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德意志銀行的虧損,牽扯出的「CoCo Bonds」危機是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舊文-2016/2/26)
在我們過年期間,歐洲銀行們迎來了一陣恐慌,德國最大銀行—德意志銀行去年虧損 68 億歐元,這些虧損一大部分來自一些醜聞、官司跟罰款,那不就是它一個人的事嗎?有啥好大驚小怪?
但有趣的是,它的虧損牽扯出這些大型銀行先前發行的 CoCo Bonds,有可能會一併引發「違約」,不過這個「違約」並非指它還不了錢 or 不還錢,而是跟這特別債券 — 「CoCo Bonds」的特性有關。
「CoCo Bonds」 叫做「應急可轉債」,它很有趣,但在讓它登場之前,先派幾個囉嘍出來打頭陣。
因為篇幅徹底失控,只好麻煩以短篇小說的心態來面對接下來的歷程:
  • 由於算是嘔心瀝血,誠心推薦從【PART I】開始看到完;(哪來的臉!)
  • 想跳過新手區,懶得看我賣弄,就到【PART II】吧;
  • 直接進入主題,【PART III】請;
  • 開玩笑,CoCo Bonds 我熟!歡迎【PART IV】延伸區;
  • 純支持,請直接按「Like」。
【PART I】
*一般債券:
可交易的借據,定期付利息、到期還本金,本金叫做「面額」,它是固定不變的。「一般來說」買債券概念是,反正我就抱著等它到期,最後它會把本金還我,穩穩地拿利息,其它好像沒我的事;不過因為債券是可交易的,有交易就會有「市價」,這個市價會因各種亂七八糟的情況產生變化,但在到期的時候,利息已經領完了,跟我借錢的人會把代表本金的「面額」支付給我,所以到期時候的「市價」=「面額」。
提醒一下,面額「代表」我借出去的本金,但並不一定「等於」我實際借出去的金額喔,而實際借出去的金額,是購買時的市價,假設面額 1,000 元的債券,我可能只花 800 元買,意思是只借了 800 元出去,中間領領利息,到期時會還給我 1,000 元而不是 800 元,而多拿的那200元差價,就會被計算到「殖利率」中,殖利率理解成「平均每年真正的報酬率」就好。
殖利率的解釋這裡有:日本採行「負利率」,認識日本銀行的「三層式利率系統」
也就是說,在到期前,債券市價可能會變得比我當初買時高 or 低,如果期間它突然飆漲,我可能會覺得,哎呀有點爽,既然已經賺不少,好像也不用堅持一定得抱著等它到期,就先賣了賺價差;但如果期間價格跌了,只要我不賣,借錢的人最後還是會支付我「本金」,所以債券的價格最終都會變回到「面額」,這就是為何「理論上」說債券是相對安全的東西。
啊對對,前提是那個跟我借錢的人不「違約」喔,他如果還不出錢,我就屁也拿不回來了。(還是可以啦,公司倒閉了會清算啊,能拿到一些渣。)
*「清算」:
當公司倒閉時(公司不會倒閉的安辣。),把剩下的東西賣一賣,像剛剛買的那張桌子,然後加減換些現金回來,把這些錢退還給債權人&股東。
啊,既然你提到了(誰?),順便補充,一個會計常識,所有會計應用都源自一個最基礎的架構:「會計恆等式」
*「會計恆等式」
資產(A)=負債(L)+股東權益(E)
等式左邊代表「錢的用途」,
*「資產(A)」就是錢花到哪去了,可能買了桌子,也可能就維持現金擺著而已。
等式右邊代表「錢的來源」,
*「負債(L)」表示錢是跟別人借的,要還;
*「股東權益(E)」表示錢是自己的 or 股東給的,不用還;
  - 股東權益=投入資本+保留盈餘
  - 股東給的叫「投入資本」,
  - 自己賺的叫「保留盈餘」。
-「投入資本」是股東出的錢。
當公司需要錢時,找一些拿得出錢的人來,把他們命名為「股東」,然後告訴他們如果以後公司賺錢了,絕對不會少你一份的!
(如果不賺錢呢?)
(怎麼可能不賺錢。)
-「保留盈餘」= 收入 - 費用 - 股利
也就是公司賺來而且剩下來的錢,為什麼是剩下來的?因為我們剛剛答應那幾個傻蛋⋯我是說夥伴,賺錢得分他們一些,誰曉得真的賺錢了,那些分出去的利潤就叫做「股利」。
然後對於「錢的來源」有一個「基本原則」,這些人沒事幹嘛拿錢給那些公司呢?當然不會白白提供啊:
  • 「借」錢給公司的債權人,報酬是收利息;
  • 「送」錢給公司的股東,就是要股利分紅啦、股價飆漲啦之類的。
好,這個「基本原則」是:公司倒閉換回來的那些錢,會先退給債權人,有剩再給股東,叫做「優先求償權」。
嗄???為啥!?不公平啊!因為概念上,債權人是「外人」、股東是「自己人」,欠銀行 or 朋友錢不還,他們會告你 or 揍你;欠老爸老媽錢就⋯⋯之類的,你說先還誰呢?(這也是另一個一般認為債券比較安全的原因。)
天啊,已經這麼冗長了,還是今天就先這樣?(不準偷懶!)好啦,第一個囉嘍到此為止,接著幾個比較基本的變種簡單帶過一下。
【PART II】
*「可贖回債券」(Callable Bond):
借錢的人,也就是發行這個債券的人,有權利在這個債券到期之前,強行把錢先還你,然後把債券收回去。也就是原本我買這個債券可能想領它個 10 年利息,但也許領了 3 年這個債就被收回去了。這麼瞎誰要買啊?當然不會平白無故買啊,這種對我不利的東西一定是利息比一般債券來得高,高到我矜持不住自然就會買啦。
*「可賣回債券」(Putable Bond):
跟剛剛相反,我有權利把我買的這個債券,強制賣回給發行公司,也就是強迫它提早還錢,當然這種對我比較有利,還會給公司找麻煩的東西,自然會付給我的利息就比較低了。
哎喲,接著小 Boss 登場,總算開始跟主題比較有關了。(那前面在幹嗎?)
*「可轉換債券」(CBConvertible Bond):
我可以依據約訂好的股價,把我買的債券轉變成同一家公司的股票。聽起來有點厲害,可是幹嘛醬?也許一方面我想要穩穩領利息沒錯,但心中的某個小角落,那個貪婪的小小聲音不斷耳語,告訴我這公司每麥、它股票會漲,偉大的資本家才不會放棄任何能夠滿足我忐忑心理需求的機會,於是小 Boss 「可轉債」登場。
怎麼轉換呢?那個「約訂好的股價」叫做「轉換價格」,就是我可以用什麼樣的價格換到股票,至於能換到多少數量就與「面額」有關了,假如面額是 1,000 元,轉換價格是 50 元,這張債券就可以換到 20 股(=1,000/50)的股票,這個「1張債券可以換到幾股股票」叫做「轉換比率」,所以:
*轉換比率 = 面額 / 轉換價格
當股價上漲超過當初約訂的轉換價格時,表示我能用較低的價錢換到這個現在價格更高的股票,划算~!
小結一下,上面提到:
  • 可贖回債券,對我不利,所以利息較高作為補償;
  • 可賣回債券,對我有利,所以利息較低作為代價;
  • 可轉換債券一樣是對我有好處,因為多一個可以換成股票的機會,所以利息比較低。
OK,囉嘍跟小王都打完了,開始進入今天的主題吧~(嗄嗄⁉️前面都不是嗎!?)(嗯⋯不算是餒。)
【PART III】
魔王登場!雖然它的名字很像飲料店,但我們不要歧視它。
*「應急可轉債」(CoCos / CoCo Bonds,Contingent Convertible Bonds):
雖然名稱都有可轉債,但跟前面那位可完全不是一個層級的東西呢。
  • CoCo Bonds 多是大型銀行在發行,也就是大銀行跟別人借錢的工具之一,不過這個債券有個特殊能力,當銀行錢不夠,而且不夠的程度達到某個標準時,銀行可以強制把這些債券轉換成股票,也就是錢不用還了,原本的債權人直接變成股東。(欸欸欸!?這樣好嗎!?)
  • 這個錢夠不夠的標準,主流以「資本適足率」來衡量,如果銀行的資本適足率「低於」某個水平時,就可以「觸發」這個轉換事件。
*「資本適足率」:
用來衡量能夠以自己的錢來承擔損失的能力:
資本適足率 = 自有資本 / 風險性資產
(這有解釋過:MBS、CDS、CDO是什麼?從「大賣空」看懂什麼是「資產證券化」
有發現是哪裡不一樣了嗎?
  • 「可轉債」是我買的人有權力決定要不要把債券換成股票,轉換的動機是如果股價表現好,我當然很樂意換;
  • 「應急可轉債」,決定轉換的權利是在銀行,也就是發行人手上,而且轉換的動機,是銀行錢不夠了,那錢我就不還給你囉~不然醬吧,做為補償,你就當我的股東吧,換一些股票給你。
聽起來雖然好像有點混帳,但實際上有什麼損失嗎?反正換回來的股票也還能賣掉不是嗎?
沒什麼損失啊~只是少領了些利息而已。對,沒錯。—The End。
當然不是啊,如果真的達到 or 快要達到觸發條件,代表這家銀行的還款能力&獲利情況是很有疑慮的,那這家銀行的股票表現還會好嗎?光是「有疑慮」就足以讓它的股價跌得亂七八糟,這債券本身的價格當然也一樣,因為現在手上有這些股票和債券的人都會怕呀。
怕怎麼辦?賣囉~等到「真的」觸發轉換時,股價就會跟我們解釋什麼叫做 90 度直角。也就是說,雖然觸發轉換後能得到股票,但它會一直跌,而觸發前 CoCo Bonds 的價格也早已一落千丈,想先賣也遲了,生死結是怎麼都躲不掉的。(尊上!!)
靠既然醬,怎麼可能有人要買啊?記得,貪婪是資本家最好的朋友,沒有不公平的條件,只有不夠高的利率;有這樣不利的條件,它給的利息一定比較高,尤其歐洲長時間處在超低利率環境,像瑞士、瑞典、丹麥等,早在日本之前就已施行負利率了,歐洲銀行的高級債券殖利率大概 1%~1.5%,CoCo Bonds 的殖利率大概落在6~9%。可是就算醬,9% 的報酬夠嗎?可能血本無歸餒!
別忘了 CoCo Bonds 多是大銀行發行,何況,如果我是全德國最大的銀行呢?你以為你在跟誰說話?開玩笑,老子怎麼可能還不出錢呢!所以在那樣的環境下,這種報酬誘人又好像沒啥風險的東西,自然是很受歡迎囉~
釐清:
*高級債券(Senior Bonds):有優先求償順位的債券,就是一般債券。
*次級債券(Junior/Subordinated Bonds):求償順位較低的債券,但還是比股東先。
*次級貸款:跟順位和上面2項無關,只是名稱很像,是指借給窮人的貸款,很可能收不回來。
輿論現在開始聯想德意志銀行的 CoCo Bonds 會不會引發連鎖效應,什麼意思?就算它真的債轉股了,不就那些投資人賠很慘而已嗎?為什麼會連鎖?
  1. J.P. Morgan估計目前 CoCo Bonds 有10~15%在散戶手上,70~80%是由大型投資機構&基金所持有,CoCo Bonds 若轉換,將使它們虧損,如果這些大型機構或銀行自己也有發行 CoCo Bonds,是不是也有可能因為虧損,導致它們的 CoCo Bonds 也觸發 or 違約。
    (虧損使保留盈餘降低,進一步讓股東權益、自有資本降低,造成資本適足率降低,就可能觸發轉換。)
  2. 另外除了 CoCo Bonds,市場上還有許多德意志銀行的 CDS。這些 CDS 是德意志銀行違約的保險,如果德銀的 CoCo Bonds 沒辦法還錢了,代表德意志銀行違約,發行 CDS 的人會賠錢給買 CDS 的人。
CDS 的解釋在這:MBS、CDS、CDO是什麼?從「大賣空」看懂什麼是「資產證券化」
所以在德意志銀行爆出大虧損,CoCo Bonds 轉換疑慮增高的時候,德銀股票&CoCo Bonds 價格大跌,CDS 的價格卻狂飆,投機和避險的人搶著買,但發行的人卻不敢再賣,當初可是認為德意志銀行不可能會違約,看在賣這個保險爽爽收保費似乎是件不錯的生意才賣的呀,若德銀真的違約,那賣出這些保險的機構就得賠出一大堆錢給買的人。
德銀 CoCo Bonds 造成的虧損,觸發其他銀行的 CoCo Bonds 轉換&引發德銀 CDS 賠款,或許就會引起連鎖反應,但這都只是推論,不一定真的就是這樣,可能根本也不會有事。
雖然德銀有罰款問題造成大虧損,不過實際上歐洲銀行們的獲利情況也不好,景氣差加上利率低,錢借不太出去,借出去又沒啥利潤,因此營運狀況自然是不理想。
那既然賺不到錢,為何還要發行這種利率成本這麼高的 CoCo Bonds 呢?這就是 CoCo Bonds 可以當上本集大魔王的原因了。
【PART IV】
CoCo Bonds 的發行是從 2008 年後開始流行起來。金融海嘯後,巴塞爾協定II的不足浮現,2010年制定出巴塞爾協定III(Basel III),新版提高對銀行的資本要求:
*資本適足率8%;
*第一級資本適足率由4%提高至6%,
總之就是要求銀行提高「自有資本」以防萬一。
*「巴塞爾協定」:監管全球銀行的國際準則。
而 CoCos 厲害的地方在於,雖然它是「負債」,在資產負債表中它確實也是在負債的位置,但它卻被允許「視為」股東權益,也就是自有資本,而且還是屬於一級資本,因為它在必要時基本上就會從「欠別人的錢」轉變為「自己的錢」,所以也叫做「額外一級資本」。
  • 「自有資本」:可以簡單的理解成股東權益,就是自己的錢。
    分為「一級資本」&「二級資本」,越確定是自己的錢,就越偏向一級資本。
  • 「一級資本」(Tier 1 Capital):
    核心資本(Core Capital),可以理解成「非常確定就是自己的錢」。基本上就是股東權益裡面大多數的項目。
  • 「額外一級資本」(Additional Tier 1 Capital):
    就像CoCos雖然是負債,也就是別人的錢,但必要時它就會非常確定變成自己的錢,因此包含在一級資本中。
  • 「二級資本」(Tier 2 Capital):
    附屬資本,分成高檔&低檔,理解成「不那麼完全是自己的錢」。也就是雖然能當作自己的錢,但又有一些「負債」的性質,次級債券就是其中一種,因為錢要先還給順位較高的債券,接著才有機會輪到它。
那既然銀行的目的是要提高「自己的錢」所佔的比例,為什麼不再找股東募資就好,而要用發行 CoCo Bonds 的方式呢?
理論上,負債的籌資成本是比權益(跟股東募資)低的,可理解成雖然負債要固定支出利息,但也因為負債有優先求償的權力,對出錢的人來說風險比較低,所以不用付給他那麼高的成本;另一個就是負債所支出的利息可以用來抵稅。
不過,負債成本雖然較低,但是不能當作自有資本啊,再低都沒用不是嗎?所以 CoCo Bonds 就是個一舉多得方式:
  1. 明明是負債,卻能被視為是自有資本。
  2. 不會一開始就分散股權,支付利息還能夠抵稅。
  3. 雖然利率較高,但必要時可以名正言順的不還錢。
*2008 年金融海嘯時,整體銀行業虧損與負債的情況非常糟糕,某些「大到不能倒」的銀行,美國政府利用叫做紓困(Bail-Out)的方式,就是直接拿大量的錢給那些銀行解決問題,對那些大銀行注資,讓它們免於倒閉。
等同於政府拿大眾繳的稅金去救那些經營不善、該倒閉的銀行,讓全體人民一起承受個別銀行造成的虧損,但沒辦法,如果它倒了會有更毀滅性的後果,也只能這麼做。
這在意義上是很恐怖的,引發巨大道德危機,只要我夠大(覺得___充滿力量),政府你就不得不救我。違反了美國象徵的資本主義,直接干預自由市場經濟,甚至是死對頭共產主義的做為。
*而 CoCos 的機制則是透過稱為自償(Bail-In)的方式,讓自己一部分的負債轉變為股東權益,也就是把一些債權人拉下水變成股東,一起承受損失。在意義上相對公平一些,減輕了直接紓困注資產生的問題,個別銀行的虧損不是由民眾承擔,而是由投資人負責。
當然,這不會是滿分的方式啦,因為若虧損的情形失控,政府還是得出手救那些大到不能倒的銀行,但不管怎麼說,都覺得 CoCo Bonds 是個很厲害的東西啊。
補充:
Bail-Out & Bail-In目的都在增加股東權益,差別在:
- 從外部(政府)or 內部(負債)。
- 資產規模有沒有增加。
*紓困/注資(Bail-Out)
從外部直接給予銀行or公司資金,
- 股東權益(錢的來源)增加,因為別人直接「送」錢過來;
- 資產(錢的用途)增加,因為拿到現金,現金屬於資產~
*自償/自救(Bail-In)
把內部的負債轉變為股東權益,
- 負債(錢的來源)減少;
- 股東權益(錢的來源)增加;
資產(錢的用途)不變,並沒有額外拿到錢,所以資產規模沒有增加。
#應急可轉債 #可轉債 #ContingentConvertibleBonds #CoCos #CoCoBonds #德意志銀行 #DeutscheBank #DB #BailOut #紓困 #注資 #BailIn #自償 #自救 #資本適足率 #自有資本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英國脫歐系列文章,從移民問題、難民問題、政治干預&經濟問題,等各種角度和背景,理解英國人到底為什麼想要脫離歐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負利率」 以存款角度看,是我要定期付費才能把錢放在銀行; 以貸款角度看,則是銀行要定期賞我一些補貼,拜託我把錢借走。而日本的負利率政策,其實只有針對「超額準備」執行。日本央行給它取了個很難親近的名稱:「三層式利率系統」。
每當國際油價大跌,產油大國就會面臨減產的壓力,但為何就算虧損,對於減產,還是誰都不願意開第一槍?1970 年代沙烏地阿拉伯就曾為了提振油價而減產,可其他產油國,不僅是非 OPEC 國家,甚至連它 OPEC 成員的嘍囉也都不減產,反而還偷偷增產,瓜分了它的市佔率,損失情況據說是花了 16 年才打平。
「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TRF,Target Redemption Forward)是一種變種的選擇權,在一般的匯率選擇權上,再加上「終止價」、「保護價」、「槓桿倍數」這 3 個特性,讓投資人面臨虧損時的風險大增。
大家都很熟悉 Michael Burry 在2008年次級房貸中大賺一筆的大賣空(The Big Short)故事。由於2008年金融海嘯是大量衍生性商品連鎖引爆造成的,電影中出現了一大堆圍繞著「資產證券化」的專有名詞,像是 MBS、CDO、CDS...等等,如果理解這些名詞,電影看起來會更有意思。
「負利率」 以存款角度看,是我要定期付費才能把錢放在銀行; 以貸款角度看,則是銀行要定期賞我一些補貼,拜託我把錢借走。而日本的負利率政策,其實只有針對「超額準備」執行。日本央行給它取了個很難親近的名稱:「三層式利率系統」。
每當國際油價大跌,產油大國就會面臨減產的壓力,但為何就算虧損,對於減產,還是誰都不願意開第一槍?1970 年代沙烏地阿拉伯就曾為了提振油價而減產,可其他產油國,不僅是非 OPEC 國家,甚至連它 OPEC 成員的嘍囉也都不減產,反而還偷偷增產,瓜分了它的市佔率,損失情況據說是花了 16 年才打平。
「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TRF,Target Redemption Forward)是一種變種的選擇權,在一般的匯率選擇權上,再加上「終止價」、「保護價」、「槓桿倍數」這 3 個特性,讓投資人面臨虧損時的風險大增。
大家都很熟悉 Michael Burry 在2008年次級房貸中大賺一筆的大賣空(The Big Short)故事。由於2008年金融海嘯是大量衍生性商品連鎖引爆造成的,電影中出現了一大堆圍繞著「資產證券化」的專有名詞,像是 MBS、CDO、CDS...等等,如果理解這些名詞,電影看起來會更有意思。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債券的基本概念以及利率對債券價格的影響,並強調了債券投資者所追求的穩定固定收益。透過股債投資組合的方法,介紹瞭如何平滑資產淨值的波動,達到資本市場成長的機遇。文章最終強調了股票與債券的不同性質,以及其在資產配置中的作用。
債券是一種具有固定利率和到期日的金融工具,它代表了一筆借款的承諾,發行人向債券持有人承諾按照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並在到期日償還本金。債券市場是一個重要的金融市場,提供了多種不同類型的債券,每種債券都具有不同的特點和投資風險。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債券種類: 1. 政府債券 由政府發行的債券
債券的投資回報主要來自兩個來源:配息和資本利得/損失。 這兩個因素共同決定了債券的總體投資表現,也就是我們說的總報酬。 決定持有到到期,「買進價」則會決定到期時的資本利得/損失。 因為持有到「到期」,則會歸還票面金額100。 舉例: 債券A 票面利率: 4.50% 到期收益率
Thumbnail
信貸投資的本質和風險 信貸投資的本質是利用銀行借貸的資金進行投資。這筆錢並非憑空而來,而是預支了未來的收入,因此必須按期還本付息。 未來如果收入中斷或減少,將承擔沉重的經濟壓力來償還信貸。 風險包括無法預測的市場波動、投資標的的選擇錯誤、利率變動以及個人信用評級的降低,這些因素都可能導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了解了可轉債了?然後你是否接著進入了CBAS的世界了呢?當你踏入CBAS的世界時, 你會發現折現率這個名詞就出現在你的世界了,不然非金融相關從業人員可能不是太有機會聽到這個名詞,那要怎麼去解讀折現率呢?   其實最簡單的想法就是,你從付了一定的租金給劵商之後然後你就擁有這張C
Thumbnail
講了可轉債的諸多優點,而可轉債最大的缺點就是需要資金大,對於小資族並不是很友善,因此我們來聊一下可轉債選擇權這個高槓桿商品吧!
前幾天好友突然詢問了一下某家銀行股值不值得買進,讓我腦袋打轉了好久,努力的回想當初沒有選擇的理由。
負債和資產是投資中重要的概念,瞭解負債的特性和影響對投資者至關重要。本文介紹了負債的定義,以及負債與資產的關係,並提供了一些投資時需要考慮的問題。
Thumbnail
前面提到了可轉債(CB)因為是在約定條件下可以轉換為股票的債券,所以在約定股票上漲時CB也會跟著漲,下跌時卻可以像債券一樣具有票面價值(債券到期發行公司就要歸還借款),那這個約定的條件到底是甚麼呢?也就是"轉換價格"與"發行期間". 我們用撼訊六來舉例,首先我們來看公開資訊觀測站的發行資料說明:
Thumbnail
可轉債是可轉換公司債的縮寫,是公司為了募集資本,在市場發行的用來募集資金的一種債券,其債券特性是在對應的股票價格超過其設定之轉換價後,可申請換成股票,在市場賣出。而可轉債會有所謂的轉換價格,乃是在其發行可轉債時依規定所設定之一定的溢價。可轉債在台灣你可以在市場買賣,就是在標的股票的後面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債券的基本概念以及利率對債券價格的影響,並強調了債券投資者所追求的穩定固定收益。透過股債投資組合的方法,介紹瞭如何平滑資產淨值的波動,達到資本市場成長的機遇。文章最終強調了股票與債券的不同性質,以及其在資產配置中的作用。
債券是一種具有固定利率和到期日的金融工具,它代表了一筆借款的承諾,發行人向債券持有人承諾按照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並在到期日償還本金。債券市場是一個重要的金融市場,提供了多種不同類型的債券,每種債券都具有不同的特點和投資風險。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債券種類: 1. 政府債券 由政府發行的債券
債券的投資回報主要來自兩個來源:配息和資本利得/損失。 這兩個因素共同決定了債券的總體投資表現,也就是我們說的總報酬。 決定持有到到期,「買進價」則會決定到期時的資本利得/損失。 因為持有到「到期」,則會歸還票面金額100。 舉例: 債券A 票面利率: 4.50% 到期收益率
Thumbnail
信貸投資的本質和風險 信貸投資的本質是利用銀行借貸的資金進行投資。這筆錢並非憑空而來,而是預支了未來的收入,因此必須按期還本付息。 未來如果收入中斷或減少,將承擔沉重的經濟壓力來償還信貸。 風險包括無法預測的市場波動、投資標的的選擇錯誤、利率變動以及個人信用評級的降低,這些因素都可能導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了解了可轉債了?然後你是否接著進入了CBAS的世界了呢?當你踏入CBAS的世界時, 你會發現折現率這個名詞就出現在你的世界了,不然非金融相關從業人員可能不是太有機會聽到這個名詞,那要怎麼去解讀折現率呢?   其實最簡單的想法就是,你從付了一定的租金給劵商之後然後你就擁有這張C
Thumbnail
講了可轉債的諸多優點,而可轉債最大的缺點就是需要資金大,對於小資族並不是很友善,因此我們來聊一下可轉債選擇權這個高槓桿商品吧!
前幾天好友突然詢問了一下某家銀行股值不值得買進,讓我腦袋打轉了好久,努力的回想當初沒有選擇的理由。
負債和資產是投資中重要的概念,瞭解負債的特性和影響對投資者至關重要。本文介紹了負債的定義,以及負債與資產的關係,並提供了一些投資時需要考慮的問題。
Thumbnail
前面提到了可轉債(CB)因為是在約定條件下可以轉換為股票的債券,所以在約定股票上漲時CB也會跟著漲,下跌時卻可以像債券一樣具有票面價值(債券到期發行公司就要歸還借款),那這個約定的條件到底是甚麼呢?也就是"轉換價格"與"發行期間". 我們用撼訊六來舉例,首先我們來看公開資訊觀測站的發行資料說明:
Thumbnail
可轉債是可轉換公司債的縮寫,是公司為了募集資本,在市場發行的用來募集資金的一種債券,其債券特性是在對應的股票價格超過其設定之轉換價後,可申請換成股票,在市場賣出。而可轉債會有所謂的轉換價格,乃是在其發行可轉債時依規定所設定之一定的溢價。可轉債在台灣你可以在市場買賣,就是在標的股票的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