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手搗辣椒醬與紅酒燉牛肉的和諧共存-影劇《食味暹羅》精彩的泰菜世界(三)

2021/02/1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農曆新年剛過,許多人說曼谷的年味比台灣還濃,過年時看到曼谷的中國城人擠人,甚至有許多人會穿著紅色的旗袍外出逛街。各大賣場充滿年味的裝飾,街上紅通通的一片非常熱鬧。
根據維基百科,華人約占泰國總人口的14%,其中又以祖籍來自潮汕的移民最多。多數泰國華人至今仍然保留傳統文化,例如對於農曆春節的重視,以及每年皆盛大舉辦「九皇齋節」,虔誠的信徒會吃齋約一個星期,因此泰國的超市、攤販甚至餐廳,都會貼出黃底紅字的「齋」標示,表示該餐廳或該料理為素食者可食。
華人到泰國經商定居的歷史十分久遠,背景設定在拉瑪五世(在位期間1868-1910)的《食味暹羅》,透過一位華商二代的年輕男主角帶出當時對華人的印象,以及特別的文化風俗。
這也是我覺得《食味暹羅》中一個非常有趣的看點。

4. 對華人的印象並不甚佳

劇中華人男主角的父親在曼谷城內賣雜貨,宮廷內的御膳房常常要透過他們購買特別的食材,將華人=商人的印象塑造得非常典型,至今在泰國華人仍然是經商能手,許多的大財團都是由華人所創建。
留著辮子、穿著中國傳統服飾是當時華人的另一個形象,女主角之一的小畫曾經對著華商二代的阿鑫說:「一個大男人,留什麼辮子?」
在皇宮外挑選雜貨的宮女,以及販售各式物品的中國商人,資料來源:Thai PBS官方youtube頻道
當時的暹羅與法國即將開戰,皇宮上下人心惶惶,華商父親卻對著兒子阿鑫說:「把你送去海軍學校,法文也學得這麼流利,之後法國人一旦進到城內,你要趕快去送禮知道嗎?這樣我們在這裡的地位才會穩固!」
阿鑫不情願,認為雖然身為中國人,但是在暹羅做生意對這塊土地也有了感情,願意為暹羅付出,甚至自願前往前線運送物資。
這段劇情很直白的詮釋了對於當時華人的一些印象:只要有錢賺,不論腳下這塊土地是誰統治的都沒差。
拉瑪六世曾將華人稱呼為「東方猶太人」,然而這個用詞並非稱讚,而是指稱這些華人不論到哪裡都自認為中國人,會搜刮暹羅人的錢財匯回中國,同時自視甚高,認為其他種族為邊疆蠻夷。
最近在看的《從暹羅到泰國》一書中,提到泰國在1930年代的軍人總理披汶為了擴大泰國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並驅趕英法兩國的勢力,決定與日本合作,並希望「取得曼谷龐大華人社區的支持。這些華裔泰人除了控制一些關鍵性產業以外,還是(中國)國民黨重要的財源」。
第一代的華人掌握泰國經濟命脈,並將許多資源送回中國的狀況也許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另一個對華人的印象是,當華人的媳婦很辛苦!
劇中的阿鑫一直想要娶小畫為妻,但是小畫除了一心想在御膳房工作磨練廚藝因此不願意出宮外,對阿鑫也一直都沒有好感,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有個華人的婆婆很可怕!
這點好像現在在東南亞的華人大家庭裡面也是這樣哈哈!
想介紹有裹小腳的中國姑娘給阿鑫的媽媽,參考資料:Thai PBS官方youtube頻道
劇中另有提及華人善用中藥來烹調,煮粥也是華人的拿手好菜,阿鑫劇中曾經大病一場,小畫做了一些加入紅棗和枸杞的中式燉湯,透過另外一個主角拿給阿鑫。
今天剛好在聽關鍵評論網東南亞的podcast節目:阿峇卡巴東南亞電台,其中一集是訪談《那些你未必知道的印尼》的作者賴衍佳。
她嫁給雅加達華人大家庭中的長子,作為長媳必須適應和台灣小家庭社會完全不同的日常生活,譬如婆婆要求她要記住整個家族中所有人的生日;而當地華人相較台灣人,更注重傳統文化,也非常重視兒子在家中的地位,許多優秀的女性為了生出兒子花了非常多的時間精力。
這集對於食物著墨比較少,但看這部劇除了看到泰國飲食的繽紛多彩、華人在當地的影響之外,甚至也能看到泰國民族主義的塑造,這是在看泰國古裝劇中,常能見到試圖「洗腦」觀眾的部份,例如不斷宣揚拉瑪五世的英明勇武、暹羅王國的繁盛強大等等。
雖然劇情進展稍慢,不過真的是一部可看性很強的泰劇!
(待續)
monkeyuying
monkeyuying
泰國料理研究者。到泰國藍帶學了一年的泰國料理,並以第二名畢業。愛吃、愛煮也愛寫,希望更多朋友愛上東南亞! 臉書粉絲頁「暹羅猴老大」https://www.facebook.com/monkeyuying 可在粉絲頁訂購精心製作的泰式手工咖哩醬包哦!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