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說好書13_《滌這個不正常的人》_我們與理解的距離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繭居族」,源自日文引きこもり,中文翻譯得很傳神,指一種從社會退縮到家裡的極端生活型態,是有著持續性社交退縮問題的族群,又稱蟄居族、家裡蹲
尼特族」,音譯自英文的NEET,從字面上看不出個所以然,全稱為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指不就業、不就學、不進修或不參加就業輔導的年輕人,又稱啃老族
第一次接觸到這兩個名詞是在大學,不過是遙遠又事不關己的名詞。這樣的問題在日本似乎沒有減緩改善反而有日趨嚴峻的傾向,連台灣也屢見不鮮,發生在你我身邊都不奇怪。
其實我也不知道自己想從中得到些什麼、了解些什麼,看了幾行簡介跟這個影片就下單了。原本以為是小說,打開後發現是散文,再讀下去,是家庭隱密一面赤裸的展現,更是作者的自我剖析、與家人的對話。
一直叫他弟弟,我覺得很怪,聽起來好小,但他一點都不小,他已經三十七歲了。所以我用「滌」來代稱這個弟弟,我都叫他「ㄉㄧˊ」,不是弟弟的意思,只是一個發音。還有因為他怕髒,他覺得這個世界很髒。
為什麼我一邊說「不正常並非不正確」,但同時又希望他是個正常的人呢?
如果滌因為這種事情死了,那麼就算這次不死,那他以後遇到別的事情還是會死。他有可能一輩子這樣退退退嗎?他要退到哪裡去?那時候我還不知道,從那之後他就真的一直在退,不僅預官退訓,接著他以膝蓋開刀為由,終於換得退役。他退回家裡,再退到房間。
無論是談滌還是談她自己,都雷同到讓我懷疑這是平行時空裡另一個我所寫下的東西......。因為不但面對的家庭處境太像,就連個性相似度都高達80%(有話藏心裡什麼都不講、遇事逃避、鑽牛角尖、對於無法控制的事情感到緊張焦慮、腦袋轉不停、不斷想也不斷質疑),整本書大概七成的內容都畫滿了線,看到那句「我覺得自己現在好像溺水,只要可以抓到一片浮板,只要跟我說那個有用,有用就好」,共鳴感高漲到從眼眶滿溢出來......。
每次我看到那樣的社會新聞都會緊張。緊張什麼?緊張滌變成那樣的人?一個我跟自己說滌不可能變成那樣的人,另一個我跟自己說,每個人都有可能變成怪物。
「在房間裡是他自己的選擇。」「不要變成怪物就好了。」「不要去傷害別人就好了。」我這樣想著,然後一天度過一天,一年度過一年。「不要發生事情就好了,這個世界有各式各樣的存在。」
但我更在意的似乎是,我擔心我沒有注意到他在房間裡發出的訊號。我擔心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發出訊號。
閱讀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她能夠把這些寫下來?雖然從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得到她對於寫下這些事情、與家人互動溝通之間的「辛苦」與「掙扎」,卻仍有幾分冷靜的抽離感,像是在講述一件別人的事。為什麼她辦得到,而我辦不到?有些事如今回想起來仍會發抖,光是敲打幾行字都能被以為退去卻又排山倒海湧來的情緒再次淹沒,內心翻湧胸悶喉堵難受好幾天,為什麼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我仍無法「說出來」(無論是口述還是文字敘述)?
讀到文章中段,我終於感到釋然(?):不是因為我太軟弱,而是因為我們手上拿的難念的經終究不同。即便我們面對的「難題(痛苦)」相似,仍有著程度上的差異(當然痛苦這種事情不是用來比較的,也絕對比較不來,我只是單純想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況)。
廖瞇並未與家人同住於一個屋簷下,拉開了距離,滌的狀況不至惡劣,所以才得以進行對話;因為沒有同住,所以「不知道、忘記」的事情多,也有個他處可躲回去暫時喘氣。而我,「知道太多又忘不了」,曾經的避風港成了滿目瘡痍的珍珠港,無處可躲......。
繭居
那些演變成失控的精神與肢體暴力乃至攸關生死,於我而言是一個「創傷」,即便已經過去了,強行去碰,輕描淡寫也覺得撕心裂肺,所以試了幾次還掀不開。廖瞇在後記<在掀開之後,在對話之後,在持續晨寫之後>裡寫道:「問題一直在某個地方,你不去敲它,不去掀它,它就一直是你不知道的樣子。」,但我心裡明白,有些事能掀,但需要時間,而有些事卻永遠也掀不得,直接蓋棺入土是最好的選擇。
閱畢後不禁會想,如果早幾年讀了這本書,對我的意義是否會有所不同?是否能有助於對話?是否能在更大傷害造成前做點什麼?我不曉得,再多提問似乎也沒有意義,畢竟這種假設在現實裡不成立。
廖瞇在文中不斷來來回回質疑書寫的意義,寫到不願意家事攤在陽光下的母親(那些對話好熟悉),也是完全可以預期的反應,畢竟剝開自己是一回事,扯進家人要顧慮的可就多了,這也是為什麼書寫家人會如此不易。雖說是「掀開」,但我隱約有種感覺:廖瞇掀得不算徹底,未觸及至最深處,如果我們的個性夠相似,那麼這種懷疑應該很合理,因為我是那種寫了10萬字但會思前想後最終刪掉2萬字的人(苦笑)。
很明顯的,書寫把她和家人帶到不同的路上。以讀者(我)的角度來看,這不是一本解答之書,如果想從中得到解決之策恐怕會失望,畢竟很多事就是沒有絕對的答案,而每個人的狀況又各有不同。說是散文,其實更像是紀錄式、對答式的日記文,沒有大道理、沒有生硬的理論,卻拉近了距離,被碎碎唸的文字擁抱而有「原來我不寂寞」的感覺。
我們想接近彼此,卻因為接近不了而感到受傷,感到不被理解。後來我才體會到:完全的理解並不存在,而我們卻在追求那不存在的東西。
共鳴感固然沒有療傷效果,但在作者淺白的私語、和家人之間的對話與同理過程中,我也跟著反芻著過往,重新思索「什麼是正常?什麼是正確?什麼是真正的好?家人之間的距離如何拿捏?什麼樣的溝通才有效?如何覺察自身與他人的狀態並與之共處?」這些曾經在腦中衝來撞去的問題,獲得了一些不同角度的觀點、啟發,反省了自己忽視的盲點,理出了一點頭緒,進而修正自己的想法與做法(姿態)。所以,於我而言無疑是有意義的一本書。
小說有結局,散文裡的生活仍在繼續,而現實裡原以為卡死的齒輪一點一滴又動了起來,我知道,我們都不寂寞,我們都還在練習。
_2020.09讀物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6會員
181內容數
1.以插圖搭配文字,分享個人的閱讀心得。 2.每月閱畢清單(盡量)無雷的短文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圈圈轉圈圈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推理類小說看多了,我往往在前面就猜到了幾分,但還是會讀得津津有味(或提心吊膽),而陳浩基的厲害之處就在於:不按牌理出牌,即便猜到一二也無法完全猜透。如果讀者的想像裡架起了什麼框(先入為主),他都會拿著鐵鎚把這些框給打個粉碎。
人生就是這樣。它不會多也不會少!它也許不能盡如人意,但它好歹也盡力了。我們也不該太苛求人生,更別說想結束它了,還不如多看看事情好的一面。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簿的,而身邊的累贅又是笨重的!...不錯,我要飛,但同時覺得...會掉下來。」女性被時代折殘的翅膀,終是無力掙脫時代的牢籠。
關上這扇窗後,不禁心生一股探尋自己家鄉的欲望,想多觀察自己腳下這片生活多年熟悉卻又陌生的土地,提醒自己偶爾也該把自己從電腦、手機與書籍中拔出來,多多外出探訪才是呢。
看著她們閱讀的畫面實在太賞心悅目了,總覺得這個階段的閱讀最是純粹,沒有什麼雜念或「大人式」的取捨計較,故事好看最重要。
我希望,哪天我也想成為一棵樹時,能得償所願。
推理類小說看多了,我往往在前面就猜到了幾分,但還是會讀得津津有味(或提心吊膽),而陳浩基的厲害之處就在於:不按牌理出牌,即便猜到一二也無法完全猜透。如果讀者的想像裡架起了什麼框(先入為主),他都會拿著鐵鎚把這些框給打個粉碎。
人生就是這樣。它不會多也不會少!它也許不能盡如人意,但它好歹也盡力了。我們也不該太苛求人生,更別說想結束它了,還不如多看看事情好的一面。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簿的,而身邊的累贅又是笨重的!...不錯,我要飛,但同時覺得...會掉下來。」女性被時代折殘的翅膀,終是無力掙脫時代的牢籠。
關上這扇窗後,不禁心生一股探尋自己家鄉的欲望,想多觀察自己腳下這片生活多年熟悉卻又陌生的土地,提醒自己偶爾也該把自己從電腦、手機與書籍中拔出來,多多外出探訪才是呢。
看著她們閱讀的畫面實在太賞心悅目了,總覺得這個階段的閱讀最是純粹,沒有什麼雜念或「大人式」的取捨計較,故事好看最重要。
我希望,哪天我也想成為一棵樹時,能得償所願。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這個家都沒有溫度,沒有互動,都像是行屍走肉。」氣氛還算融洽的晚餐時間因為他的一句話又瞬間急凍。 「不是啊,人要進步嘛,不是我每天這樣盯大家才要做,self disciplined,OK?每個人把該完成的事情好好做好,這叫負責任......這個家要不是我辛辛苦苦撐著,無微不至地打理......
Thumbnail
這是一則關於與無業遊民弟弟和不踏實的朋友間的糾纏故事。無業弟弟總是來討錢,遊歐洲朋友改變計畫多次,充滿抱怨和未兌現的承諾。作者分享與這些人的相處經驗,對信任與負面情緒的發洩。故事以離開與朋友掰掰的帶著懷疑的心情作結。
Thumbnail
這本書是第20屆台北文學獎作品。 就閱讀經驗而言,是一本不容易讀的書,但卻是有用的書。 不是文本不精彩,不是文字艱澀難懂,而是這本書深度挖掘家人與自我幽微內在,一段家人間關係疏離,試著改變的歷程。讀者需要適時咀嚼與消化,關於家人相處這門功課。 「滌」是作者的親弟弟,一個大學畢業後失業在
Thumbnail
繭居族指的是在日本經濟泡沫化後無法就業的年輕人搬回家中與父母同住。相對的,中年打工族則是持續在職場上工作的人,惟其遭遇並沒有改善。文章內容探討了日本就業冰河期帶來的族群壓力,以及如何在職災補償中認定憂鬱症的相關條件。
Thumbnail
他是一個南部鄉間來台北讀書的同學,父母早年離異,留下了他與弟弟給爸爸與年邁的奶奶。我初見他的時候,只感覺他很不羈,卻又不像平常的小混混,流露出某種聰明又單純的味道。
Thumbnail
繭居族指這種人明顯不願參與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人際互動,躲避至個人的安逸空間。本文探討繭居族的特徵及其生活方式,提出對社交壓力的看法。
我從小就不受人喜歡,家裡跟學校都用對待垃圾或是髒東西一樣的態度對待我,也是因為這樣,所以我一上國中就輟學了。 之後,我漫無目的的遊手好閒,連家都很少回去了,就一直在大街上遊蕩。 好在沒過多久,我遇到了竹哥,他聚集了一群跟我有著類似經歷的兄弟,給了我們一個可以容身的去處。 一開始我還有些放不開,
Thumbnail
這本書記錄了作者廖瞇與弟弟滌的對話過程,以及如何通過對話再次與父親和母親對話,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深入挖掘。通過書寫,作者細膩處理了家人之間最難以解開的謎題,並療癒自己與家人的心靈困境。這是一部近身拍攝的紙上紀錄片,讀者將在堆疊細碎的家庭日常裡,見證他人的家庭現實,並與之產生共鳴。
Thumbnail
「滌」是作者的弟弟,三十多歲了仍是繭居族,每天待在家裡玩股票,賠錢了就認為媽媽理所當然應該拿錢出來幫他解決問題。滌需要很多氧氣,所以從不關房間門;但又對聲音很敏感,也討厭看到人,所以只要有家人待在客廳或廚房,他就會很煩躁,漸漸家人也不太會待在這些空間了。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這個家都沒有溫度,沒有互動,都像是行屍走肉。」氣氛還算融洽的晚餐時間因為他的一句話又瞬間急凍。 「不是啊,人要進步嘛,不是我每天這樣盯大家才要做,self disciplined,OK?每個人把該完成的事情好好做好,這叫負責任......這個家要不是我辛辛苦苦撐著,無微不至地打理......
Thumbnail
這是一則關於與無業遊民弟弟和不踏實的朋友間的糾纏故事。無業弟弟總是來討錢,遊歐洲朋友改變計畫多次,充滿抱怨和未兌現的承諾。作者分享與這些人的相處經驗,對信任與負面情緒的發洩。故事以離開與朋友掰掰的帶著懷疑的心情作結。
Thumbnail
這本書是第20屆台北文學獎作品。 就閱讀經驗而言,是一本不容易讀的書,但卻是有用的書。 不是文本不精彩,不是文字艱澀難懂,而是這本書深度挖掘家人與自我幽微內在,一段家人間關係疏離,試著改變的歷程。讀者需要適時咀嚼與消化,關於家人相處這門功課。 「滌」是作者的親弟弟,一個大學畢業後失業在
Thumbnail
繭居族指的是在日本經濟泡沫化後無法就業的年輕人搬回家中與父母同住。相對的,中年打工族則是持續在職場上工作的人,惟其遭遇並沒有改善。文章內容探討了日本就業冰河期帶來的族群壓力,以及如何在職災補償中認定憂鬱症的相關條件。
Thumbnail
他是一個南部鄉間來台北讀書的同學,父母早年離異,留下了他與弟弟給爸爸與年邁的奶奶。我初見他的時候,只感覺他很不羈,卻又不像平常的小混混,流露出某種聰明又單純的味道。
Thumbnail
繭居族指這種人明顯不願參與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人際互動,躲避至個人的安逸空間。本文探討繭居族的特徵及其生活方式,提出對社交壓力的看法。
我從小就不受人喜歡,家裡跟學校都用對待垃圾或是髒東西一樣的態度對待我,也是因為這樣,所以我一上國中就輟學了。 之後,我漫無目的的遊手好閒,連家都很少回去了,就一直在大街上遊蕩。 好在沒過多久,我遇到了竹哥,他聚集了一群跟我有著類似經歷的兄弟,給了我們一個可以容身的去處。 一開始我還有些放不開,
Thumbnail
這本書記錄了作者廖瞇與弟弟滌的對話過程,以及如何通過對話再次與父親和母親對話,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深入挖掘。通過書寫,作者細膩處理了家人之間最難以解開的謎題,並療癒自己與家人的心靈困境。這是一部近身拍攝的紙上紀錄片,讀者將在堆疊細碎的家庭日常裡,見證他人的家庭現實,並與之產生共鳴。
Thumbnail
「滌」是作者的弟弟,三十多歲了仍是繭居族,每天待在家裡玩股票,賠錢了就認為媽媽理所當然應該拿錢出來幫他解決問題。滌需要很多氧氣,所以從不關房間門;但又對聲音很敏感,也討厭看到人,所以只要有家人待在客廳或廚房,他就會很煩躁,漸漸家人也不太會待在這些空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