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關於台灣文學的二三事:桃園的文學(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現今「桃園市」所涵蓋的區域,日治時代與台灣其他地方一樣,無論是新文學作家、傳統詩文創作者(包括日本人),還是固守自身文學傳統的原住民都有。戰後,活躍於台灣文壇的作家鍾肇政、林鍾隆、杜潘芳格等人,也在日治時代出生、成長,然後在成長過程慢慢累積自身的文學知識,學習寫作,為日後的文學創作奠定基礎。


當時,桃園地區有哪些傳統詩社、文藝團體、文學雜誌、新舊文學作家、劇作家、流行歌曲作詞人,我們若從葉石濤、陳芳明、彭瑞金、呂正惠等學者撰寫的台灣文學史及相關著作,實在很難拼出全貌,因為他們都是以整個台灣為單位去思考、談論,甚至有的人在各縣市的區域文學史出現以前,就完成台灣文學史及相關著作,所以我轉而翻查林央敏《桃園文學的前世今生》、柳書琴主編的《日治時期台灣現代文學辭典》、施俊州主編的《台語作家著作目錄》,看能否找到更多的人事物。


raw-image
raw-image


傳統詩文方面,據林央敏《桃園文學的前世今生》所述,桃園地區最早的傳統詩社是「大嵙崁詩社」,1894年7月由日本巡查齋藤 能創立。對於大嵙崁詩社的創設時間「1894年7月」,我認為這時間是錯誤的!因為台灣當時仍屬清國統治,不可能有日本巡查,可能是作者弄錯,或是編輯打錯,需要修正。總之,目前桃園地區能查考到的最早傳統詩社,是日治時期成立的「大嵙崁詩社」。之後,以日本人為主體的「南雅吟社」、「崁津詩會」陸續成立,以台灣人為主體的「瀛東小社」、「桃園吟社」、「以文吟社」、「陶社」、「東興吟社」、「崁津吟社」也相繼出現。前者以日本巡查、教師、公務員為主,後者則以地方士紳、教師、公務員為主,比較知名的詩人有:鄭永南、簡朗山、吳榮棣、梁盛文、楊星亭等人。桃園地區的傳統詩文作者,他們的詩文有什麼文學價值、在台灣文學史該享有什麼樣的地位……諸如此類的問題,需要勞煩學者進一步研究、評判,我這篇文章旨在介紹桃園的文學,無法在此評論。


林央敏已在《桃園文學的前世今生》介紹、評論上述台灣人的作品,但「日本人」這一塊……雖然當時日本人所用的漢字與我們現今使用的繁體字相差無幾,對於有能力看懂傳統詩文的人來說,並不構成解讀上的問題,但不曉得是時間急迫,作者無法一一細讀、鑽研,還是他們遺留的手稿及相關史料很難尋覓、翻閱,因此《桃園文學的前世今生》沒有列出他們的生平事跡,也沒有呈現或是評論他們的詩文。


新文學方面,我目前能找到的桃園作家有:李獻章、簡國賢、簡進發、林摶秋、鄧雨賢。他們當時書寫的語文,有日文、中國白話文、以漢字書寫的台語文。


李獻章(1914~1999)是知名的民俗學家、民間文學採集與提倡者,按《日治時期台灣現代文學辭典》上的詞條是這樣的,李獻章於「1930年代起,發表關於台灣話文、歌謠、諺語、謎語、故事、流行歌等議題的文章,散見於《南音》、《革新》、《第一線》、《台灣文藝》等雜誌,以及《台灣新民報》、《台灣新聞》、《東亞新聞》、《台南新報》等報紙副刊。1934年加入桃園的大溪革新會,主編《革新》雜誌。1936年編輯出版《台灣民間文學集》」(呂政冠/詞條撰寫者),其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台灣民間文學集》。這本書不但收錄許多台灣民間文學作品,也是他與幾位文友嘗試以中國白話文書寫台灣民間故事的成果。


簡國賢(1917~1954)是日治末期、戰後初期(1940年代)知名的劇作家、演員、社會運動人士。日治末期,他在台灣的劇壇嶄露頭角。1946年他與另一位知名劇作家宋非我成立「聖烽演劇研究會」,創作《壁》這部話劇,在台北中山堂公演,引發熱烈回響。然而,《壁》這部劇的情節、內容旨在表現戰後台灣社會貧富懸殊、民不聊生的慘況,因此沒多久就遭到當局禁演。之後,簡國賢因看不慣國民政府貪汙腐敗,加入中共台灣省工作委員會,從事反政府活動,最後遭到逮捕、槍決。


簡進發(1906~卒年不詳)是小說家、《台灣新民報》的報社職員。由於台灣文學史及相關著作的論者幾乎沒有談到他,因此我只能根據《日治時期台灣現代文學辭典》來寫。簡進發曾在《台灣新民報》文藝欄連載漢文小說〈革兒〉,與林煇焜、雞籠生、郭水潭等人同為《台灣新民報》日刊初期的代表作家,不過他的作品留存不多,而且整體的影響力遠不及許多台灣人作家,因此極少人注意。


林摶秋(1920~1998)是劇作家、戲劇與電影導演、電影公司負責人,其創作及編導活動橫跨日治與國府時代。日治末期(1943年年初),他與王井泉、張文環、呂泉生等人合組「厚生演劇研究會」,編導《閹雞(前篇)》(原著小說作者是張文環)、《高砂館》等作品,得到好評。戰後,他創設玉峰影業公司,製作台語電影,他「1961年執導的台語電影《錯戀》,後亦入選『經典200:最佳華語電影二百部』(台北金馬影展主辦,2002)」(白春燕/詞條撰寫者)


鄧雨賢(1906~1944)是日治時期台灣重要的流行歌曲創作家,作品〈望春風〉、〈雨夜花〉、〈雨夜愁〉等歌曲至今廣為人知,被視為台語流行歌經典之作。鄧雨賢的生平事跡與曲藝上的成就,不少桃園人並不陌生,但他的歌詞創作及其文學成就恐怕少有人注意,因為「歌詞」不論在「中國文學」、「台灣文學」,還是在兩者的傳統與現代範疇裡,都是非常邊緣,容易被人忽略。〈大稻埕進行曲〉、〈挽茶歌〉等曲的歌詞,是他的代表作。


至於日治時期日本人在桃園地區有哪些重要的文學活動、文學創作,老實說,我們現代人對上述的了解,目前仍幾近空白,連翻查林央敏撰寫的《桃園文學的前世今生》、柳書琴主編的《日治時期台灣現代文學辭典》、施俊州主編的《台語作家著作目錄》過後,我仍然找不到答案。由於相關史料可能典藏在台大圖書館、國立台灣圖書館、國立台灣文學館等機構,一般民眾不易取得,加上當時的日文與現今的日文不太一樣,可能會有解讀上的困難,因此這方面的研究需要勞煩學者。


在兒童文學方面,林央敏認為「桃園的兒童文學的成就並不亞於其他縣市」,在《桃園文學的前世今生》第257頁寫道:「1930年日本人宮尾 進所編的《童謠傑作選集》為準,當中桃園兒童寫的作品總共被選入32篇,數量比之多高於當時桃園廳的人口所佔全台人口的比例」,並舉了日人作家西川 滿一部以桃園為背景的小說《桃園の客》為例,不過他也提到,當時桃園的兒童文學是「依傍著台北而得到發展」(《桃園文學的前世今生》第258頁),而不是靠著自身力量發展。


總而言之,日治時代桃園地區的文學,相對於台北、新竹、台中、彰化、台南等地,比較沒有耀眼的成就,以及具有全國性的影響力,而且美中不足的地方在於:日治時期桃園不像台南沿海、中彰投地區那樣──當地有幾個地方意識強烈,而且積極尋找同好、與人密切交流的作家、詩人、藝術家──桃園地區的舊文學還有「大嵙崁詩社」、「桃園吟社」、「以文吟社」這些詩社,新文學的話,我目前還沒有找到讀書會、協會、○○文學集團在桃園誕生、活躍的紀錄。


日治時代,台南地區有楊熾昌、李張瑞、林修二等人組成「風車詩社」,而台南沿海──號稱「鹽分地帶」的區域──有吳新榮、郭水潭、林芳年、王登山等人組成的交遊圈,被稱為「鹽分地帶集團」。中部有賴和、楊守愚、張深切等新文學作家合組的「台灣文藝聯盟」。反觀,桃園的新文學作家似乎沒有類似的圈子與結社活動。


其次,桃園日治時期活躍的新舊文學作家,不是因228、白色恐怖等事件遭受牽連,就是因語文轉換、政權轉移而沉寂下來。日本人,不用說,二戰結束以後,不論他們多愛台灣,多喜歡桃園,除非被中華民國政府留用,統統得離開台灣,回到日本。他們留下來的文學作品,不論好壞,至今仍然沉埋在某些圖書館的深處。


台灣人呢?他們的作品及生平事跡被忽略很長一段時間,才得到學界的關注,至於能否成為國、高中的教科書課文,或者成為桃園國、高中學生接觸的鄉土語文的教材內容,仍在未定之天。今年10月,林央敏、莊華堂、向陽等人編選的《桃園文學百年選》面世,當中收錄了李獻璋的〈過年緣起〉、簡國賢的〈壁〉(台語),好不容易開了一個頭!希望未來的研究、前輩作家的作品流通,能得到更多的關注!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爬格子的雀榕的沙龍
118會員
236內容數
這個專題的文章主要在介紹歷史方面的書籍、影片、網站文章的內容,以及我的讀後心得。我是以非科班出身、非史學圈的讀者做介紹與批評,每個月至少發文一篇,請多多指教!
2021/10/03
「桃園有文學?」 「有的。」 早在漢人來到桃園開墾之前,居住在桃園地區的原住民族,就已用語言創作祭歌、神話、俗語、民間故事等作品,並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之後,文學在桃園逐漸發展,並且漸趨多元……本文旨在簡介日治時期之前桃園地區的文學發展。
Thumbnail
2021/10/03
「桃園有文學?」 「有的。」 早在漢人來到桃園開墾之前,居住在桃園地區的原住民族,就已用語言創作祭歌、神話、俗語、民間故事等作品,並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之後,文學在桃園逐漸發展,並且漸趨多元……本文旨在簡介日治時期之前桃園地區的文學發展。
Thumbnail
2021/08/27
這是我在桃園市立圖書館的總館(在文化局內)二手書交換區發現這本書,以漢字呈現、以羅馬字母標註字音的台語散文集。(文集的介紹,請見內文)
Thumbnail
2021/08/27
這是我在桃園市立圖書館的總館(在文化局內)二手書交換區發現這本書,以漢字呈現、以羅馬字母標註字音的台語散文集。(文集的介紹,請見內文)
Thumbnail
2021/07/22
我不是真理台文出身,但真理台文的校友卻讓我印象深刻。「熱血」是我目前所能想到,一個最能夠概括他們作風的詞兒。他們的認真、熱情、行動力,我望塵莫及,只能站在塵土堆後欣賞──沒辦法!誰叫我如此懶散、玻璃心?……
Thumbnail
2021/07/22
我不是真理台文出身,但真理台文的校友卻讓我印象深刻。「熱血」是我目前所能想到,一個最能夠概括他們作風的詞兒。他們的認真、熱情、行動力,我望塵莫及,只能站在塵土堆後欣賞──沒辦法!誰叫我如此懶散、玻璃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據《裨海記遊》所載台北城原為氤氳繚繞的大澤,彼時芝山岩為湖中的小島,雖眾說紛紜,但芝山岩考古開挖出貝塚,似乎也間接證明此一說。18世紀中葉大量的跨海移民,慢慢充盈著台北的人口,淡水河沿岸漸漸繁榮,艋舺成為貿易的中心,此時城市的廓圖已形成。
Thumbnail
據《裨海記遊》所載台北城原為氤氳繚繞的大澤,彼時芝山岩為湖中的小島,雖眾說紛紜,但芝山岩考古開挖出貝塚,似乎也間接證明此一說。18世紀中葉大量的跨海移民,慢慢充盈著台北的人口,淡水河沿岸漸漸繁榮,艋舺成為貿易的中心,此時城市的廓圖已形成。
Thumbnail
現今「桃園市」所涵蓋的區域,日治時代與台灣其他地方一樣,無論是新文學作家、傳統詩文創作者(包括日本人),還是固守自身文學傳統的原住民都有。戰後,活躍於台灣文壇的作家鍾肇政、林鍾隆、杜潘芳格等人,也在日治時代出生、成長,然後在成長過程慢慢累積自身的文學知識,學習寫作,為日後的文學創作奠定基礎。
Thumbnail
現今「桃園市」所涵蓋的區域,日治時代與台灣其他地方一樣,無論是新文學作家、傳統詩文創作者(包括日本人),還是固守自身文學傳統的原住民都有。戰後,活躍於台灣文壇的作家鍾肇政、林鍾隆、杜潘芳格等人,也在日治時代出生、成長,然後在成長過程慢慢累積自身的文學知識,學習寫作,為日後的文學創作奠定基礎。
Thumbnail
一百年前的今天,由台灣菁英仕紳籌組的台灣文化協會在靜修高等女學校成立,在新舊文化更替的時代背景下,開啟了台灣歷史上思想最奔放多元的文化啟蒙黃金年代。而一百年後的現在,時空更迭,在疫情仍舊蔓延的情況下,人們被迫改變原本的習慣,創造並適應新的生活模式,又是一次新舊交替的時期來臨。
Thumbnail
一百年前的今天,由台灣菁英仕紳籌組的台灣文化協會在靜修高等女學校成立,在新舊文化更替的時代背景下,開啟了台灣歷史上思想最奔放多元的文化啟蒙黃金年代。而一百年後的現在,時空更迭,在疫情仍舊蔓延的情況下,人們被迫改變原本的習慣,創造並適應新的生活模式,又是一次新舊交替的時期來臨。
Thumbnail
「桃園有文學?」 「有的。」 早在漢人來到桃園開墾之前,居住在桃園地區的原住民族,就已用語言創作祭歌、神話、俗語、民間故事等作品,並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之後,文學在桃園逐漸發展,並且漸趨多元……本文旨在簡介日治時期之前桃園地區的文學發展。
Thumbnail
「桃園有文學?」 「有的。」 早在漢人來到桃園開墾之前,居住在桃園地區的原住民族,就已用語言創作祭歌、神話、俗語、民間故事等作品,並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之後,文學在桃園逐漸發展,並且漸趨多元……本文旨在簡介日治時期之前桃園地區的文學發展。
Thumbnail
1921年由蔣渭水等菁英發起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距今正好100年。文化協會希望團結全島有志之士,共同致力臺灣社會改造及文化啟蒙運動,而不只是字面上的「提升文化」而已。 一百年過去,臺灣的社會又經歷了太多次的變革。我們在不同的專制政府底下遭到壓迫、消聲,我們也在不同的時代失去過自由、失去過自己的語言。
Thumbnail
1921年由蔣渭水等菁英發起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距今正好100年。文化協會希望團結全島有志之士,共同致力臺灣社會改造及文化啟蒙運動,而不只是字面上的「提升文化」而已。 一百年過去,臺灣的社會又經歷了太多次的變革。我們在不同的專制政府底下遭到壓迫、消聲,我們也在不同的時代失去過自由、失去過自己的語言。
Thumbnail
三秀園歷經兩次時代鼎革、台灣的社會有著巨大的轉變。老園主張禎祥曾於二戰後,受國民政府任命為大埤鄉的第一任鄉長,但生性浪漫崇尚自然的詩人又豈能勝任? 歸隱田園的張禎祥與自家三秀園雖然對大時代「置身事外」,但政治經濟的艱難處境加上土地改革的挑戰,使得維護家園、擁有與世無爭的一片淨土變得愈加困難。
Thumbnail
三秀園歷經兩次時代鼎革、台灣的社會有著巨大的轉變。老園主張禎祥曾於二戰後,受國民政府任命為大埤鄉的第一任鄉長,但生性浪漫崇尚自然的詩人又豈能勝任? 歸隱田園的張禎祥與自家三秀園雖然對大時代「置身事外」,但政治經濟的艱難處境加上土地改革的挑戰,使得維護家園、擁有與世無爭的一片淨土變得愈加困難。
Thumbnail
嘉義朴子樸雅吟社 May 3, 2018·6 min read 台灣各地從清代、日本時代到民國,都存在有許多的擊缽詩社,以台語漢文進行傳統詩(絕句、律詩)以及傳統漢文(聲律啟蒙、幼學瓊林、昔時賢文等)的研習創作與吟唱。 日本時代是台灣詩社吟社最昌盛的時期,到了戰後,由於國民政府強制推行國語運動,獨尊
Thumbnail
嘉義朴子樸雅吟社 May 3, 2018·6 min read 台灣各地從清代、日本時代到民國,都存在有許多的擊缽詩社,以台語漢文進行傳統詩(絕句、律詩)以及傳統漢文(聲律啟蒙、幼學瓊林、昔時賢文等)的研習創作與吟唱。 日本時代是台灣詩社吟社最昌盛的時期,到了戰後,由於國民政府強制推行國語運動,獨尊
Thumbnail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李玉璽老師編寫 初稿2016年,最新更新2021.07 目前台灣傳統以台語漢文傳授傳統詩的擊缽詩社仍有不少,舉例如下 北部:瀛社、貂山詩社、竹社、灘音吟社、天籟吟社 中部:香草吟社、登瀛吟社、興賢吟社、樸雅吟社、藍田詩社 台灣全國各地台語漢文(台語文讀音)學習處所
Thumbnail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李玉璽老師編寫 初稿2016年,最新更新2021.07 目前台灣傳統以台語漢文傳授傳統詩的擊缽詩社仍有不少,舉例如下 北部:瀛社、貂山詩社、竹社、灘音吟社、天籟吟社 中部:香草吟社、登瀛吟社、興賢吟社、樸雅吟社、藍田詩社 台灣全國各地台語漢文(台語文讀音)學習處所
Thumbnail
從網路上盡量蒐集到的台灣全國各地台語漢詩漢文以及傳統詩詞研習創作課程的開課資訊,開課內容因授課老師而異,請親洽各該開課單位(雲嘉南高屏篇)
Thumbnail
從網路上盡量蒐集到的台灣全國各地台語漢詩漢文以及傳統詩詞研習創作課程的開課資訊,開課內容因授課老師而異,請親洽各該開課單位(雲嘉南高屏篇)
Thumbnail
當台灣步入日治時期,過去孜孜向學、為求功名的傳統文人,一夕之間失去未來的舞台,有些人選擇自我放逐、有些人選擇重新磨合,也有一些人秉持所學帶動潮流,1901年成立的櫟社便是一個以此為自許,以古典文學帶動日治時期台灣詩社、詩人交流,並對時代具有高度敏銳與關懷的古典詩社。
Thumbnail
當台灣步入日治時期,過去孜孜向學、為求功名的傳統文人,一夕之間失去未來的舞台,有些人選擇自我放逐、有些人選擇重新磨合,也有一些人秉持所學帶動潮流,1901年成立的櫟社便是一個以此為自許,以古典文學帶動日治時期台灣詩社、詩人交流,並對時代具有高度敏銳與關懷的古典詩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