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親疏遠近的拿捏智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前幾週的〈為什麼人們喜歡攻擊不同陣營者?因為會覺得「很爽」!〉一文獲得廣泛關注,文中我曾談到:
研究結果雖符合研究人員的推測,卻也令人感到難過、甚至悲觀。
因為,即使不是基於這些負面情緒而攻擊對方,光是「爽」這樣的正面情緒,也能驅動人類攻擊敵對陣營。這不就表示即使努力讓雙方放下痛恨、仇怨,效果也很有限?
該如何面對、解決這個(刻畫於基因中的「自保機制」)難題?本文就和各位分享我的看法及建議。
首先得談談,為什麼面對、解決這個難題很重要?主要原因是:「團體」、「陣營」並非總是一成不變。
  1. 社會新聞中、網路世界中,常常今天某人被公審,結果隨著一個新事證揭露以後,風向馬上180度轉變。原本以為自己屬於某一邊,後來才發現是被(片面資訊)愚弄了。
  2. 能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人其實並不多(而且還可能被冠上「不知變通」、「冥頑不靈」的評價),攻擊不同陣營者,可能會讓自己在將來左右為難、陷入困境。
因此,常讓自己陷入痛恨「對立方」的狀態,雖然短時間內可能真如研究結果發現,會讓你覺得「很爽」,但是拉長時間來看,不但弊多於利,甚至可能自打嘴巴、帶來更大的麻煩與痛苦!

★團體層面★

就「團體」層面而言,我最重要的提醒是:得釐清、強調「不同」陣營與「敵對」陣營的區別。
因為人們總習慣將兩者混淆,只要與自己處於不同陣營,就一概反射性的將之列入「敵對」方。然而,兩者其實有段不遠的距離。
關鍵在於:「陣營」的概念往往只是針對「某一特定議題」,幾乎不可能有「全面性」與己方相反的陣營存在。
即便是舉世公認最難解的、由來已久的加薩走廊爭端,都有人透過「音樂」這個人類共通語言促進溝通,更何況是其他相較之下顯得微不足道的小團體、小爭端?
我在〈音樂無國界〉一文中曾說明過這件事。研究主持人Dr. David Greenberg兼具了社會神經科學家(Social Neuroscientist)、心理學家、音樂家三個身份,運用音樂當作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的「橋樑」(bridge),希望藉此促進溝通與和平。
從這樣的觀點出發,團體的努力方向可以擺在:協助成員找出、看到與不同(甚至敵對)陣營的「相似點」。
「同為人類」這樣的切入點太過崇高,除了信仰虔誠、靈性造化高的極少數人以外,對一般人而言難度實在太高,不適合廣泛運用。因此,必須試著從較貼近日常生活的切入點著手。
前文提到的「音樂」,或者文學、運動、慈善這類較為中性、較無爭議的選項,當然會是比較好的切入點。
必須提醒的是:千萬小心不要把「塑造共同敵人」視為一種好方法。因為這只是把問題擴大、拖延,更不符合原本的初衷。
話雖如此,具體來說我們又該如何面對「相同陣營」與「不同陣營」者?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0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賴仕涵的思考王國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261會員
967內容數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19年半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加上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賴仕涵的思考王國 的其他內容
在前幾週〈懂得「示弱」能讓你更受歡迎〉一文中,我曾提到近年來心理學界關注與強調的「情緒表達」(emotionally expression)概念: 然而,「情緒表達」說來簡單,真要實行卻不是那麼容易。究竟該如何學會恰當的「情緒表達」?今天就為大家細說分明。
終究,台灣還是得接軌國際,踏出「與病毒共存」這一步。然而,共存並非只是用嘴巴說說那麼輕鬆,而是得進行許多準備工作。除了政府相關單位的政策制訂、資源分配,每個人也有不少「課題」需要修習。本文將從「斯多葛哲學」(Stoicism)切入,和大家分享如何做到「與病毒和平共存」。
之前租屋處樓下有家小麵攤,幾年下來吃過無數次。從斑駁的店招與定價表就看得出頗有歷史,和老闆、老闆娘攀談確認後,果然已經開店超過30年。 我固定看診20年的牙醫師已經60多歲,工作將近40年,而且都在同一個地點開業。 其實在身心科診間中,也常見到面對「工作」這個重要的人生議題時,兩大類型的極端反應:
雖然「言教不如身教」是句聽到膩的老話,但真要具體實踐,對許多人來說還是頗為抽象、困難。今天就來談談我的想法與建議。 這句話不只在親子、師生、長官部屬等關係中適用,甚至連對同輩、對長輩、對陌生人也適用(「見賢思齊」就是最好的例子)。 然而,總會有不少時刻礙於自身條件、外在限制等因素而無法做到「身教」
「他明明從小都很乖,怎麼會做出這種事?」「他明明一直都很聽話,怎麼會突然變成這麼叛逆?」類似的話語相信大家都常聽到,尤其在近年來許多社會事件發生後。今天,就讓我們從「需求層次理論」切入,試著討論、釐清可能的原因,以及解決之道。
過往年代,人們得花費較多時間從事工作與生活瑣事,能「自由運用」的時間因而不多。隨著科技發展,現代生活的便利性、舒適度都大大提高,但人們能自由運用的時間並未明顯增加,甚至「選擇」反而變少了。 這段話怎會如此矛盾?其實只要回答以下幾個問題就不難理解:
在前幾週〈懂得「示弱」能讓你更受歡迎〉一文中,我曾提到近年來心理學界關注與強調的「情緒表達」(emotionally expression)概念: 然而,「情緒表達」說來簡單,真要實行卻不是那麼容易。究竟該如何學會恰當的「情緒表達」?今天就為大家細說分明。
終究,台灣還是得接軌國際,踏出「與病毒共存」這一步。然而,共存並非只是用嘴巴說說那麼輕鬆,而是得進行許多準備工作。除了政府相關單位的政策制訂、資源分配,每個人也有不少「課題」需要修習。本文將從「斯多葛哲學」(Stoicism)切入,和大家分享如何做到「與病毒和平共存」。
之前租屋處樓下有家小麵攤,幾年下來吃過無數次。從斑駁的店招與定價表就看得出頗有歷史,和老闆、老闆娘攀談確認後,果然已經開店超過30年。 我固定看診20年的牙醫師已經60多歲,工作將近40年,而且都在同一個地點開業。 其實在身心科診間中,也常見到面對「工作」這個重要的人生議題時,兩大類型的極端反應:
雖然「言教不如身教」是句聽到膩的老話,但真要具體實踐,對許多人來說還是頗為抽象、困難。今天就來談談我的想法與建議。 這句話不只在親子、師生、長官部屬等關係中適用,甚至連對同輩、對長輩、對陌生人也適用(「見賢思齊」就是最好的例子)。 然而,總會有不少時刻礙於自身條件、外在限制等因素而無法做到「身教」
「他明明從小都很乖,怎麼會做出這種事?」「他明明一直都很聽話,怎麼會突然變成這麼叛逆?」類似的話語相信大家都常聽到,尤其在近年來許多社會事件發生後。今天,就讓我們從「需求層次理論」切入,試著討論、釐清可能的原因,以及解決之道。
過往年代,人們得花費較多時間從事工作與生活瑣事,能「自由運用」的時間因而不多。隨著科技發展,現代生活的便利性、舒適度都大大提高,但人們能自由運用的時間並未明顯增加,甚至「選擇」反而變少了。 這段話怎會如此矛盾?其實只要回答以下幾個問題就不難理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人是群居的動物,基於驅吉避凶的理論及從眾的心態,人們傾向於選擇和大部份人相同的路。經常性的把身邊人的意見及價值觀套用在自己的身上。 如果身處在一個沒有壓力的環境,一切又看似平順,也許人生就照著別人的期待一直這麼走下去。 但如果沒有走在屬於自己的道路上,內在的那個不滿的靈魂會時不時的敲打著你的舒適
Thumbnail
我們都很自然地尋找與自己相似的人,一起分享興趣和觀點。這種抱團取暖的感覺很舒服,讓人覺得自己被理解和接納。然而,這種舒適區其實也有一個隱藏的陷阱,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同溫層」。 擁有相似觀點的人聚在一起,會讓我們的想法得到確認和強化,這固然是一件好事。可是,當我們長時間待在這個同溫層裡,便會忽略外面
Thumbnail
許多人害怕衝突,時常裝聾作啞而維持表面的和平, 但殊不知努力維持的和諧,卻始終進不到人的心裡去, 一輩子活在謊言中而留下內心的空虛感, 身而為人本來就可以有情緒, 但絕對不要以傷害人的姿態做溝通, "你可以有情緒,但不能夠傷害人", 而是利用衝突,看見彼此",然後越來越了解彼此後,連結更緊密的關係。
  社會中最常談論生存競爭的那一群人,他們的「內捲式」爭鬥反而是對於生存競爭特別沒有幫助的行為。他們只是在人類這一物種、甚至是與他們有相近思想的文化種群中爭奪資源,透過擠壓了具相同生活模式者的生存空間,他們成功地表達了自己的這些行為與思路對生存的不利。
Thumbnail
        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痛苦。通常,造成痛苦的因素,來自於某些「讓自己不舒服」的人。為什麼與某個人不合?為什麼就是「不對盤」?也許只是簡單的磁場不合,也許有宿怨,也許擋了別人的財路,不論什麼原因,這個「怨憎會」的業力總會在某個時間點引爆。
Thumbnail
對於幾眼看上去,就認定合不來的人,我不會勉強自己加入所謂的圈圈。
Thumbnail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思想、觀念還有信念都是一種能量跟頻率,交流時顯現的思想更是如此。 有時候即使是喜歡獨處的人,也會有感到孤單的時候,但令人疑惑的是,來到人群中,有時卻感到孤單和消耗,我們會用「合不來」、「不對盤」、「頻率不對」來形容。 其實,當我們獨處時,因為少了周圍影響,比較容易調到自己覺得舒
Thumbnail
得有兩個人,才能把彼此的關係搞得一團糟;但單憑一個人的力量,就可以扭轉關係的僵局。 如果你無法與對方達成協議,那麼,「談判協議最佳替代方案」就是最好的行動方案,這會是你最大的力量來源,無條件照顧自己最深的需求。 當我們愈仰賴別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對方對我們的掌控就會更強。 進入深層的恐懼,
Thumbnail
尤其把善於合群當作很會處理人際關係的指標就更可笑了,天下無不散的筵席。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人是群居的動物,基於驅吉避凶的理論及從眾的心態,人們傾向於選擇和大部份人相同的路。經常性的把身邊人的意見及價值觀套用在自己的身上。 如果身處在一個沒有壓力的環境,一切又看似平順,也許人生就照著別人的期待一直這麼走下去。 但如果沒有走在屬於自己的道路上,內在的那個不滿的靈魂會時不時的敲打著你的舒適
Thumbnail
我們都很自然地尋找與自己相似的人,一起分享興趣和觀點。這種抱團取暖的感覺很舒服,讓人覺得自己被理解和接納。然而,這種舒適區其實也有一個隱藏的陷阱,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同溫層」。 擁有相似觀點的人聚在一起,會讓我們的想法得到確認和強化,這固然是一件好事。可是,當我們長時間待在這個同溫層裡,便會忽略外面
Thumbnail
許多人害怕衝突,時常裝聾作啞而維持表面的和平, 但殊不知努力維持的和諧,卻始終進不到人的心裡去, 一輩子活在謊言中而留下內心的空虛感, 身而為人本來就可以有情緒, 但絕對不要以傷害人的姿態做溝通, "你可以有情緒,但不能夠傷害人", 而是利用衝突,看見彼此",然後越來越了解彼此後,連結更緊密的關係。
  社會中最常談論生存競爭的那一群人,他們的「內捲式」爭鬥反而是對於生存競爭特別沒有幫助的行為。他們只是在人類這一物種、甚至是與他們有相近思想的文化種群中爭奪資源,透過擠壓了具相同生活模式者的生存空間,他們成功地表達了自己的這些行為與思路對生存的不利。
Thumbnail
        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痛苦。通常,造成痛苦的因素,來自於某些「讓自己不舒服」的人。為什麼與某個人不合?為什麼就是「不對盤」?也許只是簡單的磁場不合,也許有宿怨,也許擋了別人的財路,不論什麼原因,這個「怨憎會」的業力總會在某個時間點引爆。
Thumbnail
對於幾眼看上去,就認定合不來的人,我不會勉強自己加入所謂的圈圈。
Thumbnail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思想、觀念還有信念都是一種能量跟頻率,交流時顯現的思想更是如此。 有時候即使是喜歡獨處的人,也會有感到孤單的時候,但令人疑惑的是,來到人群中,有時卻感到孤單和消耗,我們會用「合不來」、「不對盤」、「頻率不對」來形容。 其實,當我們獨處時,因為少了周圍影響,比較容易調到自己覺得舒
Thumbnail
得有兩個人,才能把彼此的關係搞得一團糟;但單憑一個人的力量,就可以扭轉關係的僵局。 如果你無法與對方達成協議,那麼,「談判協議最佳替代方案」就是最好的行動方案,這會是你最大的力量來源,無條件照顧自己最深的需求。 當我們愈仰賴別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對方對我們的掌控就會更強。 進入深層的恐懼,
Thumbnail
尤其把善於合群當作很會處理人際關係的指標就更可笑了,天下無不散的筵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