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方格精選

幾歲應該開始思考「死亡」?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raw-image

自古至今曾經活過的每個人,沒有例外的都會經歷死亡(傳說軼事不算),差別只是快慢與原因不同。我們究竟該不該「提早」思考死亡這件事?或者最好是不碰、不想,遇到了再說?

我本來就常思考這個問題,而近幾個月陸續三位長輩的離世,加上4/1台鐵重大事故,則促使我決定寫下這篇文章。

其實,只要到了一定年紀,誰都會遭遇親友過世,而且年紀越大就越頻繁。在身心科門診中,更是不時會有個案因為親近的人過世,心情大受影響而前來就診。不過,除了很容易理解的「悲傷」以外,另一個最常見的強烈情緒則是「恐懼」。因為,只要有一個熟識的人過世,就會又提醒自己一次:死亡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尤其當對方年紀不大卻因意外、急病過世)。

你要從消極角度解釋也可以:這種事碰多就「麻痺」了,也就不覺得有多麼大不了。

但我建議從積極角度看待:每次遭遇這樣的事件,就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除了藉此學習調整面對死亡的心態,有助於減少日後面對此類事件時的心理衝擊,更重要的則是減少自己「接近」死亡時的不安、恐懼。

為什麼我會說「接近」呢?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323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賴仕涵的思考王國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賴仕涵的思考王國
349會員
1.1K內容數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20多年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AI運用、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2023/01/04
本文既是20年身心科醫師經驗累積後的有感而發,更是希望提供台灣父母們一些參考。因為這樣的教養模式在東方社會很常見,台灣更是不遑多讓。 ★刀子口 最大特色就是「以責罵代替理解」、「以嘲諷代替鼓勵」。 責罵,因為這是最直接、最省事的問題處理方式。不需要花時間分析為何犯錯,不需要花心思了解子女內心的困
Thumbnail
2023/01/04
本文既是20年身心科醫師經驗累積後的有感而發,更是希望提供台灣父母們一些參考。因為這樣的教養模式在東方社會很常見,台灣更是不遑多讓。 ★刀子口 最大特色就是「以責罵代替理解」、「以嘲諷代替鼓勵」。 責罵,因為這是最直接、最省事的問題處理方式。不需要花時間分析為何犯錯,不需要花心思了解子女內心的困
Thumbnail
2022/08/03
前幾週的〈為什麼人們喜歡攻擊不同陣營者?因為會覺得「很爽」!〉一文獲得廣泛關注,文中我曾談到: 即使不是基於這些負面情緒而攻擊對方,光是「爽」這樣的正面情緒,也能驅動人類攻擊敵對陣營。這不就表示即使努力讓雙方放下痛恨、仇怨,效果也很有限?
Thumbnail
2022/08/03
前幾週的〈為什麼人們喜歡攻擊不同陣營者?因為會覺得「很爽」!〉一文獲得廣泛關注,文中我曾談到: 即使不是基於這些負面情緒而攻擊對方,光是「爽」這樣的正面情緒,也能驅動人類攻擊敵對陣營。這不就表示即使努力讓雙方放下痛恨、仇怨,效果也很有限?
Thumbnail
2022/06/22
在前幾週〈懂得「示弱」能讓你更受歡迎〉一文中,我曾提到近年來心理學界關注與強調的「情緒表達」(emotionally expression)概念: 然而,「情緒表達」說來簡單,真要實行卻不是那麼容易。究竟該如何學會恰當的「情緒表達」?今天就為大家細說分明。
Thumbnail
2022/06/22
在前幾週〈懂得「示弱」能讓你更受歡迎〉一文中,我曾提到近年來心理學界關注與強調的「情緒表達」(emotionally expression)概念: 然而,「情緒表達」說來簡單,真要實行卻不是那麼容易。究竟該如何學會恰當的「情緒表達」?今天就為大家細說分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你害怕老嗎?」 進入「人生後半場」,面對種種不安與憂鬱,要用什麼樣的心境和智慧去看開釋懷? 熟齡族以上最擔心的事,在本書都可以得到溫柔指引。
Thumbnail
「你害怕老嗎?」 進入「人生後半場」,面對種種不安與憂鬱,要用什麼樣的心境和智慧去看開釋懷? 熟齡族以上最擔心的事,在本書都可以得到溫柔指引。
Thumbnail
死亡帶來的恐懼? 2020初至2022年底疫情肆虐,似乎是大家都最接近告別的一段時光。 整個世界充滿了緊張、擔憂與不安。 有些人的最後一面是來的那麼突然。 有些人深怕暫時的告別就是永別。 我們都希望有良好的防疫政策、安全的環境, 關心著防疫與經濟上的平衡,為什麼有這麼多的聲音呢? 我們真正在意的是
Thumbnail
死亡帶來的恐懼? 2020初至2022年底疫情肆虐,似乎是大家都最接近告別的一段時光。 整個世界充滿了緊張、擔憂與不安。 有些人的最後一面是來的那麼突然。 有些人深怕暫時的告別就是永別。 我們都希望有良好的防疫政策、安全的環境, 關心著防疫與經濟上的平衡,為什麼有這麼多的聲音呢? 我們真正在意的是
Thumbnail
生離死別果真是人生必然卻又禁忌萬分的話題,說的都是別人的經驗,但也明知有一天自己或成主角。漸漸不再年輕,也不太好意思使用青年之類的詞,知老死將至,但卻又不知從何準備起,甚至有點手足無措,而這些真實而平凡的反應,恐怕是多數讀者的寫照。 透過24位名人分享身邊至親死亡的經驗,甚至自己罹患疾病進而對死亡產
Thumbnail
生離死別果真是人生必然卻又禁忌萬分的話題,說的都是別人的經驗,但也明知有一天自己或成主角。漸漸不再年輕,也不太好意思使用青年之類的詞,知老死將至,但卻又不知從何準備起,甚至有點手足無措,而這些真實而平凡的反應,恐怕是多數讀者的寫照。 透過24位名人分享身邊至親死亡的經驗,甚至自己罹患疾病進而對死亡產
Thumbnail
你有思考過當死亡來臨時,你要做什麼嗎? 在這個重視職涯、生涯規劃的時代,我們會開始提早規劃要念什麼學校科系、要做什麼工作、要過怎樣的生活,卻從沒有人說過要規劃自己的死亡,因為死亡感覺離年輕的我們好遙遠,但這卻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可能一場車禍或疾病,就讓我們「突然」離開原先規劃的生活。
Thumbnail
你有思考過當死亡來臨時,你要做什麼嗎? 在這個重視職涯、生涯規劃的時代,我們會開始提早規劃要念什麼學校科系、要做什麼工作、要過怎樣的生活,卻從沒有人說過要規劃自己的死亡,因為死亡感覺離年輕的我們好遙遠,但這卻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可能一場車禍或疾病,就讓我們「突然」離開原先規劃的生活。
Thumbnail
也許是即將步入四十歲的緣故,最近身旁有幾位認識的長輩先後過世了。死亡話題總使人欲言又止,表面上只能淺淺表達節哀,但內心是萬分感歎,好人好事總是消逝特別快。 記得大學時因為對生命有興趣,特地選修了一門生死學的課。「人一出生就是走向死亡」老師在台上開宗明義,給當時青春年華的我一記當頭棒喝。
Thumbnail
也許是即將步入四十歲的緣故,最近身旁有幾位認識的長輩先後過世了。死亡話題總使人欲言又止,表面上只能淺淺表達節哀,但內心是萬分感歎,好人好事總是消逝特別快。 記得大學時因為對生命有興趣,特地選修了一門生死學的課。「人一出生就是走向死亡」老師在台上開宗明義,給當時青春年華的我一記當頭棒喝。
Thumbnail
今年看了很多中老年的書,特別上週一場意外交通事故,人生跑馬燈走一波之後,就更覺得今年生日應該來想想遺書,雖然好像離生日還有很久,但有時就是這種很久的感覺中,一晃眼就到年底。 人都會死、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會死。邏輯是這樣學的,通常其實也不太有人否認這件事:人都會死。即使是耶穌,那也是死過了又復
Thumbnail
今年看了很多中老年的書,特別上週一場意外交通事故,人生跑馬燈走一波之後,就更覺得今年生日應該來想想遺書,雖然好像離生日還有很久,但有時就是這種很久的感覺中,一晃眼就到年底。 人都會死、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會死。邏輯是這樣學的,通常其實也不太有人否認這件事:人都會死。即使是耶穌,那也是死過了又復
Thumbnail
自古至今曾經活過的每個人,沒有例外的都會經歷死亡(傳說軼事不算),差別只是快慢與原因不同。我們究竟該不該「提早」思考死亡這件事?或者最好是不碰、不想,遇到了再說? 我本來就常思考這個問題,而近幾個月陸續三位長輩的離世,加上4/1台鐵重大事故,則促使我決定寫下這篇文章。
Thumbnail
自古至今曾經活過的每個人,沒有例外的都會經歷死亡(傳說軼事不算),差別只是快慢與原因不同。我們究竟該不該「提早」思考死亡這件事?或者最好是不碰、不想,遇到了再說? 我本來就常思考這個問題,而近幾個月陸續三位長輩的離世,加上4/1台鐵重大事故,則促使我決定寫下這篇文章。
Thumbnail
如果只是過一天算一天,那就是某種程度的死亡!         死亡,往往給人最震撼的感覺,因為那是一切的終止,必須離開這個世界。雖然將來可能發明逆行機回到過去讓自己避開危險?就算真的有,那也不是現在。         因此,在這有限的時間內,可以做到的事本就有限,而且是年紀越大,完成成的機率越小。例
Thumbnail
如果只是過一天算一天,那就是某種程度的死亡!         死亡,往往給人最震撼的感覺,因為那是一切的終止,必須離開這個世界。雖然將來可能發明逆行機回到過去讓自己避開危險?就算真的有,那也不是現在。         因此,在這有限的時間內,可以做到的事本就有限,而且是年紀越大,完成成的機率越小。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