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垃圾的地方,我們稱它為「咖希部灣」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們什麼時候在最靠近海的日常將它們給遺忘?這座位於太平洋上的小島接受了便利性的衝擊,現代化是每個人都該享有的權利,卻在大批觀光客湧入之後不堪負荷,蘭嶼的垃圾掩埋場載浮著娛樂性質的消費產物,這裡是偏鄉的偏鄉。
咖希部灣是一座位於蘭嶼野銀部落的環保宣傳站,在達悟族語裡同時也是「堆垃圾的地方」的意思,其建築物利用島上收集的廢棄寶特瓶,錯落著水泥搭建而成,除了用標誌性的象徵凸顯此據點的理念,更利用寶特瓶開口與底部大小不一,讓空氣流通後形成壓縮的原理,輕易的將溫度降了下來,直接落實了節能減碳。
隨著經濟與工作形態的轉變,人們在金錢的分配上除了民生需求外,更多人追求的是娛樂式消費,蘭嶼的傳統領域也逐漸成為觀光遊憩之地,除了大量外來人口增加、垃圾增加之外,在WHO強調「健康是基本人權」的公共衛生方面,蘭嶼沒有增加的是公共廁所、飲水機,生活機能的不便讓人傾向於拋棄式的消費,更加劇了島嶼垃圾處理的困難與成本,就連台東的垃圾也需要運輸至高雄焚燒,而蘭嶼的垃圾運輸成本更是台東的七倍之多,每公斤高達新臺幣五千元,於是在幾年前,有了「自己的垃圾自己帶」的口號出現,希望這種被動的作法能夠減輕蘭嶼垃圾處理的問題,也希望能夠以此喚醒外來遊客們的環保意識,而現階段蘭嶼這座小島之於臺灣這座大島,在社經位階不對等之下,人們消費的不僅僅是娛樂而已,而是更大層面的社會不平等。
垃圾無國界,蘭嶼其實是世界的縮影,現在可以將垃圾運回臺灣本島,那有一天連本島的垃圾處理都有問題了呢?要運到哪裡?在傳統社會裡,我們消費的一切都取自於生活,買豬肉會用葉子包、洗碗會用「真的」菜瓜布,但也可以說是因為傳統社會的工業、經濟不發達,在資本主義逐漸成為主流後,不只是商人,連家庭也都為了求方便、求快速,而將消費習慣轉向一次性的用品:免洗筷、餐盒。輾轉到了現代,交通的普及、網路的覆蓋率,隨著地球村的概念形成,「地球公民」更是身為人類的使命,近幾年國人的環保意識又逐漸抬頭,強調環保的產品不斷推陳出新,每一款商品都主打「零廢棄」,但又有多少人捫心自問:「環保的根本其實就是永續」。
定期的淨灘只是把海岸線盡量恢復成原貌,但是如果我們的生活習慣沒有任何改變,那海岸就會拍打著塑膠垃圾、海洋就會持續咀嚼著人類的自私,永不止息
蘭嶼野銀部落「咖希部灣」。咖希部灣的屋頂,是最好的觀星平台!(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

後記

在2019年的暑假去到蘭嶼打工換宿,平常休假時就喜歡到處亂晃,而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咖希部灣了。在原先待的店家期滿一個月後,因為太喜歡蘭嶼了,還想在這座小島多待上一陣子,剛好咖希部灣的志工也缺人,就這樣和夥伴們一起生活了半個月。在蘭嶼期間,不知道是大自然的淘洗還是將一切世俗拋在腦後,站在這片土地就好知足、好開心。

延伸閱讀

208會員
184內容數
關於影像的省思,也關於在生活裡浮沉的方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