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魔咒

2021/01/25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2017年歲末。
  最後一個放鬆心情的小週末夜晚,打開電影頻道試圖搜索佳片養眼,很快被某台的離奇畫面吸引:只看到無數巨獸不斷攻擊在萬里長城上的中國守軍,及兩名西方戰士........一時間摸不著頭緒,再看到右上角幾個小小的英文字The Great Wall,才想起是之前宣傳得沸沸揚揚的電影〈長城〉。
  螢幕上那些如鱷又如蜥的巨獸身上,皆佈滿中國特有的雲雷紋飾,正狐疑這些巨獸是不是從青銅器上爬下來的饕餮,不久,便聽到劇中旳將帥在臨死前說道:這些饕餮每六十年侵犯中原一次,而且愈來愈強大...。
  此時我立刻問Una:還記得饕餮這個名詞嗎?在商代的成語歷史中,我曾經對青銅器上的饕餮紋做過詳細的介紹。
Una回過神來卻答非所問:為什麼是六十年?
顯見饕餮這個名詞並沒有喚起她的記憶或好奇心,反而是60這個數字,她最近對數字似乎逐漸產生敏感度。
六十年代表一甲子,以前教過妳,妳大概也忘了。
約四、五年前,教導她畫唐詩〈答人〉時,曾經告知「一甲子六十年」是中國傳統年曆的觀念,現在通行的是「一世紀一百年」的觀念。
  〈答人〉詩寫道: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當時又特別說明「山中無曆日」這一句,後來在《西遊記》中被改成「山中無甲子」,作者吳承恩以甲子取代曆日,應該是為了加強「歲月匆匆流逝」的感受。
  但〈答人〉比不上《西遊記》有名、老少皆知,所以「山中無曆日」就慢慢被淡忘,「山中無甲子」反變成通俗的用法。
  然而僅僅七、八歲大的Una可能太幼稚,對於這一番解說,想必似懂非懂,僅僅留下印象罷了。
  在家自學這一年,數學課繼續學習公因數、公倍數的進階算法,隔日早起,Una一邊吃著早餐,神思又不知飛向何方,回過神後又問道:一甲子為什麼是六十年?
  原來又想起昨晚的電影情節,我把握機會概略説明來由:天干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10個單位,地支為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共12個單位,10及12的最小公倍數是多少?是不是60?
  看她點頭,似乎懂了,但茫然的眼神依舊不現光彩。
  自從上小學以來,抽象的數字對Una而言就像難以理解、難以脫困的魔咒,數學考試更是不斷打擊她的信心,我能協助的方法只有「圖解」。
  想到圖解,彷彿洞察到她疑惑的癥結,於是拿出白紙來,先寫出十天干,再於其下寫出十二地支,然後一邊畫連結線一邊解說中國年的排序規則為:甲子、乙丑、丙寅.....,至癸酉後,改為甲戌、乙亥...,依此類推,當年度進入癸亥時,即第六十年,隔年又從甲子算起。
  最後,不忘再婆婆媽媽補上大道理:中國人的數學是很好的,很早就有最小公倍數的概念,而且數學也促進了文明的發展,豐富了文化的內容。
  這時候孩子的爸也加入說明,補充十二生肖與十二地支的關係,例如老鼠對應於子年,依次類推,Una屬狗,對應戌年。
  當Una聽到自己也進入干支的排行榜,興致終於來了。
  為了讓她加深印象,外子又迎合我的「大道理」,提到他也著上迷的《紅樓夢》情節:王熙鳳常一再叮囑下人們,每天都得「點卯」報到,不准偷懶,這個卯時就是早上五點至七點,接著又說明十二個時辰與二十四小時的對應關係。
  連貫一氣講解中國年份、生肖、時辰的算法及關聯, Una可能也領略到觸類旁通的效果,便心甘情願背起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的順序。我再列印一張〈天干、地支、生肖對照表〉,供她一邊背誦,一邊填入文字。
久未看她練習硬筆字,字跡依舊工整娟秀,稱幸這一早又是寓教於樂的機緣,也期望她對於數學逐漸產生好感,不再視為魔考。
  數字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字。單單在近年不斷受到戲劇界青睞的三國歷史中,就出現了兩位數學天才的趣味故事。
  第一位是神童曹沖,稍早收看《新三國》連戲劇時,當曹沖的角色出現,我便趁機喚醒Una對於〈曹沖稱象〉這個故事的印象:
據說孫權曾送給曹操一頭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問遍了身邊的能臣,都想不出秤象之法,因為沒有那麼大的秤。曹沖卻想出一法:把大象放進船裡,記錄水位到達船舷的位置;再牽出大象,將石塊往船上裝,直到水位到達先前記錄的位置;然後一一秤出石塊的重量,再疊加得出總重量,這總重量即等於大象的重量。
  可惜這齣戲未演出曹沖秤象的情節,因為像Una這種視覺型的孩子,理解抽象理論的方法,莫過於圖解或類似戲劇的實作經驗。 
  《新三國》後來又出現鳳雛龐統展現數學天份的故事:相貌醜陋的龐統,曾被以貌取人的劉備貶為小縣令,後來也是靠著驚人的心算能力,校正了衙役計算錯誤的龐大稅收數字,終於折服魯夫張飛,重獲劉備賞識、提拔。
  辜且不論數學天才是不是等同於「治家」或「治國」的專才,至少小說編撰的與歷史記載的故事,都能讓孩子進一步認同學習數學的好處吧?
  而認同感提升了,學習興趣及效果是不是也可望多加幾分呢?
  至今為止,Una已在家上了四個月的數學家教課,也看熟了《新紅樓夢》及《新三國》兩齣大戲,對於常常出現在戲劇或生活中的數字及數學,確實不再心生排斥。偶而還會突然表現出快速準確的心算能力,或結合數學的觀念來思考問題。
  譬如當我無意中提到常用的「一倍以上」這個形容時,她突然這麼糾正我:數學中沒有一倍耶,只有兩倍、三倍、四倍....。
一倍以上,不就表示兩倍、三倍、四倍....嗎?
雖然她又誤解了中文對於抽象數學概念的描述,但至少對於數字不再惶惶然毫無覺知了。
  回想去年,她在五年級導師的數字魔海中囚泳,差點溺斃!
  這位老師追求的教學成就感,相當於由數字做出來的業績:譬如國語每一課約20餘個生字,那麼她一定會為每個生字額外補充4至5個同形或同音字,如此每一課就有80至100個生難字及語詞,需要學習強記。再加上一個生字附帶一個成語,也多出20個成語的量須記誦,且不論成語是否過於艱澀或不實用。
  這種超量的數字業績,經過家長們陸續提出抗議之後,終於逐日減少,但國語作業量減了,數學作業量卻逐日增加。到了下學期一開學,Una每天都得練習50至60餘題算式,導致某次請病假兩天後,第三天回家得演算逾150題數學的困境。
  從那時起,數學便成了Una的魔咒,觀念沒有徹底通曉,習題演算再多也達不到效果,徒然折磨心志,考試成績自然一落千丈。
  自學這一年,經由家教老師一對一啟發,Una終於對數學有具體的認識,面對考題時也不再心生恐懼,腦袋空白一片。儘管仍不時粗心計算錯誤,或不仔細分辨題目設下的陷阱。
  猶記得,那位導師曾經如此責罵粗心的Una:難道妳未來一輩子都要計算錯誤嗎?
  在數學上經常計算錯誤的孩子,未來必定全盤皆輸嗎?
  這位對數學及數字充滿迷信的老師,竟不知數學上的低能兒,往往是藝術上的天才,或語文上的佼佼者?!
  離開學校之後,緊箍在孩子頭上的數學魔咒暫時解除,沒有天份,就從生活、從歷史故事中去理解數學與生活的關係吧。於是趕在新年來臨前夕,特別買了一本年曆,鼓勵她寫摘記並記錄零用錢的收支細目。
  一位精於計算與規劃的朋友曾說:人只要開始記帳,就能夠養成儲蓄的好習慣。
  的確,人只要能算清楚一天、一月、一年的出入帳目,不要陷入寅吃卯糧的窘境,不就能高枕無憂了嗎?不會解複雜、艱澀的數學習題,又有什麼「好關係」呢?
對了,現在考她「寅吃卯糧」這個成語的來由,她應該解得出來了!
    菡語錄
    菡語錄
    劉雨菡 散文作家、紅樓夢講師、獨立藝評 (親子教育、文史教育 、人文藝術、身心靈哲學) 英國國際自然療法執行師 (NLP神經語言學、印度瑜伽、中醫五行及十二經絡、芳香療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