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鹽分地帶文藝營的流變

2021/03/11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第30屆鹽分地帶文藝營的大合照,筆者作為學員參與其中。
提到「鹽分地帶文藝營」,不少人大概會浮出「台獨」、「本土派」、「台灣文學」之類的關鍵字,這樣想,沒什麼大錯,但過於簡化這個長達30年的文藝營隊。研究這個營隊之前,我以為它一成不變,始終如一,如同其他我參加過的營隊。研究以後,接觸許多資料,才發現自己錯的離譜!因為所有的文藝營隊都會隨著大環境、主辦單位替迭等原因,調整營隊的課程、活動方式、講師人選,甚至整體的特色,只是有的營隊因存在時間短暫,或資料有限,看起來沒有什麼變化;有的營隊則不然。我這篇要談的鹽分地帶文藝營,如果只看吳三連基金會主辦時期的營隊手冊,大家可能認為「沒有改變」,不過若對照第1屆到第16屆的營隊廣告、課程表、演講大綱、座談會紀錄等文件,「鹽分地帶文藝營」這30年改變可真不少!
鹽分地帶文藝營不是台灣最早的文藝營隊,在它創立以前,已有中國青年寫作協會主辦的「復興文藝營」、耕莘青年寫作會開辦的「耕莘文藝營」,以及由大漢出版社主辦的「南瀛新文藝研習會」。前兩者持續舉辦,後者則舉辦兩屆。在戒嚴時期,舉辦文藝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不僅人力、物力、財源、地點難覓,還要經過當局同意;當局同意了,主辦單位還必須確保營隊不會變成黨外勢力、政治異議人士、台獨運動者宣傳理念的場合。在這種嚴酷的環境之下,仍有一批文學愛好者克服種種困難,在南鯤鯓代天府成功開辦營隊。
鹽分地帶文藝營向來被視為台灣文學的灘頭堡,但一開始並非如此,營隊的本土色彩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逐漸演化的結果,與大環境、作家的政治與文化認同轉變有關,尤其是人們對台灣文學的定位。
當年的創營者杜文靖在〈鹽分地帶文藝營簡史〉一文,說明當年營隊的命名經過及意義時,寫道:「原先的提案名稱是『南瀛第三屆文藝營』,但後來考慮這次的文藝營因有吳三連擔任營主任,應該是一個全新的出發,較有意義,而剛好這時羊子喬先生在做臺灣文學研究,他提到包括佳里、學甲、將軍、北門、西港、七股這六個臨海鄉鎮,早年稱為北門郡,日據時代曾組成過一個文學團體『青風會』,由於日據時期北門郡為產鹽之鄉,曾被臺灣其他文友稱為『鹽分地帶的詩人朋友們』,最後決定採用第一屆鹽分地帶文藝營為名。[1]儘管如此,前幾屆的營隊主辦單位仍打著「中國新文學」、「中國新文藝」的旗號,並將台灣文學定位為中國文學的支流,不但邀請日治時期的前輩作家、戰後活躍且本土意識強烈的作家,也找了瘂弦、張默、洛夫、高準、郭楓這些不同詩觀與政治立場的詩人,讓他們在新詩座談會上各自表述,並相互辯論。此外,營方除了邀請王拓、楊青矗、陳映真、黃春明、尉天驄、高準這些意識型態不為當局所喜的作家,也找朱西寧、魏子雲、姜穆、鄧文來、瘂弦等出身軍旅、與當局關係不錯的作家來營隊。
除了講師的組成多元,主辦、贊助營隊的人,對於這個文藝營要推廣的「文學」、「文藝」,認知也有些分歧。有的文友希望整個營隊以現代文學為主,也就是以推廣新詩、小說、散文、戲劇(包含電影)這幾個文類為主,但有的文友認為傳統詩文、民間歌謠、台語流行歌、說唱藝術、書畫等藝術,不應被排除在外,於是,早期鹽分地帶文藝營的課程,以及同時在南鯤鯓代天府舉辦的外圍活動,有大量的書法展、國畫展、道教文物展、攝影展、電影放映、民謠演奏、布袋戲、歌仔戲、說唱之類的活動。在那個尚未解嚴、文藝營極少、日治時期台灣文學(包含鹽分地帶文學)剛被重新發掘、以古文及政治人物文章為重的國文教育、台灣文化相對被忽視、鄉村文化設施還不發達的年代,鹽分地帶文藝營是一個不需要刻意與耕莘文藝營、復興文藝營區隔,就能吸引當局與民眾關注的醒目存在。
解嚴後,台灣的文藝環境大幅改變,文藝營隊如雨後春筍般興起。1985年全省巡迴文藝營[2]誕生,救國團、大專院校、基金會,以及各路民間團體,也開辦各式各樣的文藝營隊,以及寫作班、研習會、講座等其他形式的文藝活動,鹽分地帶文藝營面臨很大的挑戰,但由於文友的熱情、自立晚報的支持,以及先發優勢,能夠應付外部競爭生存下來。
第5屆以後,由於統獨論戰、全省巡迴文藝營開辦等因素,先前來營的那些外省作家與傾向左統的作家,越來越少出現在營隊,營隊本土色彩越來越鮮明。第五屆[3]時,營方設立「台灣新文學特別推崇獎」,用來表揚「長期為台灣文學開疆闢土,卓有貢獻的作家」[4],第13屆開始,營方安排作家與學者向學員介紹、評論得獎者的作品、文學活動,以及其對台灣文學的貢獻。課程方面,營方多次邀請葉石濤、鍾肇政、彭瑞金、李喬、鄭炯明等人來營授課,或當駐營作家,也找劉還月、心岱、關曉榮、王家祥、林文義、劉克襄……一些從事報導文學寫作的人,強調文學與時事、社會運動的關係。為了讓學員了解台灣文學的時代背景,營方除了安排分組座談,讓駐營作家、講師與學員互相交流,還規劃幾堂台灣歷史、本土文化的課程,邀請李筱峰、陳芳明等人談論228事件、社會運動、左翼思潮、族群關係等議題。在台灣語文、台灣歷史、台灣文化相關系所設立之前,鹽分地帶文藝營雖然不是國內唯一,也不是最重要的知識傳遞管道,卻是一個能讓學員在短期內接收許多相關知識與資訊的場域。
鹽分地帶文藝營最早是由羊子喬杜文靖黃崇雄黃勁連等人主辦,後來自立晚報介入,取得文藝營的主導權[5]。1990年代以後,自立晚報因經營不善易主,羊子喬、杜文靖、黃勁連等人不願讓易主後的自立晚報主辦營隊,因此在第16屆結束沒多久開會,決定將營隊移交給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主辦。基金會接辦的過程相當迅速,據基金會的說法是「才一通電話,接辦的事就解決了[6]儘管營隊由基金會主辦,募款與經費管理由基金會人員處理,但是課程、學員講師的食衣住行,仍由過往長年參與營務的當地文友[7]負責。第23屆以後,營務逐漸移交給基金會,第25屆以後,對外招生、經費募集、學員報名、講師的車馬費等工作,由基金會處理,營隊課程則由先前主辦營隊的作家、文友、基金會人員共同討論、設計。
基金會主辦時期的營隊,以專題的方式規劃營隊課程,也就是先構思一個專題,然後再安排各時段的講師人選及課程內容。第17屆到第30屆,營隊先後以「台灣文學專題」、「台灣文化協會時期的台灣作家」、「台灣文學與世界文學」、「小米與水稻向歌──台灣原住民文學巡禮」、「台灣母語詩歌文學」、「台灣福佬文學」、「女性書寫與台灣文學」、「吳三連文學獎作家」為專題,對外宣傳。然而,先前營隊擁有的分組座談、跨越組別的專題演講、電影放映、頒獎儀式[8],以及「鹽分地帶景觀采風」活動,仍然保留下來。現今,四十歲以下的人,包括筆者,大多數人對鹽分地帶文藝營的認知,以及實際參與經驗,是這時期[9]的營隊活動。
1990年代以後,台灣文學、台灣歷史、台灣文化相關系所陸續成立。台灣文學作品,不分古典、現代,越來越多進入語文教育體制。文藝營隊、寫作班、研習會、讀書會等活動越來越多,以推廣台語文、客語文、以「原住民族的語言、文化」為宗旨的營隊也陸續出現。雖然在意識型態方面,鹽分地帶文藝營處於一個有利於自身發展壯大的社會環境,但是眾多營隊與其他形式文藝活動的出現,不僅讓文藝營面臨前所未有的競爭,也引發了「是否該轉型為台語文學營」的內部爭議。此外,影音與網路技術高速發展,網路文學興起,影視產業發達,人們閱讀文學作品的時間普遍減少,且閱讀習慣也逐漸改變,再加上外國文學作品大量湧入台灣,擠占台灣的書市與人們的注意力,這些全都成為國內所有營隊主辦者不得不因應的挑戰,鹽分地帶文藝營也不例外。
鹽分地帶文藝營停辦原因,據基金會董事長吳樹民的說法,是「這幾年很多營隊在暑假舉辦,互相搶人,競爭非常激烈。[10]並提到營隊學員人數有逐年減少的趨勢,迫使他們不得不思考舉辦營隊的效益,以及「『文藝營隊』這種活動形式是否對年輕人失去吸引力」這個問題,最後決議停辦。停辦以後,鹽分地帶文藝營雖然消失在公眾的視野,卻沒有被當地人、學者、作家,以及參加過營隊的文青們遺忘,回憶性質的文章[11]、與之相關的學術論文[12]都陸續出現,2019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鹽分地帶文學》雙月刊總編輯路寒袖復辦營隊。他沒有沿用過往的名稱,而以「臺南文學營」重現於世,或許,將來還會有一群人、某個文藝團體,以文藝營隊或其他活動方式,延續鹽分地帶文藝營的創營精神吧?
一些作家、學者、文友回顧過往參與「鹽分地帶文藝營」的經驗。

[1] 杜文靖,〈鹽分地帶文藝營簡史〉,《第30屆鹽分地帶文藝營研習手冊》,頁16。

[2] 全國巡迴文藝營的前身。

[3] 1983年,民國72年。

[4] 「」的內容是營方的說詞。

[5] 儘管如此,鹽分地帶的文友仍有很大的發言權,不論是課程設計還是處理營隊事務。創營者杜文靖原本就在自立晚報工作,另一名創營者羊子喬,後來也在自立晚報任職。

[6] 據吳三連基金會董事長吳樹民的說法,是「干若一通電話,接辦e5代誌tioh4解決啊~~」

[7] 除了黃勁連、黃崇雄、羊子喬這幾位創營者,還有陳艷秋、林佛兒、吳鉤、許獻平、黃三明、陳益裕等人。有些人因工作、結婚等理由,後來移居其他地方,有些人至今仍住在當地。

[8] 第五屆營方設立的「台灣新文學特別推崇獎」,後來更名為「台灣新文學貢獻獎」。

[9] 第17屆文藝營是1995年(民國84年)舉辦,5天4夜。每年暑假舉辦一次,地點都在南鯤鯓代天府。第29屆文藝營,活動天數改為4天3夜,第30屆文藝營在2008年(民國97年)舉辦,之後停辦。

[10] 對方以台語訴說,他說:「這幾年,真濟營隊ti7歇熱舉行,互相搶人,競爭足激烈。」

[11] 羊子喬、黃勁連、陳艷秋、黃崇雄、杜文靖等人,都曾撰寫鹽分地帶文藝營的介紹、回憶文章。

[12] 赤松美和子、呂美親、楊照等人的評論、學術論文,部分內容提及鹽分地帶文藝營。筆者的碩士論文以「鹽分地帶文藝營」為研究對象。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08會員
236內容數
這個專題的文章主要在介紹歷史方面的書籍、影片、網站文章的內容,以及我的讀後心得。我是以非科班出身、非史學圈的讀者做介紹與批評,每個月至少發文一篇,請多多指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