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原獨活動|沒有北極原住民聲音的北極原住民展覽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俱樂部的朋友大家好。今日由【原獨讀冊】為大家介紹展覽和新書,同時向夏天倒數:距離夏至還有 82 天。
雖然正值瘟疫肆虐時候,去年 10 月下旬大英博物館的「北極文化與氣候展」還是如期登場,並且透過網路資源嘉惠無法實際前往倫敦觀展的人。這項展覽在今年 2 月 21 日結束了,沒能趕上展覽的人可以造訪大英博物館網站,或者考慮購買館方為這項展覽出版的專書《北極文化與氣候》(Arctic: culture and climate),這是超過三百頁的精裝書,有 350 幀全彩精印的圖片,光是封面就足夠引人入勝,不過專門報導北國風物的《安哥拉治每日新聞》認為,這個規模龐大的展覽及精心編輯出版的專書存在著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欠缺北極原住民的觀點
Sources: Amazon.com
這次的展覽整合了大英博物館的相關館藏,以及聖彼得堡的彼得大帝人類學與民族學博物館所提供的文物,雖然正如《安哥拉治每日新聞》所形容的,其實泰半是非法取得的物件,但畢竟內容十分豐富,讓人期待相關專書的觀點也有同等的多元性,不過這樣的情況並未出現。《北極文化與氣候》書中雖然收錄了一些原住民撰寫的文章,但整部書的主體是由非原住民學者寫成,觀點是單一的學術觀點。
《安哥拉治每日新聞》以書中關於原住民藝術的一章為例,說明這個觀點多元性的欠缺出現在多麼根本的層次上。這一章的標題為〈韌性的藝術〉,內容在於探討原住民藝術家如何透過藝術來表達西方勢力入侵北極的問題。這樣的故事顯然應該由原住民藝術家來訴說——不只是他們的藝術品,還包括他們的文字表達。但很可惜的,這一章是由館方專人撰寫,讀者能夠在書中看到原住民藝術家的作品,但讀不到他們自己的文字表達。對此《安哥拉治每日新聞》評論問道:
「這缺點之明顯,讓人不禁揣想,怎麼會沒人留意到?」
我們總是在各種各樣的場合見到原住民的聲音被忽略。為什麼總是被忽略呢?會不會單純就因為主流社會至今還不覺得忽略了原住民的聲音有什麼問題?是不是根本沒有意識到抹去他人聲音、替代他人發言,本身是有問題的行為?也許今天讀過《安哥拉治每日新聞》的評論過後,下次諸君見到類似情況時,可以試著想想:原住民在其中獲得發言的機會了嗎?
也許我們能夠從大英博物館就這次展覽設計的紀念商品窺知館方的立場。下圖的釣魚遊戲多麼可愛(£45),雖然那令人想起刻板的「愛斯基摩」形象;歌唱貓頭鷹(£250)的絲巾又是多麼富於異族情調,雖然商品介紹只簡略交代原始畫作及藝術家的基礎資訊,並沒有關於創作本身的資訊,也沒有提到北極原住民與雪鴞的故事。或許對策展者、觀展者和商品的消費者來說,重要的只是那作為情調裝飾的北極,而不是作為人類家園和文化背景的北極?
avatar-img
114會員
283內容數
多元不是言語,而是實踐,若你不得其門而入,且讓我們充作你的領路人,踏進原住民族的世界,遇見不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學習不同的知識和邏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原獨俱樂部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卡托研究所提出的所有衡量指標,都是「現代文明」的指標,被強迫接受甚至內化現代文明的原住民,與持續生活在遠離現代文明森林中的原住民相比,當然更接近這些標準。這是一個蛇吃自己尾巴的邏輯,衡量結果只能證明蛇確實吃了自己的尾巴。
「一個富有的外籍女子出於家族因素,不情不願的返回海地,卻遭到綁架。但贖金不只是錢。她還必須回溯時光,了解她的家族曾如何共謀涉入海地暴力悲劇的歷史,並面對她自己遠離故土的實情。」
說起關島,你會想到碧海藍天,還是美軍基地?對許多憂慮台海安全的人來說,關島的美軍或許令人安心,但對於居住在關島的查莫洛人來說,這島嶼無可取代的戰略位置就是他們悲劇的來源。從西班牙征服者的時代直到今天,五百年來他們不曾擺脫被殖民的命運。
原住民族有助於解決當前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應該受到重視,其訴求應該被承認,這樣的看法基本上受到原住民的歡迎,因為這讓長久以來慘烈的原住民土地抗爭隱約看見一絲曙光,但在另一方面,這個表面友善的宣稱無疑也是一種原住民族工具論。
上週三,法國東南部的城市聖太田出現當地罕見的人群——來自巴西和哥倫比亞的原住民。他們居住在亞馬遜雨林,現在遠赴大西洋彼岸,此行當然不是為了旅遊,而是為了把企業總部設在聖太田的大型零售業者佳喜樂(Casino)告上法院。
就跟哥倫比亞許多人一樣,深受武裝份子活動所苦。2001 年游擊隊闖入他們的聚落,殺死阿利亞斯的祖父,三年後又殺死他的叔父,還要脅殺死他的父親,他們全家因而不得不放棄家園,逃往首都波哥大。自此阿利亞斯將悲痛化為力量,積極參與原住民族運動,且卓有成就。
卡托研究所提出的所有衡量指標,都是「現代文明」的指標,被強迫接受甚至內化現代文明的原住民,與持續生活在遠離現代文明森林中的原住民相比,當然更接近這些標準。這是一個蛇吃自己尾巴的邏輯,衡量結果只能證明蛇確實吃了自己的尾巴。
「一個富有的外籍女子出於家族因素,不情不願的返回海地,卻遭到綁架。但贖金不只是錢。她還必須回溯時光,了解她的家族曾如何共謀涉入海地暴力悲劇的歷史,並面對她自己遠離故土的實情。」
說起關島,你會想到碧海藍天,還是美軍基地?對許多憂慮台海安全的人來說,關島的美軍或許令人安心,但對於居住在關島的查莫洛人來說,這島嶼無可取代的戰略位置就是他們悲劇的來源。從西班牙征服者的時代直到今天,五百年來他們不曾擺脫被殖民的命運。
原住民族有助於解決當前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應該受到重視,其訴求應該被承認,這樣的看法基本上受到原住民的歡迎,因為這讓長久以來慘烈的原住民土地抗爭隱約看見一絲曙光,但在另一方面,這個表面友善的宣稱無疑也是一種原住民族工具論。
上週三,法國東南部的城市聖太田出現當地罕見的人群——來自巴西和哥倫比亞的原住民。他們居住在亞馬遜雨林,現在遠赴大西洋彼岸,此行當然不是為了旅遊,而是為了把企業總部設在聖太田的大型零售業者佳喜樂(Casino)告上法院。
就跟哥倫比亞許多人一樣,深受武裝份子活動所苦。2001 年游擊隊闖入他們的聚落,殺死阿利亞斯的祖父,三年後又殺死他的叔父,還要脅殺死他的父親,他們全家因而不得不放棄家園,逃往首都波哥大。自此阿利亞斯將悲痛化為力量,積極參與原住民族運動,且卓有成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以全世界來說 每個人都是原住民 以全人類來說 各族文化都是母語 白血球也許盲目 但總是奮盡所能 紅血球或許渺小 從不曾忘記本色 人都會笨也都會壞 知識跟智慧能療癒 關於包容 我還太淺
Thumbnail
只要有一、兩個人因為這趟旅程,眼睛像小燈籠般被點亮,那麼這樣的大費周章就不算白費。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屏東馬卡道族(平埔族群之一)的文化復振路徑,除了透過祭典的「恢復」之外,近年的另一個路徑,就是想透過衣飾文化的復振來標示自我的族群身份。在平埔族群希冀被原住民社會認可的過程中,衣飾文化是最能夠彰顯族群群體感的方法之一;然而,......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偉大的中華文明,如何傳播到天涯海角,使得世界最著名的未接觸人群,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
Thumbnail
最近科普議題相當受矚目,對於跨領域的知識和理解能力、資訊轉化以及同理受眾的需求,需具備相應能力。本文討論了科學教育在原住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對話。
Thumbnail
本書深入探討氣候變遷所引發的恐懼文化,並揭示環保觀念中的迷思和誤區,包括原來北極熊的減少的真相!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以全世界來說 每個人都是原住民 以全人類來說 各族文化都是母語 白血球也許盲目 但總是奮盡所能 紅血球或許渺小 從不曾忘記本色 人都會笨也都會壞 知識跟智慧能療癒 關於包容 我還太淺
Thumbnail
只要有一、兩個人因為這趟旅程,眼睛像小燈籠般被點亮,那麼這樣的大費周章就不算白費。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屏東馬卡道族(平埔族群之一)的文化復振路徑,除了透過祭典的「恢復」之外,近年的另一個路徑,就是想透過衣飾文化的復振來標示自我的族群身份。在平埔族群希冀被原住民社會認可的過程中,衣飾文化是最能夠彰顯族群群體感的方法之一;然而,......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偉大的中華文明,如何傳播到天涯海角,使得世界最著名的未接觸人群,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
Thumbnail
最近科普議題相當受矚目,對於跨領域的知識和理解能力、資訊轉化以及同理受眾的需求,需具備相應能力。本文討論了科學教育在原住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對話。
Thumbnail
本書深入探討氣候變遷所引發的恐懼文化,並揭示環保觀念中的迷思和誤區,包括原來北極熊的減少的真相!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