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校服議題,有點意外居然有那麼多討論,畢竟這不是甚麼複雜的政策議題...至少大家都有共識天氣冷就是該多穿一點吧?
更令人費解的是吵來吵去,就是沒有把爭點吵出來。在我的理解,學校基層之所以堅持各種校服規定,根本溯源是很「你把大衣穿在校服外,就會遮住名字跟學號」這種很實在的理由,而這的確會影響到秩序管理與校園安全。
只是目前又多了一層問題,在於學校似乎有「把手段當作目的」之情事,例如把校服納入獎懲評比,導致師生為了考績數字忽略實際需要。而大家爭吵著「能不能加便服」、「幾度可以加」、「甚麼時候加」,甚至吵到「是否還需要校服」,我認為都沒有解決前述的根本問題。
在我看來,比較好的折衷方案,當然是改善校服設計,以同時滿足學校管理秩序的需要,以及學生保暖的需求。在此提出一個方案,那就是將大正時代的學生服重新引入。
首先,無論是男生的黑詰襟,還是女生的水手服,學生們在外套上「羽織」──這種衣服雖然是傳統服飾演變而來,但是在現代化紡織的魔改之下,已經有非常正式的樣式。另外更推薦的是大正時期和洋折衷的披肩「
二重廻し」,同時結合蓑衣防雨的效果,完全適用台灣多雨的天氣。類似的衣飾,無論內搭穿多少保暖衣物,都能保有外搭的同一樣式,進而達到整齊美觀,而且只要在制服羽織繡上校徽、名字與學號,也能達成秩序管理的需求。
(當然中的當然,大家想在羽織上加些甚麼花紋也不是不行,例如水火蝴蝶之類的,發揮一點想像力都行。)
再不然,也可以重新發行「學生帽」。是的,現在各級學校,大概都已經沒有學生冒這種東西了吧?可是各位想想啊,有甚麼東西,能夠在衣著改變的情形下,又能達到一望即知的身分識別效果呢?難不成直接掛狗牌嗎?當然是學生帽!冬天可防風、夏天可遮陽,那麼實用的配件,怎麼就把它廢除了呢?只要規定「可以加穿保暖便衣,但是帽子一定得戴上」,戶外戴帽,戶內脫帽,更可以訓練學生禮儀,一舉數得,難道不香嗎?
所以我說,解決校服爭議,關鍵不再於校服如何穿,而根本就是校服本身。教育部與其三令五申,跟基層搞到關係僵硬,不如順勢推行全台校服革命!有更好看的校服,才有更美好的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