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說好書13_《滌這個不正常的人》_我們與理解的距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繭居族」,源自日文引きこもり,中文翻譯得很傳神,指一種從社會退縮到家裡的極端生活型態,是有著持續性社交退縮問題的族群,又稱蟄居族、家裡蹲

尼特族」,音譯自英文的NEET,從字面上看不出個所以然,全稱為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指不就業、不就學、不進修或不參加就業輔導的年輕人,又稱啃老族

第一次接觸到這兩個名詞是在大學,不過是遙遠又事不關己的名詞。這樣的問題在日本似乎沒有減緩改善反而有日趨嚴峻的傾向,連台灣也屢見不鮮,發生在你我身邊都不奇怪。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電子書

其實我也不知道自己想從中得到些什麼、了解些什麼,看了幾行簡介跟這個影片就下單了。原本以為是小說,打開後發現是散文,再讀下去,是家庭隱密一面赤裸的展現,更是作者的自我剖析、與家人的對話。

一直叫他弟弟,我覺得很怪,聽起來好小,但他一點都不小,他已經三十七歲了。所以我用「滌」來代稱這個弟弟,我都叫他「ㄉㄧˊ」,不是弟弟的意思,只是一個發音。還有因為他怕髒,他覺得這個世界很髒。
為什麼我一邊說「不正常並非不正確」,但同時又希望他是個正常的人呢?
如果滌因為這種事情死了,那麼就算這次不死,那他以後遇到別的事情還是會死。他有可能一輩子這樣退退退嗎?他要退到哪裡去?那時候我還不知道,從那之後他就真的一直在退,不僅預官退訓,接著他以膝蓋開刀為由,終於換得退役。他退回家裡,再退到房間。

無論是談滌還是談她自己,都雷同到讓我懷疑這是平行時空裡另一個我所寫下的東西......。因為不但面對的家庭處境太像,就連個性相似度都高達80%(有話藏心裡什麼都不講、遇事逃避、鑽牛角尖、對於無法控制的事情感到緊張焦慮、腦袋轉不停、不斷想也不斷質疑),整本書大概七成的內容都畫滿了線,看到那句「我覺得自己現在好像溺水,只要可以抓到一片浮板,只要跟我說那個有用,有用就好」,共鳴感高漲到從眼眶滿溢出來......。

每次我看到那樣的社會新聞都會緊張。緊張什麼?緊張滌變成那樣的人?一個我跟自己說滌不可能變成那樣的人,另一個我跟自己說,每個人都有可能變成怪物。
「在房間裡是他自己的選擇。」「不要變成怪物就好了。」「不要去傷害別人就好了。」我這樣想著,然後一天度過一天,一年度過一年。「不要發生事情就好了,這個世界有各式各樣的存在。」
但我更在意的似乎是,我擔心我沒有注意到他在房間裡發出的訊號。我擔心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發出訊號。

閱讀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她能夠把這些寫下來?雖然從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得到她對於寫下這些事情、與家人互動溝通之間的「辛苦」與「掙扎」,卻仍有幾分冷靜的抽離感,像是在講述一件別人的事。為什麼她辦得到,而我辦不到?有些事如今回想起來仍會發抖,光是敲打幾行字都能被以為退去卻又排山倒海湧來的情緒再次淹沒,內心翻湧胸悶喉堵難受好幾天,為什麼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我仍無法「說出來」(無論是口述還是文字敘述)?

讀到文章中段,我終於感到釋然(?):不是因為我太軟弱,而是因為我們手上拿的難念的經終究不同。即便我們面對的「難題(痛苦)」相似,仍有著程度上的差異(當然痛苦這種事情不是用來比較的,也絕對比較不來,我只是單純想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況)。

廖瞇並未與家人同住於一個屋簷下,拉開了距離,滌的狀況不至惡劣,所以才得以進行對話;因為沒有同住,所以「不知道、忘記」的事情多,也有個他處可躲回去暫時喘氣。而我,「知道太多又忘不了」,曾經的避風港成了滿目瘡痍的珍珠港,無處可躲......。

raw-image

那些演變成失控的精神與肢體暴力乃至攸關生死,於我而言是一個「創傷」,即便已經過去了,強行去碰,輕描淡寫也覺得撕心裂肺,所以試了幾次還掀不開。廖瞇在後記<在掀開之後,在對話之後,在持續晨寫之後>裡寫道:「問題一直在某個地方,你不去敲它,不去掀它,它就一直是你不知道的樣子。」,但我心裡明白,有些事能掀,但需要時間,而有些事卻永遠也掀不得,直接蓋棺入土是最好的選擇。

閱畢後不禁會想,如果早幾年讀了這本書,對我的意義是否會有所不同?是否能有助於對話?是否能在更大傷害造成前做點什麼?我不曉得,再多提問似乎也沒有意義,畢竟這種假設在現實裡不成立。

廖瞇在文中不斷來來回回質疑書寫的意義,寫到不願意家事攤在陽光下的母親(那些對話好熟悉),也是完全可以預期的反應,畢竟剝開自己是一回事,扯進家人要顧慮的可就多了,這也是為什麼書寫家人會如此不易。雖說是「掀開」,但我隱約有種感覺:廖瞇掀得不算徹底,未觸及至最深處,如果我們的個性夠相似,那麼這種懷疑應該很合理,因為我是那種寫了10萬字但會思前想後最終刪掉2萬字的人(苦笑)。

很明顯的,書寫把她和家人帶到不同的路上。以讀者(我)的角度來看,這不是一本解答之書,如果想從中得到解決之策恐怕會失望,畢竟很多事就是沒有絕對的答案,而每個人的狀況又各有不同。說是散文,其實更像是紀錄式、對答式的日記文,沒有大道理、沒有生硬的理論,卻拉近了距離,被碎碎唸的文字擁抱而有「原來我不寂寞」的感覺。

我們想接近彼此,卻因為接近不了而感到受傷,感到不被理解。後來我才體會到:完全的理解並不存在,而我們卻在追求那不存在的東西。

共鳴感固然沒有療傷效果,但在作者淺白的私語、和家人之間的對話與同理過程中,我也跟著反芻著過往,重新思索「什麼是正常?什麼是正確?什麼是真正的好?家人之間的距離如何拿捏?什麼樣的溝通才有效?如何覺察自身與他人的狀態並與之共處?」這些曾經在腦中衝來撞去的問題,獲得了一些不同角度的觀點、啟發,反省了自己忽視的盲點,理出了一點頭緒,進而修正自己的想法與做法(姿態)。所以,於我而言無疑是有意義的一本書。

小說有結局,散文裡的生活仍在繼續,而現實裡原以為卡死的齒輪一點一滴又動了起來,我知道,我們都不寂寞,我們都還在練習。

_2020.09讀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圈圈轉圈圈的沙龍
98會員
181內容數
1.以插圖搭配文字,分享個人的閱讀心得。 2.每月閱畢清單(盡量)無雷的短文分享。
2023/07/08
幸與不幸,很多時候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罷了。
Thumbnail
2023/07/08
幸與不幸,很多時候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罷了。
Thumbnail
2023/03/29
上海的人就是海裡針,手一鬆就沒有了。
Thumbnail
2023/03/29
上海的人就是海裡針,手一鬆就沒有了。
Thumbnail
2023/02/25
2023/02/25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國內少有跟繭居族相關的書籍,本書絕對是此一領域值得細讀的重要著作。書一翻開會有種欲罷不能的感覺,想一頁接著一頁讀下去,這是因為作者廖瞇的寫作魔法。但後來書中出現了對精神醫療的排斥。我講的不只是滌本身,也包括書中的專家。那個拒絕是那樣地斬釘截鐵,我不知道「不需要看精神科醫師」那樣的篤定從何而來?
Thumbnail
國內少有跟繭居族相關的書籍,本書絕對是此一領域值得細讀的重要著作。書一翻開會有種欲罷不能的感覺,想一頁接著一頁讀下去,這是因為作者廖瞇的寫作魔法。但後來書中出現了對精神醫療的排斥。我講的不只是滌本身,也包括書中的專家。那個拒絕是那樣地斬釘截鐵,我不知道「不需要看精神科醫師」那樣的篤定從何而來?
Thumbnail
讀墨特價時,默默的圖書館也借到了這本挺熱門的書。繭居、啃老的家人視角。也和作者有同一個身分:姐姐,雖然有時候覺得金先生挺能耍廢,但畢竟是2個孩子的爸,大部分時候也算是挺有責任的,對繭居、啃老都只是聽說。家裡2老還不到要奉養的年紀,也都還工作中。對這社會現象認識不是太深,僅止於聽說,這回合就是閱讀。
Thumbnail
讀墨特價時,默默的圖書館也借到了這本挺熱門的書。繭居、啃老的家人視角。也和作者有同一個身分:姐姐,雖然有時候覺得金先生挺能耍廢,但畢竟是2個孩子的爸,大部分時候也算是挺有責任的,對繭居、啃老都只是聽說。家裡2老還不到要奉養的年紀,也都還工作中。對這社會現象認識不是太深,僅止於聽說,這回合就是閱讀。
Thumbnail
2022 #書單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這本書會引起我的興趣,是因為它的宣傳詞--一部近身拍攝繭居族的紙上紀錄片。以及,每個人,都可能從這本書裡看見一部分的自己。
Thumbnail
2022 #書單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這本書會引起我的興趣,是因為它的宣傳詞--一部近身拍攝繭居族的紙上紀錄片。以及,每個人,都可能從這本書裡看見一部分的自己。
Thumbnail
作者: 廖瞇 廖瞇的滌不是因為弟弟而取名為滌 滌,是一種需要乾淨的表意 因為他怕髒,他認為這個世界很髒 這是一個繭居族與他家人們的故事
Thumbnail
作者: 廖瞇 廖瞇的滌不是因為弟弟而取名為滌 滌,是一種需要乾淨的表意 因為他怕髒,他認為這個世界很髒 這是一個繭居族與他家人們的故事
Thumbnail
原本以為是小說,打開後發現是散文,再讀下去,是家庭隱密一面赤裸的展現,更是作者的自我剖析、與家人的對話。
Thumbnail
原本以為是小說,打開後發現是散文,再讀下去,是家庭隱密一面赤裸的展現,更是作者的自我剖析、與家人的對話。
Thumbnail
書寫家人的關係,或許是世界上最難的文學。既無法透過「虛構」規避道德壓力,同時必須面對自己心靈最深處的脆弱,將最私密的一切攤在陌生人眼前,但或許也因為如此,這類文學更容易引發共鳴、觸動讀者。而《滌這個不正常的人》正是最佳的範例。
Thumbnail
書寫家人的關係,或許是世界上最難的文學。既無法透過「虛構」規避道德壓力,同時必須面對自己心靈最深處的脆弱,將最私密的一切攤在陌生人眼前,但或許也因為如此,這類文學更容易引發共鳴、觸動讀者。而《滌這個不正常的人》正是最佳的範例。
Thumbnail
看《滌 這個不正常的人》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看得特別慢、一次也無法看得特別久因為看了幾個段落就會想停下來消化,停下來去想滌的事、想滌媽的事情、想瞇的事情、想滌爸的事情,想自己的事情。這篇文章比起讀書心得,更像是我閱讀完畢後開始審視自己的一篇文章,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幫助就是學會和自己對話。
Thumbnail
看《滌 這個不正常的人》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看得特別慢、一次也無法看得特別久因為看了幾個段落就會想停下來消化,停下來去想滌的事、想滌媽的事情、想瞇的事情、想滌爸的事情,想自己的事情。這篇文章比起讀書心得,更像是我閱讀完畢後開始審視自己的一篇文章,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幫助就是學會和自己對話。
Thumbnail
「在房間是他自己的選擇。」 「不要變成怪物就好了。」 「不要去傷害別人就好了。」 我這樣想著,然後一天度過一天,一年度過一年……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將家庭最私密的那一面掀開,廖瞇獲得寫作年金之時,矛盾的心境讓她哭了出來,她想著「被書寫的人在痛苦裡,書寫者在接受掌聲」,如果可以她也希望滌正常。
Thumbnail
「在房間是他自己的選擇。」 「不要變成怪物就好了。」 「不要去傷害別人就好了。」 我這樣想著,然後一天度過一天,一年度過一年……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將家庭最私密的那一面掀開,廖瞇獲得寫作年金之時,矛盾的心境讓她哭了出來,她想著「被書寫的人在痛苦裡,書寫者在接受掌聲」,如果可以她也希望滌正常。
Thumbnail
作者廖瞇的哥哥是一般大眾所稱的繭居族,大學畢業後失業在家十餘載,靠家人供養,就像尊佛。他怕髒、怕吵,對聲音極度敏感。因為覺得這個世界很髒,所以他待在房間。(書中廖瞇稱自己的哥哥為「滌」,取洗滌的意思)瞇把和哥哥進行的無數對話紀錄下來,另外也寫滌爸和滌媽。 期望在無數對話的過程中,朝理解一步步邁進。
Thumbnail
作者廖瞇的哥哥是一般大眾所稱的繭居族,大學畢業後失業在家十餘載,靠家人供養,就像尊佛。他怕髒、怕吵,對聲音極度敏感。因為覺得這個世界很髒,所以他待在房間。(書中廖瞇稱自己的哥哥為「滌」,取洗滌的意思)瞇把和哥哥進行的無數對話紀錄下來,另外也寫滌爸和滌媽。 期望在無數對話的過程中,朝理解一步步邁進。
Thumbnail
最近我在讀一本名叫《滌這個不正常的人》的書,作者是廖瞇。我不知道怎麼談,或許你可以去想「不正常」之於你自己的意思,或是「奇怪」、「異類」、「怪」,你可以去想這個詞所對應的你所認識的人或你自己,然後再去想「不正常」是指哪裡不正常?具體的事蹟是什麼?給你自己的感覺?不正常需要變為正常嗎?
Thumbnail
最近我在讀一本名叫《滌這個不正常的人》的書,作者是廖瞇。我不知道怎麼談,或許你可以去想「不正常」之於你自己的意思,或是「奇怪」、「異類」、「怪」,你可以去想這個詞所對應的你所認識的人或你自己,然後再去想「不正常」是指哪裡不正常?具體的事蹟是什麼?給你自己的感覺?不正常需要變為正常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