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橋上的少年》與後現代心理學──建中數資班國文科「小說與哲學」講座

更新於 2021/01/29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主講:蔡伯鑫
主持:吳昌政(建國中學國文教師)
日期:2020/03/20(五)15:00-17:00
地點:台北,建國中學

▍空橋上的少年:獻給長大之前的我們 by 吳昌政

今天邀請到高中同學蔡伯鑫來談《空橋上的少年》,作為四月以後「小說與哲學」課程的暖場。
若不是經他提醒,我幾乎忘記今日的博學講堂是昔日的蒸飯間,輪到值日生的時候要負責抬便當,都會進來這所蒸汽與飯香四溢的空間。(回憶中已逝去者都是香的?)今天的空氣則是帶有消毒酒精的氣味,因為學生遵照導師吩咐在進入前擦拭消毒了座椅。
伯鑫用兩個經典的哲學問題貫穿這場演講,同時揭示小說的核心關懷:我是誰?我(們)要去哪裡?
伯鑫的演講課一如他的作品,很講究形式與內容的搭配。如果忽略了形式與結構,只看(聽)片段詞句的話就無法理解他的用心。我特別留意他在投影片轉換時,思路與語言是如何同步的銜接、轉折。就如同他的小說中雙線情節如何承接、遞歸與呼應。
他選擇用雙線對照的方式介紹故事內容,難度很高,但清晰準確。我有點狡猾的旁觀著,他如何走繩索一般的提示出故事大綱情節,引誘聽眾一探究竟,又不會洩漏太多內容而導致聽者喪失未來閱讀的趣味。
講到理論性比較強的內容,就像搭飛機升上高空,一開始會難以適應,但一下子也就習慣了。我是不擔心學生的適應力,畢竟他們平常聽我打高空慣了。我之前跟伯鑫說,希望不只是講故事而已,要提供一些思考觀點,作為理解文本的工具。這些(無論叫做哲學與否)的觀點,是提升理解能力與增長知見的關鍵。現在用來解析小說文本,一旦文本擴大成為生活世界,照樣可以相通。
伯鑫主要跟同學談「後現代」心理學,尤其著重在「對話」作為主體及意義生成的重要地位。晚餐一起吃印度咖哩的時候,他說「後現代」這個詞彙在原始的宣傳文案中被拿掉了,而這個詞恰好也是課後數位學生圍著他問問題的焦點。我原本在邀請的時候給他出了一道難題,希望介紹《關係的存有》一書中的核心概念,沒想到他竟能四兩撥千斤而又不偏題的回答。
他在這個脈絡下結合文本片段,簡單談了「真理的知識」、「語言與互動」、「批評與好奇」、「主體/客體/互為主體」、「基進的存在」(radical presence)、「洞見與解決」、「意義與行動」、「界線/曖昧」、「單一/多元」等概念。這些概念自然是沒有辦法好好發揮論述的,但已經達到開展見識的作用。我期待這些人文社會領域的詞語,至少能像若干標籤好的瓶子,在他們成長的未來注入豐富的內容。
這堂課很有意思的地方在於,伯鑫在說故事以及論述的時候並沒有給聽眾一個「實線畫出的圓」,而是用虛線,敞開自己,保持開放與對話的空間,邀請聽者進入。這樣的表述策略跟小說的旨趣顯然符合。
小說以「旅遊」與「成長」的雙線情節,回應我是誰?我(們)要去哪裡?的亙古大哉問。故事中,敘事者(也叫「蔡伯鑫」))不避諱流露出關於生命根本問題的迷惘與徬徨,這點看來,「人生勝利組」的他其實就是那名憂鬱懼學而「邊緣」的高三學生張朋成。他們表面上的社會階層、生活情境固然有別,真實裡的存在狀態卻是雷同——用伯鑫演講時的說法,他們都被一層「殼」包覆著,感覺比較安全卻保持噤默,無法與其他人交流。整個故事其實就在敘述自我的主體性如何作為一種關係的存有,從迷惘失焦,到真正的對話,從中建構意義。我不清楚座位上的那些高三學生們此時是否有所共鳴,但幾乎能夠斷言,那樣子的精神上的封閉與隔離,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功課。
這本作品在寫作上展現的是「素人」風格,有些文學質素,但很多地方說是拙滯也不過份。如果轉換閱讀視角,從非虛構作品的角度來看,更容易被他那種文學風格的樸拙真實打動,這點在成長線尤其明顯。更難得的是,這部作品從現代台灣的時空脈絡出發,嘗試透過精神治療書寫,提出對於生命根本問題的觀察與反思,使得這本作品與歐文亞隆的知名類似作品相較,仍有不可取代之處。
進一步,從「治療者」與「被治療者」互為主體的關係中,作者其實試圖解構單向度的身份/權力關係。其一是從一名寫作者出發,與自己的著作達成互為主體的關係;其二是作為一名醫者,透過治療與書寫實踐與個案達成這樣的解構卻不導向虛無或者反社會,於此相反,反而撐開了兩重的反身高度:互為主體的關係。這樣的創作意圖或許還有超越創作的更複雜的層面,比如伯鑫說他不僅想成為「醫生作家」,也想當一名「作家醫生」。我自己則是受到書中誠實的心靈與一份醫者仁心所感動。
課程最後,我忍不住要他解釋書中重要的「曼陀羅」意象以及「關係的存有」之間的關係,我認為這是理解這本書最關鍵的鑰匙,硬是要他說清楚。但我說不清楚他又是怎麼高明的用虛線回應這個問題。
等到伯鑫與同學們移師講堂門外繼續答問,我只覺得室內消毒水的味道淡了,而長大之前的二十年前,那股蒸汽與飯香竟不知從何處飄來。

▍我的後記

前陣子連續兩週在結束門診後,開車趕往建中,旁聽我未曾同班的高中同學兼我寫書的恩師吳昌政一手規劃的「小說與哲學」課程,分別聽了劉定綱講《動物農莊》,與陳昶志講《金閣寺》。
照昌政給我的說法:「哥聽的不是課,是青春。」
某部分來說,那句話還真的是非常真實(笑)。坐在硬邦邦的木頭課桌椅,電風扇在天花板上百無聊賴的旋轉,像是與二十多年前沒什麼改變。但同時,講師們分享的內容,對我而言又是那麼新奇而充滿啟發──說來有些汗顏,即使長了二十多歲,這些東西我好像並不真的比身旁的高三生們多懂多少。
噢,當然更汗顏的,是我在三月時就帶著自己那本《空橋上的少年》,過來在講台上和學生們分享過關於書裡、書外與後現代哲學的種種,並作為系列講座的開場。(天哪,那整個系列的書目可是滿滿的經典啊)
昌政一開始邀我加入時,他解釋說,他希望給學生們「一些思想來裝備自己」,不只是說書,也不那麼是文學,而是在結合相關的哲學思想文本後,引起學生進一步閱讀小說與思想文本的興趣,帶來觀點的啟發,並又回到「生活文本的運用與洞察」。他還說:「讓學生也看到你的人。人與作品是一起的……讓他們認真的聽。」
我不知道那天在講台上的我做到了多少,是否有些什麼真的被聽見或者看見。但至少能確定的是,當我坐在底下,我是那麼享受那個時間──而且不只是因為在緬懷過往。
長大以後的我們,究竟打造了什麼樣的未來呢?
聽完《金閣寺》的那個晚上,我以謝師宴為名請了昌政一頓晚餐。和前幾次多在聊我的書不同,那天,我聽了更多他在講結束這系列課程之後來年的教學計畫。至於是什麼計畫我當然就不爆雷了(嘿嘿)。
或許所謂青春,不只是感覺一切都充滿可能,更是真的讓一切開始變得可能。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這部小說來自一位精神科醫師之筆,描繪一名懼學的十七歲少年,在日間病房裡勇敢跨越恐懼的生命之旅;以及另一名年輕醫師,奔逃至拉達克一路追尋心中渴望的過程。雙線緊密交織,共同探問成長與自我認同的種種困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主講:蔡伯鑫 與談:林蔚昀(作家) 日期:2020/02/21(五)19:00-20:30 地點:台北,金融廣場書店 ▍上篇 蔡伯鑫(以下簡稱蔡):這是我第一次寫長篇小說,雖然我在12年前寫了一本書(《沒有摩托車的南美日記》),但也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也許大家會習慣稱呼我為蔡醫師,但現在坐在這裡…
主講:蔡伯鑫 與談:林蔚昀(作家) 日期:2020/02/21(五)19:00-20:30 地點:台北,金融廣場書店 ▍上篇 蔡伯鑫(以下簡稱蔡):這是我第一次寫長篇小說,雖然我在12年前寫了一本書(《沒有摩托車的南美日記》),但也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也許大家會習慣稱呼我為蔡醫師,但現在坐在這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阿揪西放送的老朋友們應該知道,今年我剛結束了一段大齡留學生活。這段時間偶爾有網友私訊詢問學校申請、開銷和準備流程等問題,我也樂於分享各種細節。其中常提到的建議之一就是:開通一個便捷的網銀帳戶。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與蔡兄的隨意對話探索了各種有趣的社會議題,從健保政策到全民運動的鼓勵。透過他們的閒聊,作者提出了針對目前臺灣社會的觀察與建議,試圖引發公眾對政策執行的思考,並對未來的可能性進行展望。這些小人物的想法雖然非正式,卻充滿了幽默與智慧,值得一讀。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主人翁辛克萊以一個少年的視角描繪了對自我認知、性向、性啟蒙、對威權的反抗等議題,呈現出當代年輕人面對的壓力和情緒。文章探討了真實與虛假、自我封閉與蘊含的自我表達之間的衝突,提供了改變內心的勇氣和真誠面對自己的重要性。
Thumbnail
《天橋上的魔術師》不但描述「中華商場」這一空間,更是聚焦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以「回憶」編織成故事,把自身的經驗和自身成長的孕育地融合在文中,將「個體」回憶轉變為「共同」回憶,依靠書寫對「生命」的反思以及重建讀者的「回憶」和抵禦「消失」。
Thumbnail
最近從書店挖到了一本關於如何溝通的書,是曾寶儀的《50堂最療癒人心的說話練習:在溝通中肯定自己,觸動他人》 關於溝通的書最早接觸的是《蔡康永的說話之道》,因為總覺得自己只要一講話就會冷場,還常常脫口說出一些會讓對方心裡不痛快的話語,因此小時候媽媽才買了這本書給我要我好好學學怎麼說話。 時隔許久,
Thumbnail
1.兒少文學作品一定要有教育性嗎? 2.我們常在講的教育性真的是教育嗎? 3.還是那其實只是規訓的偽裝? 4.這是個長年困擾大家的問題,甚至是困境。 5.而想像力和美,在教育中又扮演何種作用? 6.這次想從伯寧罕的《和甘伯伯一起去遊河》來探索跳脫此困境和了解美、想像力在教育中的基進力量。
Thumbnail
花蓮縣議員魏嘉賢(前花蓮市長)與臺中市政府顧問蔡壁如(前民眾黨立委、柯文哲核心幕僚)26日下午,受花蓮市青年公共事務促進會邀請,在花蓮市的咖啡廳舉辦青年座談交流活動,雙方針對青年參政與城市治理的議題進行意見交換,並聽取青年朋友的需求和困難,希望藉由聽取和分享彼此的經驗。
晚上8時正,小峰約了阿健和小蝶,在沙田新農村商埸的一間珠寶店前等候,準備前往香港外星文大學聽他哥哥開的講座。
Thumbnail
透過曾寶儀的線上課程,學習到自我溝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從內心開始,充滿愛的頻率來影響我們的溝通。
Thumbnail
第一次遇到蔡君碩先生是在小黃山寫生的時候,當時只覺得這位先生有點無厘頭但深不可測,第二次請蔡先生協助找到向日葵花海,經蔡先生導覽美麗花海後,才知道他在這片土地投注的心力有著很長遠的生命意義,於是就想到要專訪蔡先生,認真地聽一回他的小黃山導覽及了解他的生命有著什麼樣的禮物,接下來請您一起聽聽他的故事!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阿揪西放送的老朋友們應該知道,今年我剛結束了一段大齡留學生活。這段時間偶爾有網友私訊詢問學校申請、開銷和準備流程等問題,我也樂於分享各種細節。其中常提到的建議之一就是:開通一個便捷的網銀帳戶。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與蔡兄的隨意對話探索了各種有趣的社會議題,從健保政策到全民運動的鼓勵。透過他們的閒聊,作者提出了針對目前臺灣社會的觀察與建議,試圖引發公眾對政策執行的思考,並對未來的可能性進行展望。這些小人物的想法雖然非正式,卻充滿了幽默與智慧,值得一讀。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主人翁辛克萊以一個少年的視角描繪了對自我認知、性向、性啟蒙、對威權的反抗等議題,呈現出當代年輕人面對的壓力和情緒。文章探討了真實與虛假、自我封閉與蘊含的自我表達之間的衝突,提供了改變內心的勇氣和真誠面對自己的重要性。
Thumbnail
《天橋上的魔術師》不但描述「中華商場」這一空間,更是聚焦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以「回憶」編織成故事,把自身的經驗和自身成長的孕育地融合在文中,將「個體」回憶轉變為「共同」回憶,依靠書寫對「生命」的反思以及重建讀者的「回憶」和抵禦「消失」。
Thumbnail
最近從書店挖到了一本關於如何溝通的書,是曾寶儀的《50堂最療癒人心的說話練習:在溝通中肯定自己,觸動他人》 關於溝通的書最早接觸的是《蔡康永的說話之道》,因為總覺得自己只要一講話就會冷場,還常常脫口說出一些會讓對方心裡不痛快的話語,因此小時候媽媽才買了這本書給我要我好好學學怎麼說話。 時隔許久,
Thumbnail
1.兒少文學作品一定要有教育性嗎? 2.我們常在講的教育性真的是教育嗎? 3.還是那其實只是規訓的偽裝? 4.這是個長年困擾大家的問題,甚至是困境。 5.而想像力和美,在教育中又扮演何種作用? 6.這次想從伯寧罕的《和甘伯伯一起去遊河》來探索跳脫此困境和了解美、想像力在教育中的基進力量。
Thumbnail
花蓮縣議員魏嘉賢(前花蓮市長)與臺中市政府顧問蔡壁如(前民眾黨立委、柯文哲核心幕僚)26日下午,受花蓮市青年公共事務促進會邀請,在花蓮市的咖啡廳舉辦青年座談交流活動,雙方針對青年參政與城市治理的議題進行意見交換,並聽取青年朋友的需求和困難,希望藉由聽取和分享彼此的經驗。
晚上8時正,小峰約了阿健和小蝶,在沙田新農村商埸的一間珠寶店前等候,準備前往香港外星文大學聽他哥哥開的講座。
Thumbnail
透過曾寶儀的線上課程,學習到自我溝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從內心開始,充滿愛的頻率來影響我們的溝通。
Thumbnail
第一次遇到蔡君碩先生是在小黃山寫生的時候,當時只覺得這位先生有點無厘頭但深不可測,第二次請蔡先生協助找到向日葵花海,經蔡先生導覽美麗花海後,才知道他在這片土地投注的心力有著很長遠的生命意義,於是就想到要專訪蔡先生,認真地聽一回他的小黃山導覽及了解他的生命有著什麼樣的禮物,接下來請您一起聽聽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