格里茲 (Joseph E. Stiglitz) 出版商: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0/06 書摘作者 : 蔣竣植 ( CFP ) 自由經濟理當能讓民眾的生活都能變的更好,為何經歷一場金融風暴後,反而拉大了貧富差距?
Thumbnail
作者:史迪格里茲 (Joseph E. Stiglitz) 出版商: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0/06 書摘作者 : 蔣竣植 ( CFP ) 自由經濟理當能讓民眾的生活都能變的更好,為何經歷一場金融風暴後,反而拉大了貧富差距?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