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

含有「後現代」共 142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它不是問你認得這個霸總/傲驕屬性嗎?,而是問「你理解這個男生/女孩為何用彆扭的方式掩飾內心的脆弱嗎?」。 而提問相對答案;悲劇相對喜劇,往往是最有效昇華的敘事結構,前者由敘事暴力變成邀請,後者體現負面崇高。 最近應該是到年底前,除了工作以外最後一件事,也算是小時候的心願,努力完成寫小說投稿 發
Thumbnail
一份形上學與意識哲學的譜系分析 前言(Introduction) 死亡作為哲學的古老議題,貫穿於形上學、神學與現象學的脈絡之中。 自柏拉圖以降,哲學始終以死亡作為思考的試金石:它既是知識的界限,也是存在的試煉。 對死亡的思索,實際上是對「存在如何持續」這一問題的延伸——當主體意識終止於生物
不曉得,對你來說── 愛,是什麼? ⋯⋯ 邀請你, 若可以,想邀請你想像關於愛的一、兩個畫面。 這讓我們可以走向更懂愛的過程。 ⋯⋯ ⋯⋯ ── 愛,是一種語言。 我喜歡吃蛋, 尤其是荷包蛋。 那是母親從我年幼時的習慣── 她總特別用微波爐蒸蛋, 搭配一點醬油, 香氣四溢地
Thumbnail
不說別的,某巨擘就對我半開玩笑說:在某藝校萬一不提到「德勒茲」,研究所就別想畢業!更甭提尤其此間的公私獎助標案評審同溫層--上既好之,下必甚焉。用幾個關鍵詞命名展覽、論文、評論,且不說逼格真否高大上,至少,評審引為「吾道不孤」,是想當然耳。
Thumbnail
偶像光芒萬丈,徒眾龐大,善加利用,是天經地義的自保與進階之道。觀察偶像們這種掙扎、爭鬥、挫敗、變身,是很有趣的事。既然秋元康說AKB 48的設計構想,就是要大家一起見證參與鄰家女孩奮鬥成長的哀樂歷程,我們又何嘗不能將「暴君的廚師」,看成是潤娥單飛升級的勵志故事!?
Thumbnail
大家好像都缺失了更深層的意義,陷入了虛無,人們感覺只是在機械式地運動,而不是在真正地活著 ... 這到底是為什麼。前現代人想像出他們的神明,我們這些現代人或者後現代人,又想像出了什麼呢?我們真的走過了啟蒙時代了嗎?我也不知道。我也想知道答案 ... 我們到底集體想像出了什麼?
Thumbnail
含有成人內容
亞斯伯格症(Asperger’s Syndrome)雖在《DSM-5》中已納入自閉症光譜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但其語言特徵仍具有研究與臨床上的辨識意義。與典型發展者相比,亞斯伯格症者的語法(syntax)與詞彙(lexicon)能力多數保持完整,能夠正確
Thumbnail
一、宗教的存在與悖論 宗教的存在,在於信仰。神從未直接顯現,而是透過人類的見證、經典故事、以及傳教活動間接地呈現自身。這導致一個哲學悖論:「若全能的上帝需要靠聖經與見證來證明自己的存在,那祂就不是全能的。」 然而,這並不削弱信仰在人類生命中的根本意義。信仰是一種心理與精神的支撐力量,幫助人類在極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