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特舒眠曲:藝術本為眾人而生 (Mac Richter’s Sleep)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Max Richter’s Sleep:造次映畫|Side Project Film

Max Richter’s Sleep:造次映畫|Side Project Film

不斷思索這部電影為何而生,反感造神運動。可影像與音樂都極致美。舒適的沉浸、寧謐的安寢,你別無選擇,只有沉醉。關於他的創作理念,不斷提醒著重點不在於觀賞,而是感受。想起他的音樂本為眾人,而非他個人。他也說不預設任何邊際,那又還能為什麼,不過為美。

他也絕非只應該是小眾獨立藝術片。Mac Richter強調的價值就是與眾人連結。也因此無論是他的音樂、他所創造的音樂,以及他的電影,都絕不是自命清高的藝術。

雖然有許多人說為睡眠而生,不過我更認同有一篇文說睡眠與催眠不同。重點在於感知,其與睡眠時人的感知同在。


Max Richter’s Sleep:造次映畫|Side Project Film

Max Richter’s Sleep:造次映畫|Side Project Film

片中有許多喜歡的話語或議題,總是想牢記細節以此書寫的更加全面,想把情感表達的更飽滿。但總覺這樣就毀壞這部電影的價值,播放沒多久就明確意識到,精神不該緊繃,而他有讓人安定的魔力。觀影前還喝了拿鐵,可在後半段好似被拉入半夢半醒的界域,眼前景象與耳邊音樂繚繞,要怎麼說,大抵是Mac Richter說的,他在彼岸等你,我們一起過去。

他的妻子Yulia Mahr是很重要的角色,無論在這部電影、音樂會計畫,還是他們的人生中。好喜歡他的伴侶,「我們總以為我們還可以,再撐一下沒事的」。這部片中有許多地方都清淡描述到現實的沉重,共感於一瞬窒息。而他們溫暖的笑容與療癒的音樂,又輕輕的撫慰靈魂,告訴你某些話。我們所愛的事物就是最好的語言。讓我想到近半年的現況,踏出去走下去堅持與熱愛,而這一切都只是啟程,還要不斷不斷的走下去。她還說家人有難民背景,這些音樂彷彿又給了某種家的感覺。非人的權利於此展現,如是溫柔。


Max Richter’s Sleep:造次映畫|Side Project Film

Max Richter’s Sleep:造次映畫|Side Project Film

那些現世的紛擾,焦躁的都被撫平。你們知道我需要這一百分鐘。從未有如此認定必須馬上觀看的電影。在我不允許有娛樂的時間段中,起初猶豫著這麼做是為了什麼,自以為的文化資本,還是小眾片有什麼必須看的緣由,在躁動的雜音之下,想明白只是因為他隱約流露的靜謐在呼喊。而我無法拒絕。

我都說我是音癡,五音不全的那種。當然更聽不懂古典樂。只會聽好聽不好聽、有無感覺,與喜不喜歡,像是粗劣原始人。但又好喜歡純粹的美,明明分不清細節又矛盾的靈敏。

這大概最能證明的是藝術本為眾人而生。Mac Richter不僅僅是古典音樂家,更是藝術家。


Max Richter’s Sleep:造次映畫|Side Project Film

Max Richter’s Sleep:造次映畫|Side Project Film

回家跨過成功橋越過內湖路,外界是都市吵嚷的聲響,但聽著《Sleep》一切又那樣美好。那些逛街人們的耳語、寒風吹起樹葉的雜音與車流的聲響,構築人類都市日常,電影景象讓我突然能接受這些日常即美好。同時《Sleep》又讓我足以保留一點距離,處在自身世界感知脈動。

也不為什麼,只希望能看到這篇文的人,都可能有一點機會趁這幾天去支持這部電影。不為什麼,只是它很美。可能只剩兩天,可能還有一個禮拜。推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Ingrid Lin的沙龍
3會員
6內容數
電影承載得起永恆,一切盡在裡面。我決定愛你一萬年。
Ingrid Li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3/11
「對日本人來說,喜不喜歡美國是複雜的問題」,這是電影一開始便提出,也是貫穿日本現代史的一矛盾問題。《反安保:藝術之戰》為記錄日本戰後最大的一場社會運動——反安保,是二戰後美國與日本簽訂之條約。此在冷戰時期強化美日的政治關係,也有助於日本發展經濟,但對於日本社會產生不小衝擊......
Thumbnail
2021/03/11
「對日本人來說,喜不喜歡美國是複雜的問題」,這是電影一開始便提出,也是貫穿日本現代史的一矛盾問題。《反安保:藝術之戰》為記錄日本戰後最大的一場社會運動——反安保,是二戰後美國與日本簽訂之條約。此在冷戰時期強化美日的政治關係,也有助於日本發展經濟,但對於日本社會產生不小衝擊......
Thumbnail
2021/03/10
Anne Boleyn為亨利八世的第二任妻子,關於此歷史著名女性人物的影像與文字描繪出了不同的女性樣貌,著重主題與聚焦特色也有所差異,以此顯現出女性歷史人物如何被形塑出不同面向角色甚至是評價。
Thumbnail
2021/03/10
Anne Boleyn為亨利八世的第二任妻子,關於此歷史著名女性人物的影像與文字描繪出了不同的女性樣貌,著重主題與聚焦特色也有所差異,以此顯現出女性歷史人物如何被形塑出不同面向角色甚至是評價。
Thumbnail
2021/03/09
來自美國的保羅安格爾對聶華苓說「I want to see you again, again, again, again……」,從此開展繁華暫落的另一段生死不渝與文壇盛事。
Thumbnail
2021/03/09
來自美國的保羅安格爾對聶華苓說「I want to see you again, again, again, again……」,從此開展繁華暫落的另一段生死不渝與文壇盛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大放》和《隱園之美》互相照映,欣賞下來,相當過癮,就好像用耳朵看了一場電影。
Thumbnail
《大放》和《隱園之美》互相照映,欣賞下來,相當過癮,就好像用耳朵看了一場電影。
Thumbnail
這部戲能夠讓我感受到愛情的單純及音樂的美好,最後我做了個結論,那就是音樂給他們相遇的契機,而他們則互相給予對方勇氣
Thumbnail
這部戲能夠讓我感受到愛情的單純及音樂的美好,最後我做了個結論,那就是音樂給他們相遇的契機,而他們則互相給予對方勇氣
Thumbnail
回憶一幕幕,就像一場電影,一直感動。
Thumbnail
回憶一幕幕,就像一場電影,一直感動。
Thumbnail
從之前的年度歌單之中應該看得出來我不是常聽中文歌的人,不過從我在聽過他跟孫盛希合作的《迷些路》之後,我就有在關注他每一次出新歌。 為什麼我會說這是一張很有趣的專輯呢?
Thumbnail
從之前的年度歌單之中應該看得出來我不是常聽中文歌的人,不過從我在聽過他跟孫盛希合作的《迷些路》之後,我就有在關注他每一次出新歌。 為什麼我會說這是一張很有趣的專輯呢?
Thumbnail
傻子與白痴 ─ 夜長夢少 (Till 5:10 a.m.)是一張適合獨享的專輯,第一次聆聽或許會感覺有點難理解甚至有點無法接受,那是一種比較不常見的敘事方式,加上歌詞需要一些時間沉澱,很容易會放棄這張專輯。但第二次播放卻能感受到在一片寂靜中被滿滿的溫柔包圍,會清楚感受到樂者想向你訴說的故事。
Thumbnail
傻子與白痴 ─ 夜長夢少 (Till 5:10 a.m.)是一張適合獨享的專輯,第一次聆聽或許會感覺有點難理解甚至有點無法接受,那是一種比較不常見的敘事方式,加上歌詞需要一些時間沉澱,很容易會放棄這張專輯。但第二次播放卻能感受到在一片寂靜中被滿滿的溫柔包圍,會清楚感受到樂者想向你訴說的故事。
Thumbnail
제발 꿈에서 깨어나지 마. 某次隨意點開柾國〈Euphoria 〉的MV,驚為天人。MV分為三段,前段與後段都採用法國作曲家德布西的名曲〈月光〉,輕柔的音色中蘊含著濃烈的情緒,替整首歌曲大大加分。此外,剪輯巧妙地利用「慢–快–慢」的三段呈現,凸顯主題「Euphoria 」:異常興奮,使得中段的歡
Thumbnail
제발 꿈에서 깨어나지 마. 某次隨意點開柾國〈Euphoria 〉的MV,驚為天人。MV分為三段,前段與後段都採用法國作曲家德布西的名曲〈月光〉,輕柔的音色中蘊含著濃烈的情緒,替整首歌曲大大加分。此外,剪輯巧妙地利用「慢–快–慢」的三段呈現,凸顯主題「Euphoria 」:異常興奮,使得中段的歡
Thumbnail
近期Youtube 上有不少創作者去詮釋尼采,也引起大眾重新對尼采的關注,我自己則是透過音樂又再度重新連結,重新翻閱《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馬勒(Gustav Mahler )在他的第三號交響曲的第四樂章,安排女低音吟詠查拉圖斯特拉的永恆之歌⋯⋯為什麼馬勒要將尼釆的文字放入音樂?馬勒讀到了什麼⋯⋯
Thumbnail
近期Youtube 上有不少創作者去詮釋尼采,也引起大眾重新對尼采的關注,我自己則是透過音樂又再度重新連結,重新翻閱《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馬勒(Gustav Mahler )在他的第三號交響曲的第四樂章,安排女低音吟詠查拉圖斯特拉的永恆之歌⋯⋯為什麼馬勒要將尼釆的文字放入音樂?馬勒讀到了什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