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原獨活動|沒有北極原住民聲音的北極原住民展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俱樂部的朋友大家好。今日由【原獨讀冊】為大家介紹展覽和新書,同時向夏天倒數:距離夏至還有 82 天。

雖然正值瘟疫肆虐時候,去年 10 月下旬大英博物館的「北極文化與氣候展」還是如期登場,並且透過網路資源嘉惠無法實際前往倫敦觀展的人。這項展覽在今年 2 月 21 日結束了,沒能趕上展覽的人可以造訪大英博物館網站,或者考慮購買館方為這項展覽出版的專書《北極文化與氣候》(Arctic: culture and climate),這是超過三百頁的精裝書,有 350 幀全彩精印的圖片,光是封面就足夠引人入勝,不過專門報導北國風物的《安哥拉治每日新聞》認為,這個規模龐大的展覽及精心編輯出版的專書存在著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欠缺北極原住民的觀點

raw-image

這次的展覽整合了大英博物館的相關館藏,以及聖彼得堡的彼得大帝人類學與民族學博物館所提供的文物,雖然正如《安哥拉治每日新聞》所形容的,其實泰半是非法取得的物件,但畢竟內容十分豐富,讓人期待相關專書的觀點也有同等的多元性,不過這樣的情況並未出現。《北極文化與氣候》書中雖然收錄了一些原住民撰寫的文章,但整部書的主體是由非原住民學者寫成,觀點是單一的學術觀點。

《安哥拉治每日新聞》以書中關於原住民藝術的一章為例,說明這個觀點多元性的欠缺出現在多麼根本的層次上。這一章的標題為〈韌性的藝術〉,內容在於探討原住民藝術家如何透過藝術來表達西方勢力入侵北極的問題。這樣的故事顯然應該由原住民藝術家來訴說——不只是他們的藝術品,還包括他們的文字表達。但很可惜的,這一章是由館方專人撰寫,讀者能夠在書中看到原住民藝術家的作品,但讀不到他們自己的文字表達。對此《安哥拉治每日新聞》評論問道:

「這缺點之明顯,讓人不禁揣想,怎麼會沒人留意到?」

我們總是在各種各樣的場合見到原住民的聲音被忽略。為什麼總是被忽略呢?會不會單純就因為主流社會至今還不覺得忽略了原住民的聲音有什麼問題?是不是根本沒有意識到抹去他人聲音、替代他人發言,本身是有問題的行為?也許今天讀過《安哥拉治每日新聞》的評論過後,下次諸君見到類似情況時,可以試著想想:原住民在其中獲得發言的機會了嗎?

也許我們能夠從大英博物館就這次展覽設計的紀念商品窺知館方的立場。下圖的釣魚遊戲多麼可愛(£45),雖然那令人想起刻板的「愛斯基摩」形象;歌唱貓頭鷹(£250)的絲巾又是多麼富於異族情調,雖然商品介紹只簡略交代原始畫作及藝術家的基礎資訊,並沒有關於創作本身的資訊,也沒有提到北極原住民與雪鴞的故事。或許對策展者、觀展者和商品的消費者來說,重要的只是那作為情調裝飾的北極,而不是作為人類家園和文化背景的北極?

raw-image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原獨俱樂部的沙龍
115會員
283內容數
多元不是言語,而是實踐,若你不得其門而入,且讓我們充作你的領路人,踏進原住民族的世界,遇見不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學習不同的知識和邏輯。
2023/10/08
上個月,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發布一項保護區管理計畫草案,丘馬什人主張的,北起坎布里亞南到莫洛灣約 33 公里的海岸線,竟然被排除在保護區外。理由是:全美最大離岸風電開發案將以莫洛灣為中心,而離岸風電與海洋保護區不相容。
Thumbnail
2023/10/08
上個月,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發布一項保護區管理計畫草案,丘馬什人主張的,北起坎布里亞南到莫洛灣約 33 公里的海岸線,竟然被排除在保護區外。理由是:全美最大離岸風電開發案將以莫洛灣為中心,而離岸風電與海洋保護區不相容。
Thumbnail
2023/10/01
布里布里原住民說,哥斯大黎加沒有告訴民眾原住民的存在。把原住民變成隱形的,這是一種歧視。
Thumbnail
2023/10/01
布里布里原住民說,哥斯大黎加沒有告訴民眾原住民的存在。把原住民變成隱形的,這是一種歧視。
Thumbnail
2023/09/17
澳洲反對黨原住民國會議員普萊斯批評原住民運動組織「將殖民妖魔化」,養成澳洲原住民「自我厭惡」,並說她不認為殖民對原住民有負面影響。被問到殖民對原住民是否有正面影響,她的回答是:「絕對有。現在我們有自來水,有現成的食物。」
Thumbnail
2023/09/17
澳洲反對黨原住民國會議員普萊斯批評原住民運動組織「將殖民妖魔化」,養成澳洲原住民「自我厭惡」,並說她不認為殖民對原住民有負面影響。被問到殖民對原住民是否有正面影響,她的回答是:「絕對有。現在我們有自來水,有現成的食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原住民族有各種維持甚至提高生物多樣性的方法,例如:輪作、放牧休息、特定季節禁止獵殺特定物種等等。報告也指出,在原住民族居住地區,森林砍伐程度往往比較低。
Thumbnail
原住民族有各種維持甚至提高生物多樣性的方法,例如:輪作、放牧休息、特定季節禁止獵殺特定物種等等。報告也指出,在原住民族居住地區,森林砍伐程度往往比較低。
Thumbnail
原住民族領域裡之所以環境破壞程度較低,是因為原住民的傳統生活方式只從周遭取用生存所必需,對環境只造成底線的擾動,這個大方向才是現代科學和工業文明所應當思考。若我們的文明世界依舊沉溺於開發與經濟成長的迷夢,維護環境、保育生態恐怕終究淪為空談。
Thumbnail
原住民族領域裡之所以環境破壞程度較低,是因為原住民的傳統生活方式只從周遭取用生存所必需,對環境只造成底線的擾動,這個大方向才是現代科學和工業文明所應當思考。若我們的文明世界依舊沉溺於開發與經濟成長的迷夢,維護環境、保育生態恐怕終究淪為空談。
Thumbnail
大家都忽略了,原住民在自己的祖傳土地上安居樂業,本來是理所當然,就算原住民不加入拯救地球的行列,或者加入了但無能為力,難道就不能保有傳統領域嗎?
Thumbnail
大家都忽略了,原住民在自己的祖傳土地上安居樂業,本來是理所當然,就算原住民不加入拯救地球的行列,或者加入了但無能為力,難道就不能保有傳統領域嗎?
Thumbnail
外界往往天真的以為,原住民的文化流失迅速,那我們要趕快幫他們記錄下來才行。政府要撥款給學術機構,讓學者去部落錄音、攝影,再將成果收藏在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裡。但這樣就挽救了原住民的文化嗎?
Thumbnail
外界往往天真的以為,原住民的文化流失迅速,那我們要趕快幫他們記錄下來才行。政府要撥款給學術機構,讓學者去部落錄音、攝影,再將成果收藏在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裡。但這樣就挽救了原住民的文化嗎?
Thumbnail
近年來澳洲國家影音檔案館高揭「和解」和「歸還」的旗幟,儘管參與這可能都誠心誠意,但這終究只是一場無謂的幻覺。因為原住民文化的一切都仰賴於土地,仰賴於在土地上持續實踐傳統活動。於是當外來者奪走了土地和原住民自我管領的權力,剩下的一切都無所依附,消亡只是遲早的問題。
Thumbnail
近年來澳洲國家影音檔案館高揭「和解」和「歸還」的旗幟,儘管參與這可能都誠心誠意,但這終究只是一場無謂的幻覺。因為原住民文化的一切都仰賴於土地,仰賴於在土地上持續實踐傳統活動。於是當外來者奪走了土地和原住民自我管領的權力,剩下的一切都無所依附,消亡只是遲早的問題。
Thumbnail
我們總是在各種各樣的場合見到原住民的聲音被忽略。為什麼總是被忽略呢?會不會單純就因為主流社會至今還不覺得忽略了原住民的聲音有什麼問題?換言之,是不是因為根本沒有意識到抹去他人聲音、替代他人發言,本身是有問題的行為?
Thumbnail
我們總是在各種各樣的場合見到原住民的聲音被忽略。為什麼總是被忽略呢?會不會單純就因為主流社會至今還不覺得忽略了原住民的聲音有什麼問題?換言之,是不是因為根本沒有意識到抹去他人聲音、替代他人發言,本身是有問題的行為?
Thumbnail
原住民族有助於解決當前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應該受到重視,其訴求應該被承認,這樣的看法基本上受到原住民的歡迎,因為這讓長久以來慘烈的原住民土地抗爭隱約看見一絲曙光,但在另一方面,這個表面友善的宣稱無疑也是一種原住民族工具論。
Thumbnail
原住民族有助於解決當前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應該受到重視,其訴求應該被承認,這樣的看法基本上受到原住民的歡迎,因為這讓長久以來慘烈的原住民土地抗爭隱約看見一絲曙光,但在另一方面,這個表面友善的宣稱無疑也是一種原住民族工具論。
Thumbnail
原住民藝術家往往無法將作品與原住民族的訴求切割開來,這訴說著原住民「生活在問題中」的現實:賴以維繫生活與文化的土地被鯨吞蠶食;語言與重要祭儀瀕危;政治上面臨不是邊緣化就是附屬化的困境,進退兩難;為了在主流社會爭得一角舞台,不得不有所妥協和犧牲,結果往往兩面不是人,等等。
Thumbnail
原住民藝術家往往無法將作品與原住民族的訴求切割開來,這訴說著原住民「生活在問題中」的現實:賴以維繫生活與文化的土地被鯨吞蠶食;語言與重要祭儀瀕危;政治上面臨不是邊緣化就是附屬化的困境,進退兩難;為了在主流社會爭得一角舞台,不得不有所妥協和犧牲,結果往往兩面不是人,等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