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在桃園編輯、出版的台語文集──胡元洽「台灣話真好聽」

一本在桃園編輯、出版的台語文集──胡元洽「台灣話真好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一本在桃園編輯、出版的台語文集。

一本在桃園編輯、出版的台語文集。

我在桃園市立圖書館的總館(在文化局內)二手書交換區發現這本書,以漢字呈現、以羅馬字母標註字音的台語散文集。編輯者按封面註明是「台灣語文史 胡元洽工作室」,位在桃園市桃園區宏昌一街,在我家附近,出版社──神才印刷公司,離我家不遠,是一本在桃園編輯、印刷、出版的台語文集。


書的內容分為二部分,前半部是130多篇的台語散文,後半部則是工作室編撰的「台灣各縣鄉鎮市的地號名由來」。書中,我見到許多熟悉的名字,不少是當今活躍的台語文作家、學者、運動人士,有:陳明仁、洪錦田、丁鳳珍、楊允言、林裕凱、陳潔民、柯柏榮、胡民祥、林央敏、陳豐惠、呂美親、洪惟仁、蔣為文、陳廷宣等等,也看到已亡故的成大台文學長──陳恆嘉的名字。


編者不但從許多重要的台語文刊物──「台文罔報」、「掖種」、「海翁台語文學」、「島鄉台語文學」、「台文戰線」──挑選文章,也從「海翁文庫」、「台語文學讀本」、「大學台語文選」這幾大文庫,以及《茉里鄉紀事》、《楓樹葉仔的心事》、《潭仔墘手記》等作家文集揀選佳作。


書中每篇文章很短,大部分在2頁以內,很少達到3頁。雖然多數作者沒有運用什麼文學技巧與特殊修辭手法,文章如同我們絕大多數人發布在臉書、推特的網文那樣──淺白如話,不過對我這種只具有粗淺台語聽說讀寫能力的人來說,恰到好處!沒有生冷僻字,也沒有語言專家才懂的艱深典故、格言諺語,「燒灼」我與其他同程度讀者的腦筋。此外,文章的題材非常生活化、多元,缺水時刻的體驗、烤蕃薯、幼時飼豬、栽花植木……等等,都成為文章的內容,我唸的津津有味。


這部文集的作者有許多是當今活躍的台語文作家、學者、運動人士。

這部文集的作者有許多是當今活躍的台語文作家、學者、運動人士。


avatar-img
爬格子的雀榕的沙龍
113會員
236內容數
這個專題的文章主要在介紹歷史方面的書籍、影片、網站文章的內容,以及我的讀後心得。我是以非科班出身、非史學圈的讀者做介紹與批評,每個月至少發文一篇,請多多指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現今「桃園市」所涵蓋的區域,日治時代與台灣其他地方一樣,無論是新文學作家、傳統詩文創作者(包括日本人),還是固守自身文學傳統的原住民都有。戰後,活躍於台灣文壇的作家鍾肇政、林鍾隆、杜潘芳格等人,也在日治時代出生、成長,然後在成長過程慢慢累積自身的文學知識,學習寫作,為日後的文學創作奠定基礎。
「桃園有文學?」 「有的。」 早在漢人來到桃園開墾之前,居住在桃園地區的原住民族,就已用語言創作祭歌、神話、俗語、民間故事等作品,並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之後,文學在桃園逐漸發展,並且漸趨多元……本文旨在簡介日治時期之前桃園地區的文學發展。
我不是真理台文出身,但真理台文的校友卻讓我印象深刻。「熱血」是我目前所能想到,一個最能夠概括他們作風的詞兒。他們的認真、熱情、行動力,我望塵莫及,只能站在塵土堆後欣賞──沒辦法!誰叫我如此懶散、玻璃心?……
現今「桃園市」所涵蓋的區域,日治時代與台灣其他地方一樣,無論是新文學作家、傳統詩文創作者(包括日本人),還是固守自身文學傳統的原住民都有。戰後,活躍於台灣文壇的作家鍾肇政、林鍾隆、杜潘芳格等人,也在日治時代出生、成長,然後在成長過程慢慢累積自身的文學知識,學習寫作,為日後的文學創作奠定基礎。
「桃園有文學?」 「有的。」 早在漢人來到桃園開墾之前,居住在桃園地區的原住民族,就已用語言創作祭歌、神話、俗語、民間故事等作品,並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之後,文學在桃園逐漸發展,並且漸趨多元……本文旨在簡介日治時期之前桃園地區的文學發展。
我不是真理台文出身,但真理台文的校友卻讓我印象深刻。「熱血」是我目前所能想到,一個最能夠概括他們作風的詞兒。他們的認真、熱情、行動力,我望塵莫及,只能站在塵土堆後欣賞──沒辦法!誰叫我如此懶散、玻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