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的歷史與分類

茶葉的歷史與分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茶葉的製程從起源至今隨著工具的改善也逐漸產生各種精細的變化。現今茶葉的分類方式其實與古代大異其趣,本篇就歷史的角度論述各類茶葉的差別。

茶葉的製程從起源至今隨著工具的改善也逐漸產生各種精細的變化。現今茶葉的分類方式其實與古代大異其趣,本篇就歷史的角度論述各類茶葉的差別。



依照<茶經>的描述,當時茶葉製作的程序為:採、蒸、搗、拍、焙、穿、藏。嚴格說來,採、蒸已經完成茶葉的製作,後面的「搗拍焙穿藏」都屬於整形精緻的動作,因為前段蒸菁的過程已經用高溫將細胞內的酵素殺死,失去活性,後面的搗拍是將茶葉整形便於攜帶[1],焙火的主要目的是將茶葉乾燥、減少濕氣,提升耐久保存的特性[2]。這種製作的方式跟現代我們所見青草茶的製作方式是接近的,這種做法類似於草藥的形式,只是省略後段整形的工序。乾燥的處理可以透過曝曬、鍋炒、烘烤等方式,基於不同的乾燥方法也會讓成品產生不同的風味。例如:龍眼木所烘烤的茶葉會帶有獨特的香氣,對許多茶友而言是迷人的滋味。日曬的茶葉由於長時間靜置,有利某些特殊菌種生成,對於構成普洱茶的特殊風味也是關鍵要素之一。

製茶工藝隨著時代的演進,工具技藝的進展、製造觀念提升、市場口味的改變都會影響製作技術,人類文明便是如此一點一滴地進展[3]。大致說來,明代以前大多是屬於現今綠茶類的製作方式,但是茶葉的名稱卻不是以茶湯顏色來命名為綠茶,而是多以產地、原料品種或與造型相關聯的方式來命名。以此看來,“紅茶”的名稱反倒是因為製程產生不同於過往的成果,所以被另外命名的特例。所以我們有必要探究紅茶的由來。


[1] 古代的包裝運輸不似現代大量使用塑膠製品,要避免運輸碰撞造成的損失,餅茶的方式還是最理想的。也因為與空氣接觸的過程產生質變,開啟後人對於茶葉製造工序的更多可能性。

[2] 此處的論述稍微有疑慮的地方在於蒸的動作是蒸軟葉子還是已經達到殺菁的溫度,如果只是蒸軟葉子,後面的搗、拍就有似於現今揉捻的作用,焙則是殺菁。如此一來,變成半發酵茶的出現在最早的製程已經出現,後面的時代只是改良而已。但古代的茶葉究竟如何現已不可考,只能透過文字描述推想,我認為接近綠茶的做法還是比較合乎情理。

[3] 相較於唐朝,宋代的製作程序則為:採、揀、蒸、榨、研、造、焙<北苑別錄>。元、明、清對於茶葉的品飲方式也從點茶法演變成壺泡,這些飲用習慣的改變、製茶方式、沖泡器具彼此環環相扣,互為影響。

avatar-img
Francis Kao's talkinsofa
39會員
143內容數
這是一個小小的心願,接觸茶業10年以上,總覺得該對業界有所回饋。面對人生的無常,更應該以文字保留思想。 希望透過這種出版形式,一來將自己所學加以整理,二來將茶葉相關的基本知識更加普及,讓茶文化有機會更源遠流長。 頭像為我的父親,現已退休,感謝他多年的教導,以此為念。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Francis Kao's talkinsofa 的其他內容
現代生活繁忙,往往沒有時間好好使用專門器具泡一杯茶,馬克杯反倒成為工作時最方便的泡茶道具。如何用馬克杯泡一杯簡單美味的好茶其實只要搞懂幾個重點即可。
將茶葉長時間浸泡在大茶壺裡面的沖泡方式稱之為大桶泡茶法,是台灣農業時代常見的泡茶方式。現今珍珠奶茶店、早餐店的基底茶也大多採用這樣的沖泡方式,可以視為是標準泡的延伸應用。  
茶壺的構造材質變化甚多,是茶文化具體展現的主要器具。台灣茶文化之美往往透過茶席給予飲者更深刻的心靈感受。
蓋碗泡是三件式的泡茶器具,照片為2009前往北京參展時所攝,當地餐廳以蓋碗沖泡的方式直接作為個人飲用的茶杯,頗有古風。
茶葉沖泡無非是茶水比例、時間、水溫三者的變化。同樣一份茶葉,依據這三者的變化沖泡出的各種不同的口感。說來容易,實際操作的些微條件差異都可能影響成品的風味。有鑑於此,在某些場合,我們希望透過一套標準作業流程...
現代生活繁忙,往往沒有時間好好使用專門器具泡一杯茶,馬克杯反倒成為工作時最方便的泡茶道具。如何用馬克杯泡一杯簡單美味的好茶其實只要搞懂幾個重點即可。
將茶葉長時間浸泡在大茶壺裡面的沖泡方式稱之為大桶泡茶法,是台灣農業時代常見的泡茶方式。現今珍珠奶茶店、早餐店的基底茶也大多採用這樣的沖泡方式,可以視為是標準泡的延伸應用。  
茶壺的構造材質變化甚多,是茶文化具體展現的主要器具。台灣茶文化之美往往透過茶席給予飲者更深刻的心靈感受。
蓋碗泡是三件式的泡茶器具,照片為2009前往北京參展時所攝,當地餐廳以蓋碗沖泡的方式直接作為個人飲用的茶杯,頗有古風。
茶葉沖泡無非是茶水比例、時間、水溫三者的變化。同樣一份茶葉,依據這三者的變化沖泡出的各種不同的口感。說來容易,實際操作的些微條件差異都可能影響成品的風味。有鑑於此,在某些場合,我們希望透過一套標準作業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