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秘密生活/社工) 作賊阿嬤的寂靜監牢「和港片演的不一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職業:社工 化名:丹丹(26歲) 資歷:5年,半年獄所社工

自從我在監所從事社工工作,身邊的人問的第一句話總是「有沒有……發生什麼

別』的事?」帶有一絲的不好意思,也隱晦地顯露出發問的獵奇心。

有一件我自認為是特別、沒到過監所不會知道的事─收容人的舍房牆上,大約距離地板二十公分處,有個面紙盒大小的洞口,是用來拿取飯菜等物品的唯一管道。在男性的監所可以抽菸,打火機則用繩子吊掛在這個洞口外頭。抽菸時,須將頭貼近地板,一手伸出洞口拿打火機。形成一個詭譎的畫面。

我也曾經擺過這樣扭曲的姿態。
因為竊盜罪入獄 就不怕活不下去。那天,我為了要讓一個隔天假日要出監的阿嬤,出去後得到社福資源協助,得請阿嬤簽署同意書、填寫個案轉介單。
紙筆放在小小洞口處,我將身體盡可能的壓低,直到頭快貼齊地面,看到阿嬤布滿紋路的臉湊在洞口的另一頭。

那一刻我感到不捨與困惑,為了拿到本來就應該有的權益,如飯菜、社福資源,人必須要像狗一樣趴在地上?

這位滿頭白髮的阿嬤有言語和聽覺障礙─即聽不到也說不出話,我們都靠紙筆進行會談。

阿嬤入監前,和兒子兩個人一起住。她說兒子被人騙走一千萬元,正在打官司,還需要償還房貸、負擔她的生活費,背負很大的經濟及精神壓力,正在看身心科,因為擔任裝潢工人,總是工作到很晚,下班後只想趕緊回房間洗澡休息,也沒空和她聊聊說話。

有言語及聽覺障礙的阿嬤,數年來活在只有自己一人的世界,她的想法沒人聆聽、她今天過得如何沒人知道。每天唯一面對著的,只有閃爍的電視畫面,過著這般沒人說話的日子已經好久好久。

想到阿嬤是犯竊盜罪進來監所的,我問她「為什麼?」

「外面物價太高,在裡面就不用擔心這件事」她寫道,然後接著寫下「一方面是沒錢就活不下去,另一方面是恨意吧。」看著她的文字,我不禁起了雞皮疙瘩,心中也傳來陣陣酸楚。

我曾看到一篇電影影評寫「這是一部寫實的監獄片」,最後卻寫「說真的我也不知道,因為我也沒坐過牢」,那一刻,讓我不禁對如此「寫實」的誠實,啞然失笑。
其實多數人鮮少接觸與了解監所或底層生活的經驗,卻仍會形容《寄生上流》、《大佛普拉斯》等電影「寫實」反映社會面貌。只要提到監所生活,最好奇的卻往往都是「監所舍房內有特殊磚頭?有神祕機關嗎?」「有錢的犯人會賄賂獄卒嗎?」一聽我回「不會」後,又忍不住追問「為什麼都跟港片演的不一樣!」或是「我要聽的不是這個!」

但是,電影真的拍出了社會的真實嗎?

阿嬤困一人世界,出不去又進不來。

以阿嬤為例,她的人生會有人關心嗎?在無數次會談中,我們是透過紙筆一句句書寫,這樣的晤談速度會比一般交談,多花上好幾倍的時間。但是,我想的是透過協助她申請補助,連結民間及政府資源,或許可以緩解阿嬤家中經濟困難。

我同時也在思考,如何改善她受困於出不去、他人又進不來的一人世界,如果我學會手語,是否可以理解她的想法,是否能往她的世界更邁進一步?如果她學會用智慧型手機、電腦,用網路和朋友、陌生人、社群媒體交流互動,是否能建立與社會連結的管道?

否則,阿嬤再度因竊盜罪入監,或許只是遲早的事。

其實,竊盜往往不是問題,它只是問題的表現方式,就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僅是表象一角,看不見的是水面下龐大的、令人窒息的困窘。那我呢?我所看見的,是否也只是冰山的一角呢?還有多少我看不見的角落,會有機會浮出海面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ulieta Fang的沙龍
2會員
16內容數
Julieta Fa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3/21
「小白頭翁想飛越那條河,但飛得很低很吃力,眼看就要掉下去。」繪本作家劉伯樂坐在北投依山的工作室中,如數家珍說著鳥的習性。長期走入高山荒野的他,提到有回拍一隻小白頭翁,成鳥父母隨即飛來,並且假裝受傷。
Thumbnail
2021/03/21
「小白頭翁想飛越那條河,但飛得很低很吃力,眼看就要掉下去。」繪本作家劉伯樂坐在北投依山的工作室中,如數家珍說著鳥的習性。長期走入高山荒野的他,提到有回拍一隻小白頭翁,成鳥父母隨即飛來,並且假裝受傷。
Thumbnail
2021/03/21
30歲的何嘉嘉,香港人,曾是媒體專題報導「為什麼香港人瘋台灣」的封面主角之一,嬌小秀氣的她,以移民創業身分申請來台4年後,用翻糖蛋糕翻轉了自己的護士人生,不但每堂授課總是爆滿,連出2本翻糖蛋糕書籍,還因身為藝人昆凌和林心如的翻糖蛋糕老師,在烘焙界小有名氣。
Thumbnail
2021/03/21
30歲的何嘉嘉,香港人,曾是媒體專題報導「為什麼香港人瘋台灣」的封面主角之一,嬌小秀氣的她,以移民創業身分申請來台4年後,用翻糖蛋糕翻轉了自己的護士人生,不但每堂授課總是爆滿,連出2本翻糖蛋糕書籍,還因身為藝人昆凌和林心如的翻糖蛋糕老師,在烘焙界小有名氣。
Thumbnail
2021/03/20
「你想住在哪一個星球?」第12屆台北雙年展,以「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為主題,將臺北市立美術館打造成星象廳,這場館長口中的「Mega(巨大)秀」,集結27國的藝術團隊,以78組繪畫、影像、編織、裝置藝術,展現各方面對氣候變遷議題的分歧觀點。開展2個月來,參觀人數已超過7萬人。
Thumbnail
2021/03/20
「你想住在哪一個星球?」第12屆台北雙年展,以「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為主題,將臺北市立美術館打造成星象廳,這場館長口中的「Mega(巨大)秀」,集結27國的藝術團隊,以78組繪畫、影像、編織、裝置藝術,展現各方面對氣候變遷議題的分歧觀點。開展2個月來,參觀人數已超過7萬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是真的很好奇對於阿姨來說什麼是生活的樣子,但我不敢去問也不敢知道。我也知道我什麼都不懂。只知道大部分的人都假裝生命中的時刻能與人分享,可是每個人的過去的故事是座無人島,好像看到的與實際生活的差異,只在於掩蓋的好與壞。事實的真相遠比個人感受更加微妙,有些事不能眼見為憑,更不能以體驗的感覺為準。
Thumbnail
我是真的很好奇對於阿姨來說什麼是生活的樣子,但我不敢去問也不敢知道。我也知道我什麼都不懂。只知道大部分的人都假裝生命中的時刻能與人分享,可是每個人的過去的故事是座無人島,好像看到的與實際生活的差異,只在於掩蓋的好與壞。事實的真相遠比個人感受更加微妙,有些事不能眼見為憑,更不能以體驗的感覺為準。
Thumbnail
新年假期裡,我們終於有空,和家人窩在一塊。 而成也窩一塊,敗也窩一塊,在緊密的關係之中,當然就免不了各式各樣的——?
Thumbnail
新年假期裡,我們終於有空,和家人窩在一塊。 而成也窩一塊,敗也窩一塊,在緊密的關係之中,當然就免不了各式各樣的——?
Thumbnail
「阿....北仔尾阿.....北仔尾阿.....」 才剛與身體大戰完的阿嬤,帶著倦意,平靜地躺著,這時只有身體微微的痛感陪著她。 關節疼痛感襲來,臉上歲月的痕跡,搭配著微皺的臉,這是又過了一天的隔日清晨。 這是每一晚的戰鬥之後,慣有的表情。 每晚半夜,大家總會甜甜地進入夢鄉 ,但阿嬤不一樣,晚上是阿
Thumbnail
「阿....北仔尾阿.....北仔尾阿.....」 才剛與身體大戰完的阿嬤,帶著倦意,平靜地躺著,這時只有身體微微的痛感陪著她。 關節疼痛感襲來,臉上歲月的痕跡,搭配著微皺的臉,這是又過了一天的隔日清晨。 這是每一晚的戰鬥之後,慣有的表情。 每晚半夜,大家總會甜甜地進入夢鄉 ,但阿嬤不一樣,晚上是阿
Thumbnail
張愛玲說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我再認同不過了,有社恐的我最怕遇見半生不熟的鄰居要社交,唯有住公寓可以不跟鄰居打招呼也沒人會說你沒禮貌,這是我喜歡公寓的原因。
Thumbnail
張愛玲說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我再認同不過了,有社恐的我最怕遇見半生不熟的鄰居要社交,唯有住公寓可以不跟鄰居打招呼也沒人會說你沒禮貌,這是我喜歡公寓的原因。
Thumbnail
阿嬤家是我最討厭的地方 卻也是我住了半輩子 最想念的地方。
Thumbnail
阿嬤家是我最討厭的地方 卻也是我住了半輩子 最想念的地方。
Thumbnail
除了「走路吸鐵」,阿嬤還會利用地理環境「攔」食物。阿嬤家位於河川下遊,阿嬤會在河面架一根木棒,攔住從上流漂下來的東西。攔到木片和樹枝,阿嬤會把木片和樹枝曬乾當柴燒。「這樣,河川可以保存乾淨,我們又有免費燃料,真是一舉兩得。」完完全全是回收再利用。
Thumbnail
除了「走路吸鐵」,阿嬤還會利用地理環境「攔」食物。阿嬤家位於河川下遊,阿嬤會在河面架一根木棒,攔住從上流漂下來的東西。攔到木片和樹枝,阿嬤會把木片和樹枝曬乾當柴燒。「這樣,河川可以保存乾淨,我們又有免費燃料,真是一舉兩得。」完完全全是回收再利用。
Thumbnail
每次跟親戚談到照顧這件事的時候,每次都會讓我感覺跟他們活在一個沒有交集的世界,而最終都會淪為「該做而沒有做」的是非辨證。似乎我們對於照顧這件事,是可以轉讓跟交易的
Thumbnail
每次跟親戚談到照顧這件事的時候,每次都會讓我感覺跟他們活在一個沒有交集的世界,而最終都會淪為「該做而沒有做」的是非辨證。似乎我們對於照顧這件事,是可以轉讓跟交易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