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隱寓系列】#7. I的房間:開放、攫取、鎖?

2021/04/07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I :「我除了睡覺的時候,平常房間都不關門的」

追蹤邀請

某日我收到一位陌生人的追蹤邀請,
那是一個官方app,一個關於家、關於在家舉辦活動的新穎社群。
我瀏覽了其中貼文、清新小眾的部分深得我心。
「或許我是那個app的陌生開發」當時我心裡不免這樣想著,
但對活動性質不反感,便按下了同意,讓對方追蹤自己。
當時的我很樂意與人在網上聊天,心處於開放、並樂於分享的狀態。
有一回我發文分享了植物,看見他在底下的留言。
從沒想過這個官方帳號會與我的日常互動,這讓我驚喜。
得知他也是喜歡植物的人,便搭起話來,
一來一往的聊天過程沒有官方小編感,反而像朋友般輕鬆。
會針對感興趣的話題去延伸、分享。
誠懇、不句點、不虛假。
這擊中了我喜歡的聊天品質,不是表面式的瞎聊。
從視窗中的文字傳遞,可以感受到對方對於話題事物有好奇心、有自己的想法。
但他並非對於我這個人有好奇心。

簡易的認識,得知他喜歡走路、喜歡植物、喜歡煮菜。
這是我少數在文字聊天時,沒有任何長相可以投射的經驗,
並在過程才確認了對方的性別與名字:男子,「 I 」

我提到自己正在進行的隱寓系列,與家有關,正好和他的app有共同主題。
I:「好有趣啊!或許可以當面聊聊,我對這樣的主題很有興趣~」
看到這句話的邀請,我便不把它當客氣話,直接邀約了見面日。
基於前面聊起天頻率的舒適感,我對於I本人也開始感到好奇,
網路上找不任何I長相的照片,據說他從來不拍照,也不讓別人拍。
有沒有可能是奇怪的人呢?
約定好碰面時間後,我才開始胡思亂想。

我謹慎的,在赴約前和唯一一位共同朋友先確認了安全性。
朋友說:「I是個奇人呀!但不用擔心,絕對不是怪人」
從朋友口中獲得幾個大範圍的關鍵字:
「極理性、外星人、哲學家、機器人、有戴眼鏡」

怎麼個外星人法呢?
我帶著期待又怕受傷害的不確定性前往。
對話送出,一鍵之間,承載可能。

網路社群讓我們突破現實裡的環境及人脈阻礙,用最快速的方法看著各種人類的生活切片。簡單的瀏覽發文,短短幾篇文或照片即可篩選出各自的同溫層。開放多少成分的自己,成了別人判斷你的唯一依據。 按下追蹤,然後被追蹤,人們簡單而不失禮的建立著連結。快速、直覺的篩選進入眼簾的人選。

至於是否能再走路現實世界,則又是另一個平行世界。

視窗之外

見面當天,相約在咖啡廳門口。
約定時間到來時,我右方巷子尾端出現一名男子,
遠遠的輪廓:瘦、高、簡單。
他手上空空的什麼都沒有帶的出現在我眼前,好像剛從家裡走出來一樣的輕鬆感。
頭髮短短的、長相乾淨斯文、穿著白色T-shirt、深藍色牛仔褲、襪子加拖鞋。
一種乾淨清新的自在氣場,很純粹。
身上散發淡淡像是沐浴乳之類溫和不侵略性的香味,
並且沒有初次見面的羞怯或刻意掩飾緊張的肢體語言。
他整體高出我的期待值很多。
或許是I的輕鬆感感染了我,
也或許是在再見前我對他沒有太多的預設想像。
初次見到I 本人,我體會到在過去面對陌生人時不曾有過的輕鬆自在。
I:「我一直以來都是做著自己真的想做的事情。」
I說話的資訊量很大,富有深度,他會在話語中活用著哲學思想論述,
用詞中性、真誠、不客套,
即便知道很多,卻沒有潛意識裡的炫耀。
有時候講到他熱切的事情,他會停不下來,
坐在對面的我還在思考上秒的話,而下一秒又有新的資訊出現,
有時我來不及消化,聽著滔滔不絕的I,
對於需要咀嚼時間的我,幾度腦內嗡嗡作響。
我肯定I是非常聰明、且反應極快的,
甚至讓我好奇他的腦袋運作系統,那並非一般大眾的思路。

I雖然會聊自己的私事,但總體來說不屬於感性面的交互分享,
理性不時夾雜在他的話語。
相岐的意見可以被討論,他有耐性鑽研、抽絲剝繭。
而對於詞彙的定義,我認為他是謹慎、謙虛的。
但在面對這樣理性的I時,當我嘗試分享自己的感覺,
我發現當話語傳遞出去,則容易被他的理性系統拆解,
那就像是無法吸滿水的海棉,無法穿透。

當我們聊到房間,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
I表示一個人說的話,會反映出他自己的基準線。
「曾經有人來看過我房間,表示「很空虛」「很簡約」「像客房」...」
「從這點,大概就可以推測出說話的人所擁有的基準線,我們常常都是以自己的環境、經驗做為基準點。不經意便透露出自己的房間是怎麼樣的狀況。」

我欣喜於這段發言,這是我未曾深思過的說法。

終於,藉著他家裡辦的活動,某日親自參觀了他的房間。

I的房間真的如同他先前敘述的那樣。
空空小小的,比我想像中還小,
但我不覺得是空虛的,
光是暖的、可能是足夠的小,反而壓縮出一種包覆性。
我比較驚訝的是,他的房內沒有任何感性的物件、紀念品及雜物。
我問他回憶呢?他說都收在腦袋裡了。
我相信不管是任何人一定都有他絕對感性的一面,只是有些人非顯性的被察覺。 那些感性的情感或許被收在只有他才知道的某個空間,是肉眼所無法直接明瞭。

就好像他的房間,門是打開了,你以為已經看到什麼了
但架上卻沒有留下任何物件線索,全部都是空的。
人和人的關係都像是洋蔥般多層次,
我不確定我所認識到的I是停留在哪一個層面。
但就我幾次的接觸觀察,
我覺得 I 就好像一個廣大的載體,所有人都可以通過,
但卻不會在他的空間存下太深的印記,
沒有人性中複雜的牽絆纏繞。

很需要個人空間和大量時間獨處的他,
有很明確的個體完整性與自我堅持。
雖然開放著空間,
但以我外人的角度看來,好像不易觸擊他內在更深層的感性面。
有鎖的存在嗎?

他做著關於開放私人空間的願景與理想,持續並堅持努力著。
某部分來說,這點或許是屬於他的浪漫。
-
後來對他熟悉了一點,我好奇的詢問,為什麼堅持不被拍照呢?
I:「拍照時,每被拍一次靈魂都會少一點」
認真的與我分析,怎麼樣可以被定義為少一點

基於對他的認識,我能尊重、並接受屬於他的說法。
即便不認同,但我發現只要我能拋開自己的主觀認知,
確實也聽得津津樂道,
他的獨特論點,能促使我思考那些看似正常的事。
與其非要說別人是對或錯,與其把自己封閉在對錯之中,我們不妨採取中庸之道,強而有力的中道。我們可以將中道視為坐在剃刀的刀刃上,既不落入左邊,也不落入右邊。中道意味著不緊抓住自己的版本不放,意味著開放我們的心與頭腦,仔細把玩以下這個看法,那就是當我們指責別人的對錯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在企圖得到某種安全感和依恃。同理,我們會認為什麼事情對,也是因為我們想找到依恃或安全感。我們的心和頭腦能不能寬大到承認自己並不確知誰對誰錯,而安住在那份空性中。
.
.
.
中道是強而有力的,因為我們會發現自己老是倉倉惶惶地尋找安全感─總想確定自己是對或錯。然而只有在開放的空性中才會有真正的交流。
_《當生命陷落時》

  • Room:友I
  • 書 櫃:I的書全部都放在公共空間,與他的室友們共享。書類型多為科普、人文哲學。像是《心流》 、《真理機器》、《未來地圖》、《人類大命運》、《感官之旅》、《物聯網革命》、《連結力》、 《反脆弱》...

    少數的軟性書籍是《麥田捕手》、《湖濱散記》
  • 房間:和三名室友一起分租家庭式公寓,I 的個人房間是最小的一間。以至於他的房間看起來沒有久待的痕跡,如同純粹睡覺的場所。房內牆上雖然有架子,但全部都是空的,只放著鬧鐘和冷氣遙控器。除此之外沒有存放任何回憶或感性物件。衣服極少,只有黑白T-shirt及牛仔褲。也因為夠少,衣服都掛在鏡子後面的架上。

    我問,「你房間有什麼有趣的物件嗎?」他想了一下,從櫃子裡拿出了一小袋的亞麻袋,看著體型我估著重量,放到我手上時我嚇了一跳,小小的袋子怎麼會如此沈重,如啞鈴那樣的密度。他得意的說「裡面裝的都是一塊錢。」
  • 習慣:除了睡覺的時候,平常房間都不關門
  • 櫃子打開有一攤攤的咖啡渣。沒有容器乘裝的灑在木頭隔間上,為了去除衣櫃裡的舊味道。
45會員
26內容數
房間是最靠近「私」的中心。如何擺設?放入什麼東西?挑選什麼物品?會看什麼書?願意開放讓誰進入?這些細節都像一個個符號,拼湊著主人最原始的一面。那不僅是一個具體的生活空間,更是最靠近主人的抽象顯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