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9月閱讀了兩本小說、一本散文,外加一本圖文書(另外分享)。四本書的閱讀體驗都超出我的意料之外。
廖瞇在後記<在掀開之後,在對話之後,在持續晨寫之後>裡寫道:「問題一直在某個地方,你不去敲它,不去掀它,它就一直是你不知道的樣子。」但我心裡明白,有些事能掀,但需要時間,而有些事卻永遠也掀不得,直接蓋棺入土是最好的選擇。(→
分享文)
<以下涉及少許劇情,但沒有爆雷,請自行斟酌。>
我逼自己停止這段有毒的關係,但是他已吞噬了我的身心,要我活成恨的模樣……
辯護律師艾莉森在事業上苦盡甘來,終於如願取得第一件謀殺案的辯護,在家庭上則有個默默在背後打理一切的體貼丈夫和可愛的女兒。表面看似春風得意,內心卻感到極度匱乏,於是寄託於外遇,追尋婚姻中欠缺的刺激與渴望。在兇殺案漸露曙光的同時,自己的婚姻卻岌岌可危……
整個故事分別以女主角的「公(謀殺案)」、「私(外遇與家庭)」兩條主線來推進,共通點是兩個家庭都是表面美滿,私下卻暗潮洶湧。艾莉森沉溺於酒精而忽略家庭,甚至因為走鋼索般的外遇而遭匿名威脅;委託人則是失去理智在老公身上連砍數刀致死而面臨牢獄之災……
買下這本小說有很大原因是衝著那句「泰絲.格里森狂推盛讚」和其他寫得很吊人胃口的推介。懸疑類的小說我通常會讀到欲罷不能,所以特地留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時間才打開書,打算一氣呵成地讀完,出乎意料的是,這本小說破天荒花了一週左右才讀完,甚至中途多次分心去讀別本書。
因為書裡的每一個角色都不太討喜──這麼說是客氣了,大實話是,每個角色都令!人!厭!煩!劇情走向也毫無驚喜可言,讀不到一半就猜出兩條主線的真相了……(究竟是我推理功力太強,還是作者埋梗技術太差呢?)(不過也有看到其他讀者的評價說看到停不下來、後面的翻轉很驚艷云云)(只能說每個人閱讀感受不太一樣,還是要自己讀最準)
從他們身上我學會了對付宿醉和寫訴狀的方法,或許也潛移默化吸收到如何搞砸自己的人生。或許這就是律師的宿命,幫人辯護時頭頭是道、所向披靡,出了刑法以外的世界就只會到處碰壁,窒礙難行。
作者前面把女主角設定為精明能幹事業有成的女性,但是我完全感受不到,只看到一個在婚姻中感到空虛、挫敗而不斷逃避的女人,逃到酒精裡,逃進外遇裡,她說「外遇對我而言,是個慰藉和避風港,讓我享受被渴望,而不是遭人推開。」但是她連在出軌關係中都極盡卑微、自取其辱。大概有四分之一的篇幅都看她在不斷反省、愧疚、自我唾棄、決定振作又瞬間淪陷的鬼打牆中無限輪迴(這的確很忠實呈現出女人在錯誤關係中的心理掙扎,但我看得心累......),生活脫序也連帶影響到工作的表現,錯過各種顯而易見的跡象,我懷疑她的專業在哪裡。面對威脅的心態也過於天真而輕忽,害我都替她捏幾把冷汗。
我跟她都任由丈夫否定我們,一個人背負婚姻失敗的所有責任,即使這個責任他們也有一份。
即便我看出作者埋下的真相,也知道她想探討各種(表面光鮮亮麗但底下黑暗暴力的)家庭問題和厭女症(這可能也是讓我閱讀過程很不痛快的原因之一),可以理解遇事逃避的心理,但我的同理心卻被鎖住了,對書裡的角色同情不起來……。我分析了一下為什麼,或許,可能,是因為當時(9月)我試圖從工作壓力逃進書的世界裡,卻在書裡迎面撞上艾莉森面臨的那些挫敗、自我批判,以及那些難以戒除的「癮」,太過寫實而沉重的無力感讓我煩躁得拒絕融入。
跳脫這些不耐的情緒,個人覺得這本小說寫得最好的,是跟書名「血橙」連結起來的頭(楔子)、尾(第25節)兩章,寫得令人屏息且意外,是唯一我沒想到的設定(因為腦中沒那個概念,google了資料,有種大開眼界的感覺),即便早早就識破,但某人的作為還是讓我毛骨悚然+作嘔……。
這本小說由9篇短篇小說所構成。看著書名與封面推測,大概是關於親情又熱血又溫馨的暖心之作吧?結果翻開第一個故事<奔跑吧!爸爸>,讀了開頭幾段,預想的暖色調瞬間翻轉為冷色調......
當我還是胎兒時,我的子宮長得比種子還小。來自體內的那小小黑暗讓我害怕,所以我經常會哭。我說的是我很小的時候──也就是當我有著滿身的褶皺和跳得飛快的小小心臟的時候。那時,我的身體還不懂得語言,所以我沒有昨天也沒有明天。
不懂得語言的身體,像一封信一樣被寄到了這個世界──讓我知道這個事實的是我媽媽。媽媽獨自在一間半地下室裡生下了我。時值盛夏,閃亮如紗的一束陽光直直地照進屋內。當時,只穿著上衣在屋裡掙扎的媽媽,因為沒有可以握的手,所以她握了把剪刀。窗外是行人來來往往的腿,每當媽媽萌生想死的衝動時,就會用剪刀不斷扎向地板。就這樣過了幾個小時,媽媽沒有用那把剪刀剪斷自己的呼吸,而是剪斷了我的臍帶。初到世界的我,因為忽然聽不到媽媽的心跳聲,所以在一片靜寂中還以為是自己聾了。
出生後第一次見到的光正好是窗戶那麼大。於是,我懂得了光是存在於我們之外的。
我咀嚼著這句「我懂得了光是存在於我們之外的。」明白作者要帶我進入的故事不會是溫馨感人。
文中的爸爸第一次死命地奔跑,是為了買保險套,之後的奔跑,不是為了妻兒而努力,而是為了離去,逃離那個當下無法承擔的責任。文中的孩子「我」,內心不願意也不知道如何去面對父親離去的理由,於是決定相信爸爸是為了跑步離家的,讓爸爸一直在充滿美好想像的腦海裡,持續地奔跑......。
除了<奔跑吧!爸爸>,<彈跳桿>、<愛的問候>、<她有睡不著的理由>、<是誰在海邊恣意玩煙火>也都繞著父親這個角色打轉,探討不同面向的家庭問題。
身為一個長期失眠者,我不得不讚嘆,<她有睡不著的理由>把一個失眠者的狀態描寫得無比精準。各種瑣碎的情緒或資訊垃圾淌過腦海,「她」碎念著千千萬萬個睡不著的理由,讓我不禁點頭又莞爾。格外喜歡文中提到的「翻譯」概念,人們透過翻譯來與世界互動,卻因每個人的認知不同而產生各種可能性的解讀,甚至是──誤讀。
我試圖畫線節錄出喜歡的句子,然後發現這並沒有意義,因為我的喜歡,就是由那些碎念的句子(層出不窮的雜念)搭蓋起來的,只擷取其中一小節,那份喜歡就無法成立。<奔跑吧!爸爸>讓我感到驚艷,而<她有睡不著的理由>讓我成為作者的粉絲。喜歡她故事推進的步調,喜歡那種另類的幽默,即便可能並未完全讀懂,但她的腦迴路真令人著迷。
除了親子關係外,其他幾篇也很精采。<我去便利商店>描寫落腳於城市一隅的青年,從日常與心境中帶出現代社會狀似親近實則淡漠的人際冷暖;<永遠的話者>透過東拼西湊反覆探索「我是個什麼樣的人」;<紙魚>是一則以便利貼寫作的追夢故事;<不敲門的家>敘述租屋生活,帶點怪誕的色彩,讓我思索著,每個個體如此不同,為何生活方式與追求會趨於相同?
每篇小說我都讀了三次,第一次享受故事的推進,第二次思考故事背後的深意,第三次則是寫這篇文時回去重溫,細細欣賞作者的文字。
推薦給大家,希望也有人跟我一樣愛上這位年輕的韓國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