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台北PK火星記憶

2021/02/2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注意到「老台北」,一是作家張大春的強打新書『我們的老台北』,另一是公視斥資影集『天橋』(改編作家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即將隆重播映,謝謝喔,方格子編輯群,不然沒被”資訊行銷”,被我撞見看到!我就開啟幾篇文章略窺一二。
1961-1992年「台北中華商場」是老一代台北人生命中重要的記憶場所,拆除至今廿九年了,撰文者轉述導演「消失是記憶的開始」這一概念,我稍留意這話怎麼理解?文中,導演強調了情感連結,正因為思念以及,才有當年的人建構記憶,從而繼續存在,記憶開啟真正的存在,未曾消失。
這番「消失-存在」論聽起來繞口,我其實挺不買單的,含糊說詞,混淆一些簡簡單單的道理,消失,就是拆除再見了。存在,就是切切實實還擺在眼前。縱然凡夫俗子有眼無珠,你就批判這些生活盲目的癡人也罷,何必替他們說情呢?
既然談「中華商場」?何不言時代更晚近的「光華商場」呢?這個民情(歹謝啊)自是以我的青春記憶為中央伍,我還記得,好像是在2006年前後拆除的吧。相比1992年珍重再見「中華商場」,難道不更情何以堪,更令普羅學子緬懷在那個偷偷摸摸探索光碟情慾的躁動年代嗎?
說來說去,都是本位主義作祟,幕後製作該年度大片的老一輩,可想而知,也或許下一個大案子就是「光華商場」了,我操什麼急。
假如定位作家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一書,是追懷八十年代以「中華商場」為老台北人的記憶中軸。年代往前再推一些些,接棒七十年代知識份子的後起新秀,該當提一提作家張大春新書『我們的老台北』,為什麼方格子編輯群沒有推薦它呢?為什麼?不是有演算機器人可以運作,調動相關的主題嗎?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
我是在張大春NEWS98自己的廣播節目『泡新聞』聽說此書,且有多檔時段,近來搶先訪談那個年代的老台北人,例如:朱天心、詹宏志、李壽全、楊澤、周華健、倪重華.....。有心人循這條線索去聽,可以收穫不少,這對我發這篇文章也是目的之一,就是平衡報導,提供主題相關的訊息,至於進一步的個人評論就再等一會兒吧!
台北夠不夠老?七十年代寫『台北人』的作家白先勇都沒敢提,後輩憑啥了?
2021年二月,有三個國家搶著登陸火星,有待摘種沒啥可拆的一片新土,你會混淆消失、存在與記憶的概念嗎?開拓就是開拓,全新的開拓就是全新的開拓,喔,真是被夠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image特派記者
    image特派記者
    我啊!我啊...好吧,不如就先這樣子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