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去來兮:民歌時代的國族意識與現實主義路線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這是誠品講堂「歌是時代的鏡子──華語流行音樂史十講」第一講的大綱和曲目。今天野心太大,想放的歌太多,結果超時15分鐘,還是來不及講「天水樂集」和羅大佑的「將進酒」,看來還是要自制一些。感謝現場朋友們擔待。

歸去來兮:民歌時代的國族意識與現實主義路線


View more PDF documents from Shihfang Ma.


(一)題解:什麼是民歌時代?

「民歌」兩字,在此指的是1970年代中到1980年代初的台灣流行音樂風潮。它的特徵是:以青年知識份子(主要是大專學生)為創作主力,早先的作曲、編曲、演唱、製作幾乎都帶著「素人」氣味,後來才發展出比較成熟的形式。「民歌」與先前既有的台灣唱片工業脈絡較少瓜葛。它和先民口傳的「民歌」、「民謠」定義迥然不同,當年也很引起一些爭議。有人倡議以「新樂府」、「校園歌曲」為它正名,然多年後的現在,大家約定俗成,都以「民歌」二字稱呼當年這種創作歌曲的風潮。

民歌時代的起點,並無定論,一般以1970年代初期,洪小喬以「帽子女郎」身分在中視「金曲獎」節目彈唱來賓投稿歌詞、青年歌手吳楚楚、楊弦、李雙澤、胡德夫、韓正皓在「哥倫比亞咖啡館」相聚相識為始,而以1975年楊弦在中山堂的演唱會、隨後發行《中國現代民歌集》專輯為重大的里程碑。

1977年新格唱片創辦「金韻獎」,是商業力量介入民歌風潮影響最大的事件。1978年海山唱片創辦「民謠風」,把這股風潮炒得更熱。之後數年,唱片市場因「民歌」而大興,掀起一場「素人音樂革命」,學生彈琴唱歌成為最受歡迎的娛樂,並從廣播延燒到電視、電影等媒介,台灣唱片工業也因這波風潮有了「向上提昇」的本錢。

然而,跟風抄襲的問題始終嚴重,新聞局的歌曲審查制度、加上彼時唱片圈仍未發展出成熟的機制,讓當時被目為「社會精英」的大學生願意放棄學業、成為全職的音樂人,當年許多紅極一時的「民歌手」後來仍選擇深造、就業,離開音樂圈。少數留下來的人物,則在1980年代成為台灣流行音樂爆炸成長期的中堅份子。


(二)李雙澤,他的戰友,與「唱自己的歌」

1976年,淡江校友李雙澤在一場校園演唱會上,拎著可口可樂上台,公然質問現場唱英文歌的同學:我去美國、西班牙、菲律賓、再回到台灣,所有年輕人都喝可口可樂,所有年輕人都唱洋文歌,請問我們自己的歌在哪裡?然後在一片倒采中,唱起了「補破網」。這個事件經由校園刊物的連篇討論引起軒然大波,李雙澤自己也身體力行,提倡「唱自己的歌」,寫下一批習作,其中「美麗島」、「少年中國」傳唱最廣,他本人卻來不及留下錄音,便於1977年不幸溺水身亡。

他的路線,由老友胡德夫、楊祖珺繼承下來,後來他們投身黨外、戮力社會運動,始終沒有忘記李雙澤丟下的棒子。這是一條樸素的、「左」的、「反帝反資」意識的路線,當然,裡面也有飽滿的民族主義的熱血。


(三)「大時代青年」的國族意識

那還是黨國一元的戒嚴時代,然而距離1950年代的白色恐怖,畢竟已經很遠了,國家機器的控制也化顯為隱,改走懷柔路線。1970年代是台灣青年知識分子「集體啟蒙」的時代,報導文學興起、素人藝術家受到巨大注目、鄉土尋根意識抬頭,歌曲創作自不能例外於這些影響。而在經濟、文化愈來愈豐富的同時,台灣的外交處境節節敗退,也帶給彼時青年無所不在的「大時代的使命感」。化而為歌,往往便是帶著民族意氣的熱血。這股鬱氣,從楊弦譜余光中的「鄉愁四韻」,一路延伸到台美斷交後的「龍的傳人」,始終是當時歌謠創作的重要主題。

因為歷史的播弄,侯德健這個曾經叱吒一時的名字,如今在兩岸都已被大多數人遺忘。從他早年的創作、1983年「叛逃」大陸,乃至於1989年之後的顛沛流離,從他的故事,我們或許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試圖理解那些絕不屬於「主旋律」,卻真實無比的情意結。

「天水樂集」或可視為當年承襲「中國現代民歌」脈絡,企圖力挽狂瀾的最後嘗試,這場實驗雖然功敗垂成,卻留下兩張重量級的經典錄音,也替「本格派」的「現代民歌」畫下了句點。

我們或許不該率爾以今非古,一筆抹殺了那些如今看來似乎「政治不正確」的歌:與彼時當局倡導的「淨化歌曲」不同,當年的青年歌者,他們創作的用心是誠摯而純良的,在形式與內容都有令人敬畏的創發。或許我們應當設法理解彼時的「語境」,對曾經發生的歷史多一份體貼之情,方能認清你我所來之處。


參考曲目:

李雙澤 / 紅毛城(1977)
李雙澤 / 愚公移山(1977)
楊祖珺、胡德夫 / 少年中國(1977)
楊祖珺、胡德夫 / 美麗島(1977)
楊祖珺 / 我知道(1981) *
胡德夫 / 為什麼?(2005)
楊弦 / 鄉愁四韻(1975)
包美聖 / 那一盆火(1980)
李建復 / 歸去來兮(1980)
李建復 / 龍的傳人(1980)
侯德健 / 歸去來兮(1984)
蔡琴 / 出塞曲(1979) *
施孝榮 / 中華之愛(1981)
蔡琴、李建復 / 古厝(1981) *
羅大佑 / 將進酒(現場版,1983) *

* = 今天來不及放,歹勢!

延伸閱聽:

>> 我涼涼的歌是一帖藥--「民歌」小史
>> 專訪「現代民歌之父」楊弦
>> 「美麗島」的前世今生--為雲門公演節目冊而寫
>> 那時,我們的耳朵猶然純潔
>> 最最遙遠的路:聽胡德夫「匆匆」有感
>> 楊祖珺,李雙澤,美麗島,及其他
>> 李雙澤紀念演唱會,重回淡江現場 | 五四三音樂站,雙澤老友現身說法
>> 只因有夢未醒──默默帶動風氣的李雙澤(王鎮華)
>> 李雙澤的九首歌
>> 李雙澤 - 小年表增修補
>> 1/10 音樂五四三:與野火樂集熊儒賢談李雙澤
>> 10/18 音樂五四三:深度專訪侯德健
>> 9/26/08 「詩與歌的迴旋曲」演唱會,後台與慶功宴
>> 漫談詩與歌:從余光中和楊弦說起
>> 10/11 音樂五四三:深度專訪楊弦
>> 那時,我們的耳朵猶然純潔
>> 3/8 音樂五四三:深度專訪楊祖珺,大量珍稀作品首播

2.2K會員
1.7K內容數
馬世芳2017年迄今的部落格,2021年遷至方格子。包括音樂文字、廣播節目側寫、隨筆、食譜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馬世芳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969 / 1989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一件T恤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6/22,重回誠品講堂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6 朱克曼的分析和結論──《歸去來兮:為什麼離教?》大要 2019B7朱克曼的總結:1. 離教反映社會差異。2. 宗教不是人人需要的。3. 離教者有些共同的人格特質,也可能有「不信的種子」。4. 預測:不信的人會越來越多。
Thumbnail
avatar
局外人
2019-06-25
4 離教後的人生:曷不委心任去留? ──《歸去來兮:為什麼離教?》大要2019B5離教的人認為:離教得到的遠超過失去的。他們越發珍惜生命,面對生死,往往處之泰然。道德從一張清單,變成怎樣待人。道德觀更敏銳,更成熟。至於人生意義,各自重新反省,各有體會。
Thumbnail
avatar
局外人
2019-06-25
3 離教的代價:請息交以絕遊──《歸去來兮:為什麼離教?》大要 2019B4許多研究指出,如果信教的人比不信的人覺得幸福,是因為教會的共同生活。離教的最大代價在於成為異類,破壞了原來的社群關係、群體認同;而少了與神同在的感覺,一時失去人生方向等等,就沒那麼重要了。
Thumbnail
avatar
局外人
2019-06-25
千年故事26:歸去來兮(最終回)<p>對了,竹簡曾經說過,寂滅的結局就寫在他身上。</p>
Thumbnail
avatar
陳又津
2018-01-08
千年故事25:歸去來兮<p>一張網撒了下來,周圍的魚和我全擠在一塊,妖精卻往更深的海裡游去。</p>
Thumbnail
avatar
陳又津
2018-01-05
千年故事24:歸去來兮<p>用你的血來書寫,來袪除怨恨,那樣──什麼都會消失。</p>
Thumbnail
avatar
陳又津
2018-01-03
千年故事23:歸去來兮<p>就算明知世界會毀滅,我最想做的事還是陪你到最後,因為一直在一起,所以我才忘記了要對你說這句話,可是可以在你身邊的我,這就是我的價值!</p>
Thumbnail
avatar
陳又津
2018-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