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台北人,《我的老台北》書中故事發生地點我都是知道的。有些雖發生在我出生前不到十年,但彷如另一個時空,那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很奇妙。台北的變化在那十幾年間實在太大,比如張大春兒時所居住的復華眷村在南京東路三段遼寧街一帶,我現在打開google地圖只能從一個「復華公園」找到線索。
張大春大部分的人生場景與經歷與我實在沒有交集,可是我從書中意外得知,他不但是成功高中學長,更驚人的還是大華中學這私立小學校的學長!<台大門前,榜單之外>一文中,他提到在台大校門前查看高中聯考榜單後,因為考到成功高中而流下挫敗的眼淚。讀到這裡,我心想他應該是成績極好的自負之人。接著他提到自己在大華中學三年信班60人中是25號。大華中學的人會知道,這號碼是根據名次來排。既然在班上是第25名,怎麼考到成功還流淚呢?原來,他們班前24號全部考上建中,就連他後面直到28、29號也全都上了第一志願!這真的太驚人。頓時理解他的哭點,完全不矯情啊。
《我的老台北》寫的是張大春的生命故事,場景在過去的台北,但「人」才是故事主軸。各種有意思的人。〈麥田咖啡,安和路,還有那些剛起步的人〉一文中,一半咖啡館一半唱片行的麥田咖啡館常聚集當時還很年輕、如今都是些大名鼎鼎的音樂人、出版人、藝術家(詹宏志、羅大佑、李宗盛、李壽全、周華健……)。在一個公共空間,一群有意思的人碰撞在一起,多容易激盪出一些什麼?那場景實在夢幻,一個理想城市就應該有多一些能產生連結的地方,不只是與人的連結,也是大腦神經元因學習而連結在一起同時放電。只是,安和路的麥田咖啡館早已不在,成了護脊書包店。
張大春的經歷豐富,身邊好像總會出現些有趣的人與事。這不是一個從小抱定某個志向,然後全心全意去追求的人會有的精彩。我想,要有一顆東尋西覓的開放之心,才能造就這般人生。〈那些數不完的第一次〉中,他寫道:
我二十歲,人們對我無比地良善,我每天都經歷一些第一次,覺得那些充滿驚奇和意外的事情或許應該就是生命目的。
我讀著文章,對於過去有麥田咖啡館這樣的場域感到羨慕。但再想想,如果我當時也有機會到那裡,可能不覺有什麼。反過來說,如果能用好奇心與初心來過每一天、面對每個人,每個人應該都是有趣的;我心中的「麥田咖啡館」可能也存在於許多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