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經過這麼多期的小說教學,這一期想回到最基本的概念,說一些教科書級別的小說知識。
之所以會說是教科書級,是因為接下來要提到的這個觀念,是我認為在每一本基礎小說教學書,或者每一堂小說教學課,都勢必會提到的一個觀念。
就是「立體人物」與「扁平人物」。
立體與扁平
立體與扁平,是小說理論用來區分角色類別的一種方式。
這兩種角色分類,其本質並不像是從一到二、從前到後,這種進化論般的單向線性關係,而是位於兩個極端的相對關係。
用白話來解釋,就是指這兩種角色其實沒有優劣、高低之分。
他們就像是你的左手和右手。每個人當然都有自己的慣用手,但應該不會希望自己長出兩隻左手或者兩隻右手。
立體角色
立體角色,又被稱為圓形角色。簡而言之就是你我都夢想創作出的那種角色。
立體角色有血有肉、有喜有淚,性格飽滿且情感豐富。在立體角色的身上,讀者能感受到創作者的細膩刻劃,以及角色隨著劇情變化的痕跡。
對於立體角色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複雜性」。
這些複雜性有時候是矛盾的,有時候卻又是相輔相成的,很難一概而論,卻無疑是構成角色重要的要素。
比方說身為神父卻愛抽菸喝酒賭博還好色,這就是一種透過矛盾來塑造的立體形象。
當然,這種矛盾在利用上非常靈活。如果是比較黑暗、成人向的故事,這種神父可能就是手捧聖經,口袋收滿贓款,背地裡幹盡壞事的惡質神父,是個道貌岸然的爛人。
如果是出現在少年漫畫,可能就是行為放蕩不羈,常常被人認為是個爛人,但在緊要關頭卻勇於犧牲自己,讓人覺得這個神父真是太帥氣了。
哪一種都無所謂,重點是透過矛盾來將神父塑造成立體角色的方式。
而相輔相成則是因為某些原因,才使得角色具備某些人格特質。
比如小時候出生在貧窮人家,於是長大成為一個不擇手段只想往上爬,極度害怕被看不起的人。
由此來看,成為立體角色的方法百百種,其實沒有什麼一定要怎麼做、不能怎麼做的公式可以套用。
如果擔心深入理解立體角色的構成太過困難,那我建議,只需要掌握好兩個關鍵字──「反差」和「動機」。
問問自己的這名立體角色,有什麼讓人耳目一新的反差點,又有什麼促成他行動的動機。
要注意的是,反差不是反差萌,不一定要讓人覺得很萌、很討喜。比如前面說的人渣神父,就是利用反差來讓人感到虛偽、噁心,進而厭惡。
動機亦然。重點並非是讓讀者「喜歡上」這個角色,而是讓讀者「感覺到」這個角色。
扁平角色
扁平角色又被稱為平面角色。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簡單。
因為簡單,所以只需要一句話,甚至一個特徵就足以代表整個角色的形象。
譬如善良的好人、邪惡的壞人、勇敢的英雄、懦弱的俗辣……
這種角色最常見於早年的兒童動畫。比如《神奇寶貝》裡面的火箭隊就是專門做壞事,不太需要特別解釋他們為什麼壞。
特攝英雄影集也有很多這類角色。比如《百獸戰隊》的壞人就壞得很單純。
甚至不只是小反派、小配角,早年許多作品的主角也都是扁平角色。
譬如《七龍珠》的孫悟空、《海賊王》的魯夫,對我來說都非常趨近於扁平角色。
正如前面說過的,扁平角色的重點是簡單,所以扁平角色的重點,就是如何將單一特徵發揮到極致,讓讀者一眼就能辨認出角色的鮮明形象。
像是歷史人物秦檜,就是把「奸臣」這個單一特徵發揮到極致,以至於每個人想到秦檜,大抵上都是這樣的形象。
而《三國演義》中的關羽,理所當然是把義薄雲天的兄弟氣質變成角色形象的典型案例。
不過,如果要問我魔關羽是把什麼特徵發揮到極致,這我就不知道了。
扁平角色需要「由簡化繁」,不宜加入過多要素,所以變化性相對就少,看久了難免會有點乏味,同時也很難在保持扁平的情況下,跟隨故事劇情有所成長或改變。
比如前面說的《七龍珠》、《海賊王》,或者性質非常類似的《火影忍者》,我們都知道,這些作品的主角們不管遭遇什麼強敵,最後一定都會勇往直前幹到底。
換句話說,讀者光是用猜的,或許都能猜到後段的角色反應和劇情發展。
角色的選擇
單從前段文章內容來看,似乎會讓人覺得,立體角色必然優於扁平角色。
不過,事情絕對沒有這麼簡單。
立體角色看似完美,但有兩個最大的缺點難以克服。
第一是缺乏重點。
有句話叫「樣樣通樣樣鬆」。立體角色就像是把能力值點得非常平均。譬如勇者其實也會感到畏懼,奸臣其實有他必須奸詐的原因。
這種平均化的結果,可能會使得角色沒有單一突出的記憶點,假設創作者的功力不足,最後就會讓角色變成一點特色也沒有。
這也說到一個重點。其實寫得非常非常爛的立體角色,並不會因此變成扁平角色,而是會變成「毫無個性的角色」或者「邏輯詭異的角色」。
反而具備單一特點的扁平角色,就像一根又細又尖的錐子,稍微刺一下就能讓人流出血來。
好比迪士尼動畫裡面常常邪笑的巫婆、壞心的後母,雖然只有單一且扁平的角色特徵,但你只要看到關鍵字,腦海裡面馬上就能跳出相對應的形象。
第二是需要篇幅。
這應該很好理解。由於立體角色的形象非常複雜,當然就會需要更多的篇幅來塑造。
好比前面說的「奸臣有他必須奸詐的原因」這個角色形象,就必須先塑造出角色的奸詐,再回過頭來向讀者表達角色奸詐的原因。
結語
如果要問,立體角色和扁平角色在使用上有沒有最好的方法,那我肯定會回答「沒有」。
但是,如果要我表達自己的看法,或者比較適合的方式,那還是有的。
首先,我認為重要角色適合立體角色,次要角色適合扁平角色。
因為故事主要是跟隨重要角色在進行,是以重要角色必須是立體角色,才能隨著故事進展而變化。
相對於重要角色,次要角色本就不需要,也不應該需要過多的篇幅來描寫,才不會導致喧賓奪主,反而令讀者搞不清楚誰才是主要角色。
此外,扁平角色也未必永遠都只能是扁平角色,如果真有需要,也可以適時轉型成立體角色。
最常見的是某些原本單純插花用途的配角,因為人氣升高,作者決定晉升為主要角色;或者因為特殊劇情需要(例如劇場版)而導致角色被添加新的特質。
好比總是愛炫富的小夫、壓迫人的胖虎,在《哆啦A夢》劇場版中就時常展現出保護大雄,勇於面對挑戰的不同面貌。
……我絕對沒有要講什麼進來不進來的,那已經過時了。
總而言之,我認為有意識地分析自己的角色屬於立體或扁平,並且問問自己這樣是否符合需求、符合預期,對於創作者來說,是一種非常好的自我審視。
我的方法未必是最好的,甚至對於某些作品、某些作者而言,我的方法連好都算不上。
一百部作品就有一百種主角、一千種角色。比起哪種方法比較好,更重要的是創作者自己想要怎麼做。
最後是老樣子的工商時間。
我是顧天晴,一名小說家兼評文人。
把寫作當成人生,有空就寫,寫到沒空。
每週日更新小說教學,以及不定期更新書評。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幫我點擊Like並按下「喜歡」及「收藏」,也別忘了追蹤我的粉絲專頁,給我一點愛的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