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誰說劉備不英雄-潛龍勿用篇 第三章 官宦生涯

2021/03/10閱讀時間約 19 分鐘
劉備因平定黃巾之亂獲得軍功,被任命為安喜縣尉,正式踏入了官宦生涯。雖然被任命為地方官吏,但是劉備的仕途並不順利,甚至還發生了鞭打朝廷官員的重大違紀事件。
千古佳話,桃園結義
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凡是提到劉備,就必定會提到他與關羽、張飛的兄弟之情與『桃園結義』之說。《三國演義》用了極為戲劇化的手法,將劉、關、張三人的相遇以詳細描述,進而讓三人不僅僅只是君臣、夥伴的關係,甚至更進一步結合為兄弟,從此以後經歷許多風風雨雨,三人公為君臣,私為兄弟的情誼,更成了千百年來中國人最嚮往的境界。
桃園三結義
中國傳統的兄弟情結,從春秋時的貴族士人的『天下為公』,到戰國時的『豈曰無衣』的同袍之誼,到了這裡已經成為民間『義氣相投』的兄弟之情,也為後世任俠、草莽的『四海之內皆兄弟』譜下序曲。千百年來,中國關於異姓兄弟的傳說,『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兩肋插刀,在所不辭』的義氣之交。從桃園三結義演變到隋末瓦崗寨結義以及水泊梁山的聚義廳,將這種兄弟之情推到了最高峰。
然而『桃園結義』故事在正史中並無記載,三人的兄弟君臣關係僅在《三國志˙張飛傳》中約略提及。據此一般人都認為張飛把關羽當作哥哥看待,二人忠心耿耿追隨劉備,而劉備對他們也十分親近,三人關係『恩若兄弟』、『恩猶父子』、『義為兄弟』,並沒有說三人正式結拜為兄弟。
在《三國演義》的故事中並沒有說明劉、關、張三人年歲,僅以『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說明三人的長幼關係。
不過民間傳說卻有另外的說法。桃園結義之初對誰為兄,誰為弟有過一番爭執,在幾經討論之後,張飛提議以爬樹來決定。張飛沒等劉備與關羽點頭同意,他就跑到樹前,三兩下便爬到了樹的最高處去了;關羽沒有辦法,只得爬到樹幹的中間;只見劉備不慌不忙地走到樹根處站著抱住樹身。
張飛一看,得意洋洋地說:「二位,喊聲大哥吧!」;劉備說:「別忙,我問你,這樹是先有根,還是先長樹梢?」張飛回答:「當然先有根。」劉備說:「既然如此,那就是先有我,後有你。」張飛一聽只好認輸;關羽也覺得劉備智慧高超,當尊為兄長,顯然在這個故事中三人的結義與年齡並沒有絕對關係。
柯汝霖根據錢靜方所著的《小說從考》中,記載清康熙年間在關羽家鄉出土的《關侯祖墓碑記》得知關羽生於東漢桓帝延熹三年六月二十四日,因此認為關羽實際上長劉備一歲。關羽死於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年壽應為六十歲。若柯汝霖的考證為實,桃園結義時劉備年齡應為二十四歲,關羽二十五歲,張飛二十歲,至於為什麼劉備會變成大哥,這很有可能是說書人對劉備在擔任平原相期間,關、張二人為別部司馬,分別統領部曲,三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的擴大想像與附會。
怒鞭督郵,罷官流亡
黃巾之亂起,各地民變四起,劉備加入校尉鄒靖的部隊,隨軍參與平亂。當時漁陽人張純起兵造反,劉備曾經在涿郡與中山一帶擔任保護商旅的工作,名聲為平原劉子平所熟知,加上漁陽鄰近涿郡與中山一帶,劉備對當地環境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被劉子平借調一同前往平亂。
然而根據《典略》的記載,劉備在征討張純的過程中並不順利,初戰便受到重創而昏迷不醒。等到反抗軍被擊退之後,劉子平派人將劉備送回大本營休養。最後黃巾之亂平定後,劉備因平亂受傷而被任命為中山國安喜縣縣尉,劉備的初試啼聲,很顯然表現的並不怎麼樣。
黃巾亂後因戰功而分派的官員為數眾多,逐漸形成冗員,加上漢靈帝為了修築宮室而賣官鬻爵,卻又因為可賣的官職不夠,於是不久漢朝廷便下詔,宣佈要針對因軍功被任命的官員進行淘汰,劉備擔心自己也可能被列名在淘汰的名單中。
張飛怒鞭都郵
正好負責宣達的督郵來到安喜縣,準備遣還劉備;劉備原本認識這位督郵,於是前往館驛求見,督郵卻稱病不見。劉備遊俠性格爆發,一氣之下竟然帶著一夥吏卒,闖入館驛,聲稱奉上司的密令逮捕督郵,將他捆起來,拉到縣界,然後解下自己的印綬,繫住他的頸子,把他綁在樹上『鞭杖百餘下』,還打算殺掉他。督郵不斷地哀求饒命,劉備這才住手,揚長而去。
依照漢制,督郵是漢代郡級官吏,掌管『督察糾舉所領縣鄉違法之事,兼管宣達教令、訟獄捕亡等事』,相當於現今直轄市民政局及政風處的主官,而劉備則是類似縣警局局長的職務。若是論職級,督郵地位應高於劉備,加上劉備與督郵相識,無論是誰,身處督郵的角色,為了避嫌自然不方便與劉備見面。只不過劉備眼看自己用鮮血換來的官職即將保不住,加上對方避不見面,難免怒火中燒,可憐了這位督郵。
鞭打督郵,罷官流亡的劉備,沒多久正巧遇到毌丘毅到丹陽一帶募兵,劉備再度從軍。毋丘毅所招募的新軍到了下邳時,遇到青、徐兩州的黃巾軍。劉備這次表現不錯,因力戰建功被朝廷任命為下密縣丞。不過做了沒多久,劉備又因細故被革去官職。後來劉備擔任高唐縣尉,不久升遷為高唐縣令。
宦官集團的最後反撲
中平六年四月,漢靈帝崩於南宮嘉德殿,結束了他糊塗的一生。然而自桓帝所遺留下來的宦官問題,對朝臣而言始終是一大隱憂。漢靈帝的死亡,宦官集團頓時失去了依靠,因此害怕朝臣們會進行反撲。宦官出身的上軍校尉蹇碩原本有意聯合十常侍的趙忠、郭勝等人一同對付主掌朝政的大將軍何進,不料郭勝是何進的同鄉,加上何太后與何進與郭勝素來交好。因此郭勝說服趙忠,不但不支持蹇碩,反而將計畫洩漏給何進。何進得知消息後為求自保,於是派黃門令將蹇碩捕殺,將禁軍軍權收歸己有。
根據《續漢書》的記載,何進字遂高,南陽人,為何太后同父異母兄長。靈帝為外地藩王入朝繼承帝位,妻子何氏為屠戶的後代,是靈帝在擔任藩王時所娶。靈帝即位後,何氏因郭勝的支持得以進入後宮,並被漢靈帝立為皇后。
對於兵變一事,郭勝心想要是蹇碩兵變成功,自己仍在蹇碩之下,反之若是出賣蹇碩,自己極有可能藉這個大好機會取蹇碩之位而代之,因此郭勝決定靠向何進,協助何進解決蹇碩一黨。
雖然趙忠、郭勝等人陣前倒戈,使何進僥倖逃過一劫,但是蹇碩的計畫卻引發何進的猜忌。袁紹便舉當年竇武失敗的例子,建議何進召外地軍隊入京消滅宦官。
袁紹認為當年竇武密謀誅殺宦官就是因為機密外洩,讓宦官集團搶先一步假傳詔命引外兵自保,最後竇武在張奐圍困下而無奈自殺。但是曹操對此項舉動卻表示強烈反對,曹操認為上軍校尉蹇碩被殺後,宦官集團已經失去了對禁軍的掌控力,與當年竇武的情況大不相同,只需要訴諸法律行動即可。若是引外兵入京,消息必定無法保密,反而可能讓宦官集團收到消息而搶先反擊。
十常侍
除了曹操之外,主簿陳琳也表示反對。陳琳認為若是引用外兵誅除宦官,不但手段不正,反而授人話柄,整件事將失去了正當性。
雖然曹操與陳琳先後表示反對,但是何進仍舊決定採取袁紹的建議,召前將軍董卓屯軍於關中上林苑,命東郡太守橋瑁率軍駐紮在城皋一帶,以便隨時可以入京圍捕宦官集團。可能是因為訊息傳遞上發生錯誤,武猛都尉丁原突然以誅殺宦官為由,火燒孟津一帶,火勢之大,火光竟能照入城中,驚動了在禁宮之中的何太后與宦官集團。
何進的舉動引發了何太后的不滿,何太后以郭勝對何氏有恩,又曾經協助何進對付蹇碩為由,責備兄長何進不應該針對所有的宦官,何進畏首畏尾的個性在此時表露無遺,竟然開始猶豫不決。結果正如同曹操所預料,何進串聯外兵的企圖反而被宦官知悉,十常侍決定先下手為強。張讓、趙忠等十常侍成員,假傳何太后詔命,召何進入宮。何進不疑有他,入宮後卻被張讓命尚方監渠穆拔劍殺害。
何進被殺的事情不久便爆發出來,袁紹等朝中大臣唯恐十常侍勢力再起,決定與弟弟袁術親率禁軍進入洛陽南宮內誅殺宦官。混亂中,張讓、段珪等劫持少帝及陳留王往北宮德陽殿方向逃竄,袁紹則盡殺宮中宦官,許多年少無鬚者竟也被當作宦官而遭到殺害。
張讓、段珪見袁紹等人殺紅了眼,只得挾持少帝與陳留王劉協逃往小平津渡口,企圖渡過黃河。在逃亡途中遇見尚書盧植率領軍士前來,張讓等人被迫投河自殺而死。兵荒馬亂之下,少帝與陳留王迷了路,正巧遇上董卓因響應何進生前的密謀號召,藉口帶西涼兵團入京衛戍,途中迎接少帝回到洛陽。
何進與袁紹所策謀的誅除宦官計畫,先是何進因為機密外洩而遇害,後又因張讓等人挾持少帝,使得袁紹等人徒勞無功,反而讓稍晚進京的董卓撿到了一個大便宜。
茶壺風暴再起
董卓,字仲穎,隴西臨洮人。隴西在現今甘肅境內,在當時是漢人與羌人雜居的地區。羌族是中國中原地區最古老的部族之一,以畜牧業為主要經濟來源,據說夏王朝就是以羌族為主體,與唐、虞兩個聯盟部族在黃河流域共同形成部落聯盟。
漢代羌人分布很廣,以地域劃分,主要東羌和西羌兩大部落。東漢以後,東羌族趁著局勢大亂之際大舉侵入了隴西一帶並定居下來,開始與漢人雜居,逐漸以經營農耕為主。
羌族服飾
過去沒有種族融合這樣的概念,治理少數民族的漢人官吏在仲裁糾紛時往往會偏袒漢族,羌人生活困苦,再加上官員壓迫,所以群起反抗的事件屢見不鮮。
羌人固然民風剽悍,但是生活在當地的漢人為了鎮壓羌人的反抗,同樣也不遑多讓。董卓因為與當地羌族部落的族長交好,漢末羌族多次擾邊,董卓皆參與作戰,建立戰功,並被任命為東中郎將一職。黃巾軍起,董卓曾被任命取代盧植攻打廣宗的任務,結果卻僵持不下而被皇甫嵩所替代。後來因為韓遂等人誘使羌族叛漢,漢王室兵分六路征討,董卓再度被任命為中郎將,負責望垣硤以北的戰事。由於羌族熟知地理,加上漢王室才剛經歷了一場足以動搖國本的民變,軍隊戰力不如以往,六路大軍惟獨董卓全軍而還,董卓因此被任命為并州刺史。
中平五年,涼州人王國發動民變,率軍包圍陳倉,漢王室命董卓率領西涼兵團前往協助皇甫嵩平亂。董卓主張採行速戰速決的策略,建議皇甫嵩強行攻打王國以解陳倉之圍。但是皇甫嵩卻認為陳倉雖然城小,但是守備堅固,王國必不能攻下陳倉,只要等到王國兵老師疲,屆時再發動總攻擊必可獲勝,因而否決了董卓的建議。王國包圍陳倉約八十多天,始終無法攻克陳倉,兵疲馬困之下而退兵。這時皇甫嵩決定進行追擊戰,董卓又以『窮寇勿追,歸眾勿迫』為由,建議皇甫嵩不可追擊王國。皇甫嵩不聽董卓的建議,獨自率軍前往追擊,果然立下大功。董卓兩次的建議都未獲皇甫嵩的採納,加上因廣宗之役時,皇甫嵩取代董卓反而成功剿滅張角軍,因此董卓與皇甫嵩自此不和。
中平六年,漢靈帝接受劉焉的建議,發布一連串任命州牧的人事命令,董卓則在這波人事命令中被任命為并州牧。但是漢室有意將西涼兵團的軍權交給皇甫嵩,卻遭到董卓的拒絕,因為何進有意召外兵入京,董卓因屯兵於河東,決定接受何進的徵召率領西涼兵團入京。
初平元年,董卓率兵入京,在北芒阪遇上逃難的少帝與陳留王。董卓以勤王之姿正式進入京師,迅速掌握京畿治安,成為最大的贏家。不過董卓入京的兵力僅有三千多人,京城洛陽週遭除了袁紹等人所統轄的禁衛軍團外,尚有駐紮在城皋一帶的東郡太守橋瑁,以及駐紮在孟津的武猛都尉丁原,其中又以丁原的河內兵團勢力最大。董卓唯恐無法壓制其他勢力,於是便連續數日晚間率軍秘密出城,到隔日又大張旗鼓的進入洛陽,企圖造成西涼兵團兵力龐大的錯覺。後來,董卓將何進之弟何苗所統轄的部份禁衛軍團成功收編,再誘使呂布暗殺丁原,吞併河內兵團。至此,董卓大勢底定,取得絕對性的勝利。
大權在握的董卓,更進一步打算廢少帝改立陳留王,結果先是袁紹的強力反對,尚書盧植也以『今上富於春秋,行無失德』的理由反對。董卓大怒之下,集合群臣於崇德前殿,威脅何太后,廢少帝改立陳留王,是為漢獻帝。後來又遷何太后至永安宮,不久少帝與何太后皆遭到殺害。
勤王義軍,鬧劇一場
董卓的廢帝行為,雖然替自己建立了凌駕皇權的無上權威,但是也同時將自己陷入了群起而攻的困境。函谷關以東,由袁紹、袁術兩兄弟為首的關東聯盟,聚集了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以及當時棄官逃亡的曹操,各擁兵數萬,推袁紹為盟主,進行討董行動。
在《三國演義》中,將這段歷史加以改寫,不但討董諸侯從十一人增加到了十八人,並且為了突顯呂布的勇猛以及劉備的忠義,更杜撰了『溫酒斬華雄』與『三英戰呂布』的橋段。事實上,《三國演義》所描寫的十八路諸侯中,孔融因為青州一帶的黃巾軍而自顧不暇;馬騰則與韓遂本來依附董卓,但是後來卻又與董卓鬧翻;公孫瓚基本上是受劉虞所統轄,未加入關東討董聯盟;而陶謙等人則是心懷觀望,並未表態;至於劉備則是在這段時間裡認識了一生的宿敵-曹操。劉備首先與曹操一同到沛國招募義軍討伐董卓,但是卻連參戰的機會都沒有,就被黃巾軍擊潰而投奔公孫瓚。
赤兔馬
袁紹、袁術兩兄弟雖然高舉勤王義旗,但是關東討董聯盟卻是猶如一盤散沙,各州牧彷彿只是在做軍力展現,真正投入戰爭的唯有曹操與孫堅兩人,其中又以孫堅的表現最為突出。
整場大戰主要是孫堅一個人在面對董卓,而戰場則是在陽人到大谷這一帶。除了孫堅在陽人一帶與董卓對峙外,河內太守王匡也『遣泰山兵屯河陽津』牽制著董卓軍。至於袁紹則是屯兵河內,張邈、劉岱、橋瑁、袁遺屯兵酸棗,袁術屯兵南陽,孔伷屯兵穎川,韓馥在鄴。雖然關東聯盟聲勢浩大,卻因擔心董卓兵力強大,袁紹等人都不敢有所行動。
當時袁術以表奏孫堅為行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史為交換條件,命孫堅為討袁先鋒,自魯陽城出發。董卓則派遣步騎數萬人與孫堅對峙,其中董卓部分的輕騎先到魯陽城,這時孫堅大軍已屯駐在魯陽城外。接獲戰報後,孫堅神態自若,只命令『部曲整頓行陳,無得妄動』,等到董卓軍隊越來越多,孫堅才慢慢將軍隊導引入魯陽城。入城後,孫堅對左右解釋剛才的狀況,『向堅所以不即起者,恐兵相蹈藉,諸君不得入耳』。軍人也是人,也會怕死。在混亂中,往往因為逃命導致部隊間互相踐踏而使傷害擴大。孫堅正是因為如此才故作鎮定,由此可知孫堅不單膽大,更懂得用兵之術。
孫堅治軍甚嚴,董卓不敢攻城,率領大軍撤退,孫堅便趁機移屯梁東,結果卻在部隊移動的時候遭到董卓大軍的包圍,孫堅與數十騎突圍而出。由於孫堅一向頭戴紅色的頭盔,為了突圍,孫堅將自己的頭盔交給親信祖茂,董卓大軍誤以為祖茂為孫堅,因此被祖茂引開,可見當時情況的驚險。孫堅在逃過一劫之後,馬上整理軍隊,重新與董卓軍會戰於陽人一帶,大破董卓軍,並且斬下提督華雄之首。
由於孫堅立下汗馬功勞,因此有人離間袁術與孫堅之間的關係,袁術聽信讒言竟然不發糧草,孫堅為保大軍糧食供應,一夜狂奔百餘里,自陽人直奔魯陽,要求袁術發放糧草。
當年董卓隨中郎將張奐平定并州時,就已經認識了孫堅,當時孫堅也是張換手下的一員大將。有了這層交情,加上忌憚孫堅勇猛,因此董卓派遣將軍李傕等面見孫堅表達有意和親,並且許諾任由孫堅安排家族子弟選擇州郡擔任刺史、郡守,結果卻遭到孫堅嚴詞拒絕。
事實上,當初在平定并州時期,孫堅就認為董卓為人反覆,將來必定會造反,因此建議張奐殺掉董卓。張奐基於愛才,認為董卓熟悉羌族事務,是一名人才而不願動手。董卓不知道自己曾經差點死在孫堅之手,否則也不會異想天開地以為可以攏絡孫堅。
孫堅進軍到離洛陽約九十里的大谷一帶,董卓為避其鋒芒,便『尋徙都西入關,焚燒雒邑』,挾持皇帝與文武百官遷都到長安,同時為了削減盟軍的力量,不惜採取焦土策略放火焚燒洛陽。孫堅不費一兵一卒下進入洛陽後,立刻修建皇陵,將董卓所挖掘的陵墓盡皆填平後才引軍返回魯陽。得知董卓撤離洛陽後,曹操立刻建議關東聯盟率軍追擊。不料只有陳留太守張邈派遣部將衛茲協助曹操追擊,其餘州牧則按兵不動。最後曹操在酸棗遭到徐榮的襲擊而敗北,鬧的沸沸揚揚的勤王大戲,就到此落幕結束。
兩袁兄弟失和,聯盟內鬨紛起
結束了討董鬧劇的關東聯盟,不久袁紹與袁術兩兄弟便開始失和,導致一連串的內鬨,原本成為箭靶的董卓此時卻安穩的待在長安,坐看關東聯盟自亂陣腳。
當初袁術以表奏孫堅為豫州刺史為交換條件,誘使孫堅參戰。但是孫堅與董卓於陽人一帶大戰後,回軍魯陽城屯兵,並未回到豫州。袁紹見豫州空虛,有意奪取豫州以擴充勢力,便命令周昕攻佔豫州,孫堅為此曾失望地大嘆:「同舉義兵,將救社稷。逆賊垂破而各若此,吾當誰與戮力乎!」袁術則認為袁紹此舉分明是插足自己的勢力範圍,讓自己無法對孫堅有所交代,因而埋下了兩袁兄弟失和的種子。
漢獻帝
對關東聯盟而言,漢獻帝的即位是董卓所扶持,既然關東聯盟打著反董的旗號,對於董卓所擁立的漢獻帝自然也應該被打入『反賊集團』的成員中,否則關東聯盟師出無名。況且,董卓若是憑藉著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袁紹反而進退失據,所以漢獻帝是一定不能支持的。
既然不能支持漢獻帝,那麼袁紹就必須推舉出一個足以號召天下的人物。原本的少帝劉辯是最佳人選,可惜早被董卓所害,於是袁紹就將腦筋動到了劉虞的身上。不過袁紹此舉除了遭到了曹操的反對外,劉虞本人更是以『今天下崩亂,主上蒙塵。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國恥。諸君各據州郡,宜共曒力,盡心王室,而反造逆謀,以相垢誤邪』為理由,加以嚴正拒絕。後來韓馥退而求其次,改請劉虞暫時擔任尚書令,成為關東聯盟的領袖。不料劉虞大怒之下,斬殺韓馥派來的使者。
說起韓馥,算是三國群雄中最窩囊的一個了。
身為冀州牧,韓馥論官階與袁紹的渤海太守平行,論權力卻高於渤海太守,卻什麼事情都聽袁紹的指揮。袁紹雖然為渤海太守,但是渤海郡地處冀州境內,地狹民貧,無法供應袁紹大軍充足軍糧,往往需要仰賴冀州牧韓馥的支援,但是因為袁紹家世顯赫,許多人因而前往投靠袁紹。
見袁紹勢力日漸壯大,韓馥開始擔心袁紹染指冀州,所以動輒縮減對袁紹支援的軍糧,兩人的合作出現隔閡。後來,袁紹假傳公孫瓚密謀奪取冀州的消息,韓馥受騙將冀州牧竟然拱手讓給袁紹。
韓馥雙手將冀州送給袁紹後,又怕袁紹對自己不利,整天提心吊膽,就找了個理由跑去投靠張邈。後來袁紹派遣使者前往與張邈通好,韓馥在席間看到袁紹的使者與張邈在講悄悄話,心裡一害怕,居然就跑到廁所自殺。
另外一方面,公孫瓚因為自己曾經在袁術向劉虞求助時,建議劉虞不要派兵支援袁術,擔心會遭到袁術報復,於是便派遣弟弟公孫越南下與袁術示好。
袁紹成功騙取冀州後,袁術認為豫州有機可趁,聯合公孫瓚攻打周昕,打算奪回豫州。不料公孫瓚之弟公孫越卻被袁紹軍隊的流矢所射殺,公孫瓚因此遷怒袁紹,加上不滿自己在冀州事件上被袁紹所利用,決定與袁紹翻臉。自己率領幽州軍團企圖南下與袁紹爭奪冀州,投靠公孫瓚的劉備則被任命為別部司馬,另外率領一支軍隊守平原縣,與青州刺史田楷於山東一帶牽制袁紹後方。
袁術為了能夠與袁紹抗衡,便和公孫瓚合作,企圖南北夾擊袁紹。袁紹不甘示弱,與劉表聯合,以劉表在荊州的軍力牽制袁術。袁術為了擊敗劉表,則命孫堅攻打荊州,圍困襄陽。劉表計畫由黃祖夜襲孫堅,自己則從襄陽城中率軍夾擊。然而孫堅搶先攻擊黃祖,黃祖大敗躲入峴山之中。孫堅趁勝追擊,卻被黃祖部將於竹林中射殺而死。
關東聯盟的討董行動,可說是東漢末年州牧割據的分水嶺。在此之前,州牧雖然因為平定黃巾軍而掌握兵權,但是仍然受漢政府節制,但是董卓遷都長安之後,雖然獲得喘息的機會,同時也等於放棄了函谷關以東的控制力。自此以後,各地州牧擁兵自重,自成一格,名義上雖然是州牧,實際上卻是父傳子,兄傳弟的封建局面,地方州郡的統治權,成了私相授受的物品,東漢王朝至此步入了分崩離析的局面。
陳建錚
陳建錚
如果哲學是社會科學的最高層次,那歷史就是成就這一切都推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