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原獨要聞|外人只見其一不見其二的藝術與原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俱樂部的朋友大家好。今日由【原獨讀報】為大家報告新聞,同時向春天倒數:距離春分還有 26 天。

原住民是一種與國家對立的政治身份,具有這個身份的人從事的活動,往往同時具有原住民族運動的性質,不論從事者本身是否有此意識。本次摘要有兩則新聞恰好為這個觀察做一注腳,另有兩則原住民持續追討文物的新聞。

  • 台灣原住民藝術與原運的場合
  • 排灣藝術家參與溫哥華陰曆節燈籠設計
  • 剛果人要求歐洲博物館返還文物
  • 博物館機構向塔斯馬尼亞人道歉

台灣原住民藝術與原運的場合

上週《西雅圖時報》有一篇關於台灣原住民族的報導,其中提到台灣主流社會開始擁抱島嶼本身的認同,原住民音樂人也開始受到歡迎,但這往往不能轉化成原住民訴求的制度性、社會性的改變。泰雅族的政大民族學教授官大偉(Daya)就指出,阿美族的巴奈・庫穗(Panai Kusui)不只是音樂人,也是積極的原運者,主流社會願意聆聽甚至擁抱她的音樂,以為自己建構一個更南島、更太平洋的在地認同,但同一個社會未見得願意聆聽她在原運場上的發聲。

原住民藝術家往往無法將作品與原住民族的訴求切割開來,這訴說著原住民「生活在問題中」的現實:賴以維繫生活與文化的土地被鯨吞蠶食;語言與重要祭儀瀕危;政治上面臨不是邊緣化就是附屬化的困境,進退兩難;為了在主流社會爭得一角舞台,不得不有所妥協和犧牲,結果往往兩面不是人,等等。例如去年夏天的溫哥華壁畫節(2020 年 8 月 18 日到 9 月 8 日)就有原住民藝術家海藍(Ocean Hyland)在壁面上畫出「不曾讓渡放棄的土地、水域與天空」,由一隻狼擔任迎賓工作,歡迎未來的訪客。像這樣的繪畫可能會被主流社會讚美為富於美感和想像力,但社會和政治訴求的那一面往往不會被主流社會意識到。

▼ 海藍壁畫:不曾讓渡放棄的土地、水域與天空

與海藍意識與意象鮮明的壁畫相比,另一則與台灣有關的消息則多少顯得有些模糊和混淆,那就是溫哥華牛年陰曆節(2021 LunarFest Vancouver: Year of the Ox)。在農曆新年到來時,溫哥華美術館(Vancouver Art Galley)前掛起藝術燈籠,其中包括台灣原住民藝術家白浪(Pairang)、伊旦(Etan)、撒古流(Sakuliu)和磊勒丹(Reretan)的作品(四人均為排灣族)。

台灣藝術家參與溫哥華陰曆節有台灣政府的支持和主導,從迴避 Chinese New Year 之名並使用其實並不正確的 lunar(陰曆),可以看出這藝術活動本身的政治正確取向。那麼台灣原住民參與這樣的活動,突顯的是原住民在政治與藝術表現上的自由與自主嗎?還是原住民在不論何種藝術場域的活動,總有被政治吸納涵化的困擾呢?

剛果人要求歐洲博物館返還文物

我們不止一次談及原住民文物流落在外的問題,最近這個問題也出現在非洲原住民和歐洲的前殖民者博物館之間。

非洲有個名為「完整,尊嚴,勇氣」的運動(Yanka Nku),來自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運動領導人狄亞班札(Mwazulu Diyabanza)在上週抵達法國,要展開他們的「行動外交」,目標是要歐洲各大博物館返還自非洲掠奪的文物。但這項重要的工作受到全球瘟疫大流行的影響,狄亞班札儘管已經抵達巴黎,卻無法順利進入任何博物館。

去年狄亞班札曾和幾名夥伴一起造訪巴黎的布蘭利-席哈克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Jacques Chirac),這是原住民族藝術的專門博物館,光是這一間博物館就藏有約七萬件來自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藝術品。當時他們試圖從博物館帶走一件屬於巴里人(Bari)的物件,遭到警方逮捕,被拘禁了三天,之後以「竊盜未遂」被判一千歐元罰金。

▼ 大英博物館館藏約九百件來自貝南王國(今奈及利亞南部)的藝術品,其中以所謂的貝南青銅雕刻最為著名(下圖)。去年曾有媒體報導,奈及利亞正在貝南市興建艾多西非藝術博物館(Edo Museum of West African Art),若是一切順利,則有可能和大英博物館交涉返還事宜。

博物館機構向塔斯馬尼亞人道歉

文物被搶走的事件發生在世界各地,當然也發生在澳洲。最近皇家塔斯馬尼亞學會(Royal Society of Tasmania)及塔斯馬尼亞藝術博物館(Tasmanian Museum and Art Gallery)向塔斯馬尼亞人做出正式的道歉,原因是雙方已經爭執數十年的原住民岩畫的歸屬。這個問題可以爭執數十年的事實本身就令人咋舌,因為這些約一萬四千歲的岩畫是被硬生生鑿下來,再運往博物館內安置。下圖就是 1960 年代工人以鋸子切下岩畫的情景。

道歉之後,博物館中的岩畫要如何處置呢?博物館會不會以道歉打發問題,之後繼續持有無權持有的岩畫?目前還不能排除這樣的可能。不過正如之前曾經談到過的,敷衍性的道歉不具有儀式的效力,對解決問題並無助益。


參考資料:台灣原住民在藝術與運動的兩個場合
讀取新聞|2021 年 2 月 17 日
台灣主流社會擁抱島嶼認同,原住民藝術家發光|西雅圖時報
讀取舊聞|2020 年 8 月 28 日
原住民藝術家壁畫揉合過去現在未來|北岸新聞
讀取新聞|2021 年 2 月 19 日
台灣原住民藝術家參與溫哥華陰曆節|台灣英文新聞

參考資料:剛果人要求歐洲博物館返還文物
讀取新聞|2021 年 2 月 7 日
非洲運動者:我們要歐洲博物館還我們文物|衛報
讀取舊聞|2020 年 11 月 14 日
奈及利亞新建博物館有望解決貝南文物糾紛|衛報

參考資料:博物館向塔斯馬尼亞人道歉
讀取新聞|2021 年 2 月 15 日
兩大機構向塔斯馬尼亞原住民為文化盜竊致歉|澳洲廣播公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原獨俱樂部的沙龍
115會員
283內容數
多元不是言語,而是實踐,若你不得其門而入,且讓我們充作你的領路人,踏進原住民族的世界,遇見不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學習不同的知識和邏輯。
2023/10/08
上個月,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發布一項保護區管理計畫草案,丘馬什人主張的,北起坎布里亞南到莫洛灣約 33 公里的海岸線,竟然被排除在保護區外。理由是:全美最大離岸風電開發案將以莫洛灣為中心,而離岸風電與海洋保護區不相容。
Thumbnail
2023/10/08
上個月,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發布一項保護區管理計畫草案,丘馬什人主張的,北起坎布里亞南到莫洛灣約 33 公里的海岸線,竟然被排除在保護區外。理由是:全美最大離岸風電開發案將以莫洛灣為中心,而離岸風電與海洋保護區不相容。
Thumbnail
2023/10/01
布里布里原住民說,哥斯大黎加沒有告訴民眾原住民的存在。把原住民變成隱形的,這是一種歧視。
Thumbnail
2023/10/01
布里布里原住民說,哥斯大黎加沒有告訴民眾原住民的存在。把原住民變成隱形的,這是一種歧視。
Thumbnail
2023/09/17
澳洲反對黨原住民國會議員普萊斯批評原住民運動組織「將殖民妖魔化」,養成澳洲原住民「自我厭惡」,並說她不認為殖民對原住民有負面影響。被問到殖民對原住民是否有正面影響,她的回答是:「絕對有。現在我們有自來水,有現成的食物。」
Thumbnail
2023/09/17
澳洲反對黨原住民國會議員普萊斯批評原住民運動組織「將殖民妖魔化」,養成澳洲原住民「自我厭惡」,並說她不認為殖民對原住民有負面影響。被問到殖民對原住民是否有正面影響,她的回答是:「絕對有。現在我們有自來水,有現成的食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這是一本關於原民現今生存的寫照,包括祖先留給後人的傳統領域、生活習俗,除了樂天知命的態度,遵循敬天的祭典儀式,不忘文化傳承。面對現實不斷的衝擊,當退無可退的時候,團結站出來爭取權益的目的不只是為自己,還有後代的子子孫孫 ...
Thumbnail
這是一本關於原民現今生存的寫照,包括祖先留給後人的傳統領域、生活習俗,除了樂天知命的態度,遵循敬天的祭典儀式,不忘文化傳承。面對現實不斷的衝擊,當退無可退的時候,團結站出來爭取權益的目的不只是為自己,還有後代的子子孫孫 ...
Thumbnail
我們透過每週一次的原獨火塘向大家推廣觀念:火塘是一個人群生活、聚會、凝練共識、消解分歧的地方,是一個地理上、文化和概念上的共同空間。我們希望向所有不熟悉原住民文化的人說明:把握這樣一個空間理解,也就找到進入原住民的世界門徑。
Thumbnail
我們透過每週一次的原獨火塘向大家推廣觀念:火塘是一個人群生活、聚會、凝練共識、消解分歧的地方,是一個地理上、文化和概念上的共同空間。我們希望向所有不熟悉原住民文化的人說明:把握這樣一個空間理解,也就找到進入原住民的世界門徑。
Thumbnail
近年來澳洲國家影音檔案館高揭「和解」和「歸還」的旗幟,儘管參與這可能都誠心誠意,但這終究只是一場無謂的幻覺。因為原住民文化的一切都仰賴於土地,仰賴於在土地上持續實踐傳統活動。於是當外來者奪走了土地和原住民自我管領的權力,剩下的一切都無所依附,消亡只是遲早的問題。
Thumbnail
近年來澳洲國家影音檔案館高揭「和解」和「歸還」的旗幟,儘管參與這可能都誠心誠意,但這終究只是一場無謂的幻覺。因為原住民文化的一切都仰賴於土地,仰賴於在土地上持續實踐傳統活動。於是當外來者奪走了土地和原住民自我管領的權力,剩下的一切都無所依附,消亡只是遲早的問題。
Thumbnail
原住民藝術家往往無法將作品與原住民族的訴求切割開來,這訴說著原住民「生活在問題中」的現實:賴以維繫生活與文化的土地被鯨吞蠶食;語言與重要祭儀瀕危;政治上面臨不是邊緣化就是附屬化的困境,進退兩難;為了在主流社會爭得一角舞台,不得不有所妥協和犧牲,結果往往兩面不是人,等等。
Thumbnail
原住民藝術家往往無法將作品與原住民族的訴求切割開來,這訴說著原住民「生活在問題中」的現實:賴以維繫生活與文化的土地被鯨吞蠶食;語言與重要祭儀瀕危;政治上面臨不是邊緣化就是附屬化的困境,進退兩難;為了在主流社會爭得一角舞台,不得不有所妥協和犧牲,結果往往兩面不是人,等等。
Thumbnail
  原始藝術(Primitive Art)是二十世紀,「西方」文明對於非洲、太平洋群島、東南亞等地所看到的原住民藝術的過時稱呼。   1972年臺灣雄獅美術的一期雜誌,竟堂而皇之的把這四個字放到標題上,一直到1991年仍使用原始藝術作為標
Thumbnail
  原始藝術(Primitive Art)是二十世紀,「西方」文明對於非洲、太平洋群島、東南亞等地所看到的原住民藝術的過時稱呼。   1972年臺灣雄獅美術的一期雜誌,竟堂而皇之的把這四個字放到標題上,一直到1991年仍使用原始藝術作為標
Thumbnail
碩一那年,老師問我們一個問題:「什麼是原住民藝術?」 我的回答是:「藝術作品的藝術經驗是作者從自己母文化內化而出的,就是原住民藝術。」
Thumbnail
碩一那年,老師問我們一個問題:「什麼是原住民藝術?」 我的回答是:「藝術作品的藝術經驗是作者從自己母文化內化而出的,就是原住民藝術。」
Thumbnail
臺灣風雨飄盪四百年,從原住民的母土,經歷數個外來政權走到中華民國,這塊土地上的紛擾、真相,可能隨著時間逐漸被人們淡忘,但仇恨、心結與集結而成的意識並不如此,甚至在黨國時代教育體制所形成的威權遺緒下,反而日益壯大,成為人們理解民主、多元想像的隱形阻礙。
Thumbnail
臺灣風雨飄盪四百年,從原住民的母土,經歷數個外來政權走到中華民國,這塊土地上的紛擾、真相,可能隨著時間逐漸被人們淡忘,但仇恨、心結與集結而成的意識並不如此,甚至在黨國時代教育體制所形成的威權遺緒下,反而日益壯大,成為人們理解民主、多元想像的隱形阻礙。
Thumbnail
刊於《幼獅文藝》2018年11月 779期【閣有啥物所在:另一種地方書寫】
Thumbnail
刊於《幼獅文藝》2018年11月 779期【閣有啥物所在:另一種地方書寫】
Thumbnail
原住民,深根台灣的人。現在的他們,正有著文化危機的問題,原住民語本是台灣最久遠的語言,可是在這個銜接國際的世代,他們的文化,變得弱勢許多,而在這樣困窘的情況下,又有甚麼是政府能保障的,又有什麼是原住民自己能做到的。
Thumbnail
原住民,深根台灣的人。現在的他們,正有著文化危機的問題,原住民語本是台灣最久遠的語言,可是在這個銜接國際的世代,他們的文化,變得弱勢許多,而在這樣困窘的情況下,又有甚麼是政府能保障的,又有什麼是原住民自己能做到的。
Thumbnail
時代都有自己的故事主題,都市原住民的書寫會是待展的路線,或許在民族議題之中討論複數的個人議題。
Thumbnail
時代都有自己的故事主題,都市原住民的書寫會是待展的路線,或許在民族議題之中討論複數的個人議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